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俊君
摘 要:人類在傳播活動中,不僅使用非語言符號,而且無時無刻不在配合或者單獨使用非語言符號。在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非語言符號,語言講解和非語言符號相結(jié)合,對提高教學質(zhì)量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文從非語言符號的概念、類型、作用及在教學中的運用進行梳理與反思,以便更好地展開教學活動。
關(guān)鍵詞:非語言符號;類型;教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6-268-01
美國人類學者博厄斯等人指出,人的體態(tài)運動實際上是一些能夠加以揭示的密碼,諸如表情、眼神、手勢,位置、距離等都能維妙維肖地“傳情達意”,他們把人的這些能傳情達意的體態(tài)運動稱為“非語言行為”。人的非語言行為,不管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都是一種符號,傳遞著一定的信息。
非語言符號通常分為三大類:(I)視覺性非語言符號;(II)聽覺型非語言符號;(III)其他非語言符號;視覺性非語言符號又分為動態(tài)視覺非語言和靜態(tài)非語言符號兩類。動態(tài)非語言符號包括體語(姿態(tài)、眼神、面部表情、物件等)、運動畫面、人際距離等。靜態(tài)非語言符號主要指象征符號、實義符號、環(huán)境、靜態(tài)、圖片等。聽覺性非語言符號分為類語言和其他聲音符號兩類。類語言包括聲音要素(音調(diào)、音量、音素、音質(zhì)等)和功能性發(fā)聲(哭、笑、哼、哈、呻吟、口語等)。其他聲音符號:除了類語言外,凡是作用于人的聽覺器官的非語言符號(風聲、雨聲、鳥叫聲、汽車鳴笛等)。
和言語行為相比,多數(shù)非言語行為出現(xiàn)在較低的意識水平上,所以我們往往會忽視這些行為,或者根本沒注意到非語言信息的重要作用。Neil(1991)指出,多種研究表明,教師了解非語言信息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小學教師會花78%的時間來進行言語互動,而學生有84%的時間根本沒有互動。在課堂上的非語言行為方面,情況也一樣。
在課堂教學中,運用非語言符號具有什么樣作用以及如何適當?shù)剡\用,本文作以下探討與反思:
一、傳達一定的教學信息,輔助、補充甚至代替語言符號傳遞教學內(nèi)容
一般情況下,非言語行為與言語行為是同時作用,共同完成交流任務的,任何教學內(nèi)容的傳授和人際間的交流,都不可能由單一的語言形式進行,它總是以靈活多樣的非語言符號來進行輔助。
非語言符號能讓抽象的理論更加具體,能讓知識的傳授更為形象、生動,例如,在戰(zhàn)場上,指揮員高喊“同志們,沖啊”的同時,右手猛力向前一揮,使學生們更容易與自己的心象思維相結(jié)合,更好地理解與掌握。
而聲調(diào)、面部表情、手勢或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等非語言符號,可以用來填補、增加、充實語言符號在傳播信息時的某些不足、損失或缺欠。例如,在課堂上,老師要求學生們“注意聽講”的時候,兩眼盯著兩個講話的學生。非語言符號能化解語言符號在教學中“不可言傳”的困境。
二、協(xié)調(diào)和調(diào)控教學過程的交流狀態(tài),促進師生的情感交流,排除傳播的不利因素,力求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
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取決于教師對教學的有效調(diào)節(jié)與控制。教師可通過觀察學生的體態(tài)從而及時、準確地洞察和了解學生的注意狀態(tài)和學習情況,檢驗自己的教學效果。學生對教師的講授是否理解、接受程度如何、情感體驗等信息究竟是怎樣的,學生的表情、眼神、坐姿、手勢等都會隨時給教師發(fā)出真實可靠的反饋信號。如教學難度、密度或進度超過學生的承受力時,學生會下意識地發(fā)生皺眉、撓頭等體態(tài)信號;當教師講授的內(nèi)容正合學生興趣和需要時,學生又會發(fā)生點頭微笑、兩眼有神、身體前傾等信號;而當對教師講授的內(nèi)容不感興趣或不愿接受時,學生即會發(fā)出身體后仰、打哈欠或左顧右盼等信號。
教師的調(diào)控不外乎是對教學過程中的積極、消極因素的控制,比如教師聽學生發(fā)言,不斷地點頭,或者親切地微笑,這代表著理解,鼓勵學生說下去。不僅如此,非語言符號比語言符號更顯得自然,又不干擾學生積極的思維連貫性。對于精力不集中的學生,教師可以使用目光的暗示,或者不經(jīng)意地走到他的身邊,這時非語言符號的使用可以最有效地而且不帶侵犯地去調(diào)整課堂秩序。
三、教師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對學生品行產(chǎn)生影響,達到育人的目的
所謂“身正為師,德高為范”,教師的職責不僅是傳授知識,同時也要塑造和完善學生的品格,這就是“培才”和“育人”的兩大重要目標。亞里士多德曾提出,美德不能僅僅是教,還要通過表現(xiàn)美德的行為來形成習慣。言語有時候并不能代 表實施者真實的想法,而行為卻更容易讓人信服,依據(jù)非語言符號展現(xiàn)的教師形象,學生進行各種評價,這種評價過程本身也就是品德標準的形成過程。
總之,非語言符號是人類傳播活動的重要工具,其重要性絕不在語言符號之下。誠如施拉姆所言:“仔細地注意一下,傳播不是全都(甚至大部分不是)通過言詞進行的。一個姿勢、一種面部表情、聲調(diào)類型、響亮程度、一個強調(diào)語氣、一次接吻、把手搭在肩上、理發(fā)或不理發(fā)、停車標志牌,這一切都攜帶著信息?!比祟惖膫鞑バ袨榧仁腔ハ鄠鬟f信息、共享信息的過程,更是彼此交流情感、溝通情感的過程。而作為知識傳播的載體——教師在后者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被學生接納,并進一步取得好的傳播效果,就需要盡可能地調(diào)動一切手段、運用多種信息符號,試圖與學生進行更積極良好地互動。
參考文獻:
[1] 弗雷爾.教師如何與學生溝通.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8
[2]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 胡壯麟.走進巴赫金的符號帝國[J].外語研究,2001(2)
[4] 陳宗明.符號世界[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42
[5] 許高厚.課堂教學技藝[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88
[6] 東方史.暗示[M].北京:中華工商聯(lián)合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