譚剛林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教育行業(yè)也受到很大的影響。在線教育,慕課等互聯網教學模式正在改變傳統教學的方式方法。慕課這種教學模式解決了名師、專家等稀缺教學資源共享的問題,同時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學的成本。筆者在《電路板測量與繪圖實訓》課程的一體化教學過程中,加入慕課這種教學方法,學生反映良好,對比以前的一體化教學結果,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成績有明顯的提高。
【關鍵詞】一體化教學 教學模式 慕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3-0056-02
一、傳統的一體化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體化教學模式在我國高等教育里已興起很長的一段時間,從原來的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簡單的疊加,到現在的教學目標“一體化” 、教學內容“一體化” 、教學時空 “一體化”和師資“一體化”。然而一體化教學過程中有兩個基本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一是,“一體化”教學的師資跟不上。受困于教育經費等因素的影響,企業(yè)的專業(yè)人士大都不愿意來校授課,而本校的教師培養(yǎng)又跟不上。特別是現在高新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對一體化教學的師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教育資源的匱乏?,F在的高職院校班級編制大概在40-55人/班,這樣人數的班級對于一體化教學的教師來說是沒辦法實現對每一名學生的提導的,導致一體化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慕課的興起和優(yōu)勢
慕課作為網絡教育的一種形式,真正的興起是在2011年秋,期間有來自190多個國家的16萬人同時注冊了斯坦福大學教授塞巴斯蒂安 史朗的《人工智能導論》課程,該課程迅猛發(fā)展并促使了 Udacity在線課程的誕生;不久后,斯坦福大學教授吳恩達(Andrew Ng)和達芙妮 科勒(Daphne KOller)共同聯合創(chuàng)立了 Coursera在線免費課程,至2012年4月上線,學生人數已經突破100萬,短短的一年時間便突破了234萬,后來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州理工、密歇根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等100多所知名大學紛紛加入Coursera,并提供在線免費課程;2012年5月,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聯合兩校師資,共同提出edX網絡在線教學計劃,他們的第一門課《電子和電路》課即有12萬名學生注冊,到2012年秋,第一批課程的學生人數已突破37萬,當前全球上百家知名高校申請加入edX平臺。各種MOOC課程在2012年得到了迅速的傳播和發(fā)展。因此,紐約時報把2012年命名為“MOOC元年”。MOOC 始在全球范圍內興起。
慕課的到來,讓人們意識到網絡與教育之間的結合更為緊密,人們認為這將對高等教育的發(fā)展產生巨大的沖擊,甚至會改變高等教育的格局[1]。
三、基于慕課的一體化教學模式探索
長沙民政學院(下面簡稱民院)在2011年引入世界大學城,全校所有課程都實現網絡化,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共享,學生在課余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入相應老師的空間進行學習,教師之間也可以相互借鑒和使用。
筆者在2012年在世界大學城里建設了《電路板測量與繪圖實訓》課程,網絡教學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在課前要求學生在大學城空間里先查看課程內容,并對課程內容進行預習;在課堂中當學生遇到沒有聽清楚或沒有聽明白的地方可以在大學城空間中再次學習;課后的作業(yè)或練習也在大學城空間里進行提交或展示。由于網絡資源的可重復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調整自己的學習進度。
隨著慕課的興起,筆者先后引入了edx、coursera和果殼網MOOC學院的課程資源,選取合適的資源進行剪輯和加工,由于慕課課程資源制作精良、內容豐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兩年的實踐,學生反映良好,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成績都得到提高(見表1)。
四、存在的問題
慕課雖然實現了高品質教學資源的共享,但也無法回避在線教育難以實現因材施教的缺點。對于工科院校里實踐性的課程來說,由于實驗設備的不同,慕課并不能作為通用教學。在一體化教學過程中,慕課也只能作為一種有效的補充方式,不能取代一體化教學。
五、總結
慕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同于平時的精品課程、網絡視頻等方式只需要學習者看,不需要學習者動手。慕課更多地強調學習者在教學過程中參與在線討論和測試。利用慕課資源,通過再加工,能很好補充一體化教學資源,可以減少教學資源的重復建設,減輕教師的負擔,同時還可以提高教學的質量。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能夠為慕課提供更多的可操作的技術平臺,將來慕課的教學模式會出現更多的改變。
參考文獻:
[1]陳柳.MOOC興起對高等教育的影響[D].廣西:廣西師范大學,2014.
[2]劉寶存著.大學理念的傳統與變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3]克拉克 克爾.高等教育不能回避歷史-21世紀的問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美)Bruce Joyce, Marsha Weil, Emily Calhoun 荊建華,宋富鋼,花清亮等譯.教學模式[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2.
[5]黎軍主編.網絡教育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2).
[6]梁志燊主編.中國學前教育百科全書:教育理論卷[M].沈陽:沈陽出版社.1995.
[7]李曼麗,張羽,葉賦桂.解碼M00C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的教育學考察[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8]吳劍平,趙可.大學的革命:M00C時代的高等教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