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娟
【摘要】教育的理想是使所有的學生接受適合于他們的教育。根據差異性原則提出的分層教學,是解決因材施教的個體性與班級授課制的集體性之間矛盾的有效途徑。從傳統(tǒng)的授課教學方法,到近幾年來的“信息技術學科與其它學科整合”和“以任務驅動為主”的教學方法。因各個學生的先天素質、教育影響和主觀努力程度不同,同一個班級學生在學習上存在明顯的差異。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從實際出發(fā),實施相應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教學策略 分層教學 差異性
【中圖分類號】G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4-0165-02
在教學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同一個教學內容,有的學生掌握的很快,有的學生學起來要反復啟發(fā)才能勉強完成。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吃不飽”和“吃不了”的現象。如何在教學中讓基礎較弱的學生有信心學下去,讓學有余力的學生保持興趣學下去。這就需要設計一個好的教學模式,“分層導學,協作互助”的模式就應運而生了。這一模式讓每一個學生都盡可能得到發(fā)展,從而實現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下面談談個人實踐體會。
一、分層教學理論
布魯姆認為“只要提供足夠的時間與適當的幫助,95%的學生能夠學習一門學科,并達到高水平的掌握?!比绻谡n堂教學中能因個別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盡量縮小學習新知識前的“認知前提能力差異”,發(fā)揮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提高個別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性的“情意前提特征”,提高教學質量將會有切實的保證。 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要求,讓每個學生有一個自己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通過在他人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一跳,摘到桃”。讓每個學生,特別是“差”生能嘗到成功的喜悅,以“成功”來激勵自己,發(fā)揮求知的“內驅力”。
二、依據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掌握的情況,進行分層
對于高一的新生由于我不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在開學初的第一節(jié)課,讓學生提交一份問卷調查,問卷中包括在信息技術方面掌握哪些知識,會用哪些軟件,運用相關的軟件會做什么等。依據學生自己上交的問卷,對學生進行分層,主要分為A、B、C三個組。
A組優(yōu)等生,學生學習能力較強,對于學習相關的操作較快,自覺學習能力較強。B組是中等生,學生對于相關的軟件的操作有一些基礎性操作均會,但對于有些操作需要別人進行幫助才行。C組是學困生,需要依靠別人的幫助才能掌握相關的內容。在一個班級里A組和C組的學生相對較少,B組的學生較多。分組時將按照A、B、C以1:3:1比例進行分組,第二次上課就按照這個分配方法重新給學生分配座位。這樣以后上課時,可以進行互幫互學,學生帶學生,共同進步。
三、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備課分層
依據對學生進行的了解,在備課中進行分層,這主要是針對不同的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知識掌握情況的不同而定。教學活動是以學生的學為基礎的。教師的教只有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個體差異區(qū)別對待,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既有統(tǒng)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提高。課堂教學的前提是要充分備課。我在課前充分準備,設計適當的教學輔助資料。由于網絡的發(fā)展,課堂教學已離不開網絡環(huán)境,我一方面在互聯網中搜索相關的教學資源,將基礎知識、擴展知識分欄展示在學習網站上,設計相應的教學演示,將這些內容整合成教學知識演示軟件,方便學生登錄到專題學習網站學習。同時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研究活動,讓各個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中都能參與進來。由于有了這樣的學習條件,教學時能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對A類的學生,要求他們根據教師提出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利用專題學習網站上提供的教學資源進行個體學習,充分發(fā)揮A類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對中等的同學,可采用自學和講解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結合個體學習模式和合作學習模式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對C類的學生,我采用知識講解、實例演示的方法,以形象化、淺釋化的方式將知識一點一滴地滲入學生的腦中,讓他們在這點點滴滴的成功中樹立信心、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學習動力。教學時對各層學生在探究中出現的問題,教師要及時進行解惑釋疑。釋疑以個別釋疑和集體釋疑相結合,對A類和C類的學生主要以個別釋疑為主。
四、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授課分層
進行分層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便是對學生實行分層授課。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有點像復式教學。限于客觀條件,不可能在同一堂課里將不同組的學生在不同的教室上課。在課堂教學中,一方面強化目標意識,另一方面課堂既有面向全體學生的環(huán)節(jié),主攻基本目標,又有兼顧優(yōu)、后進生的環(huán)節(jié),分解層次目標。即使是在共性指導階段也要把握課堂提問的層次,讓各類學生都學有所得。通常在講授知識時提問中等生,利用他們在認識上的不完善,把問題展開,進行知識的研究。
五、依據教學內容對練習作業(yè)進行分層,讓學生自主選擇,提升自己能力
分層練習是分層施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練習對學生學習進行監(jiān)督反饋,達到發(fā)現問題,及時矯正。設計的練習和作業(yè)時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部分:必做題為知識的直接運用和基礎練習,即完成書本上的簡單練習,以模仿性、基礎性為主;選做題分兩層:第一層次為簡單綜合題目,以教材練習中較難題目為主,是對所學知識、技能的簡單綜合運用,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第二層次為綜合題或創(chuàng)作性題目,有綜合實踐題目、作品的制作等。通過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自己想完成的并經過努力能完成的作業(yè),實現對所學知識的鞏固、檢測或提高。
采用分層教學,學生無論是在興趣、信心、認知、學習方法和策略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課堂秩序變好了,教師課堂教學輕松了。以前因為任務“一刀切”,結果慢的同學完不成任務而喪失信心,快的同學很早就完成了任務而無事可做,結果玩游戲、談天、跑來跑去。同時那些差生一遇到問題就圍繞老師團團轉,所以課堂里教師即要管紀律,又要教差生,還要維護設備,忙的無法正常教學。而采用了分層教學后,學生都有了自己的任務,差生不會覺得自己的任務太難,優(yōu)生也不會覺得自己的任務很簡單,所以人人都有事可做,同時利用專題學習網站上教學資源,學生可自主學習,又可合作討論,人人既可以當老師也可以當學生,不會再像以前那樣一遇到問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老師了。所以課堂上教師的工作就相對輕松了。采用分層分組教學,優(yōu)化了教學過程,提高了學生的各方面素質,同時對我們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利于教師自身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