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年
摘 要:高中語文是高中階段的基礎性學科,課堂教學是高中語文的最主要教學方式,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不少教育工作者一直思索的問題。本文筆者通過自己親身的教學實踐,從三個方面提出了提高高中語文教學效率的建議,并作進一步簡單的論述。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效率;實踐
一、制訂具體化和可操作性的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接受能力而制訂的具體標準和要求,它的作用不僅僅是教師教學活動的總綱領,同時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南。只有教師的教學目標明確了,師生的課堂教學活動才能有明確的方向,教師教學有的放矢,學生學習學有所獲。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很多教學目標過于寬泛、標簽式、籠統(tǒng)的情況,例如,認識生字詞、了解文章內容和中心思想、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等。然而,這樣的教學目標無疑是大而空的,基本上適用于每一篇文章的教學,如此一來,造成了千篇一律的教學目標。對于高中語文教師來說,每堂課都應該明確具體地表達出教學目標的每個細節(jié)和層面。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越是具體明確的教學目標,學生越容易掌握,教學效果的提升也越明顯。例如,我在教學人教版高中語文必讀課文《荷塘月色》的時候,設置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一是逐步引導學生欣賞作者筆下的荷塘月色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二是反復體會寫景語言的抒情性,學習作者如何巧妙地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進行寫作;三是了解作者寫作時代背景, 探究作者所流露出來的郁悶彷徨的心境和對現(xiàn)實不滿的憤激之情。
二、巧妙利用提問來提高課堂效率
1.注意提問的角度
對于一篇文章來說,可以從很多的角度切入,從主題入手便可展開提問。例如,李商隱的詩《錦瑟》,世人對它的主題便有多種理解,比如,“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對亡妻的深情悼念”“作者的自傷”等,可以讓學生熟讀詩歌后,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回答其要表達的主題。學生各抒己見,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此外,我們也可以從文章的疑難處入手,如魯迅的《祝福》一文中,祥林嫂人物形象的挖掘和人物形象塑造意圖是整篇文章的難點和重點。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去設置問題:祥林嫂遭遇了怎樣的悲慘命運?造成悲慘命運的原因何在?當然,我們還可以從文章的新舊知識聯(lián)系處、中心處、細節(jié)處等角度去提問,這里不再一一贅述。作為老師,找到最佳角度設置提問,能最大限度地活躍學生思維,減少理解障礙,使學生有一種醍醐灌頂般的徹悟。
2.注意提問的難度
高中生的認知水平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課堂提問要注意難易程度的把握。在進行課堂提問時,老師提出的問題應該是學生在沒有認真研讀課文和深入思考的情況下不能回答,但是經過引導和思考后卻能夠有一個大概的答案。例如,在講授《祝?!芬晃臅r,要想深化對祥林嫂悲慘命運的認識,提煉文章的主題,如果向學生直接提問“文章的主題是什么?”,可能會讓學生措手不及,無從回答。這個時候,老師可以積極地將問題“化難為易”,從最簡單的引導開始切入,巧妙運用原文的一句話“還不是窮死的呀”,并進行問題設置:祥林嫂是不是窮死的?誰應該為祥林嫂的死負責任?通過一步步探究答案來解決難以回答的問題。
三、巧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
多媒體教學在現(xiàn)今的中學教學中已經不是新鮮事物了,也是未來的趨勢。對于高中語文課堂來說,多媒體教學通過圖文并茂、視聽結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將一些深奧抽象的知識點進行直觀化演示,從而大大地提升教學效率。
例如,在講授徐志摩的詩歌《再別康橋》時,筆者借用了學校的多媒體設備,在教室里播放了有康橋背景的朗讀視頻,學生通過視覺和聽覺的感受,仿佛身臨其境般感受到康橋的美,從而能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意境,進一步感受新月派詩歌的繪畫美。通過視聽感受,學生也能夠展開想象的翅膀,深入課文意境,理解所學的內容。
多媒體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加快學生掌握新知的速度。老師則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情況,最大限度地利用多媒體教學來構建相應的問題情境。此外,老師可以布置一些有趣的課堂小練習,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總之,教師應根據教學需求,在多媒體環(huán)境下創(chuàng)設一些有利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情境,讓他們在一種新的學習環(huán)境中主動學習,從而優(yōu)化高中語文教學。
參考文獻:
[1]黎 奇.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倪文錦.問題與對策:語文教學有效性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11(09).
(作者單位:甘肅省民勤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