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瑜
【摘要】本文認為中國英語是一種國別英語變體,簡要探討了中國英語之由來、回顧了中國英語研究的歷史、提出了一些關于中國英語的思考。
【關鍵詞】中國英語 中國英語研究 國別變體
一、中國英語之由來
中國和英國之間最早的接觸是17世紀英國船隊來華運茶,雙方接觸必然就涉及到語言問題,英國人學漢語,中國人學英語,可以說英語在中國環(huán)境下的使用此時也就開始了,因此,在中國環(huán)境中使用的英語也就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一種語言在一個環(huán)境下使用必然會受到這一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在中國環(huán)境下使用的英語必然受到了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風俗、習慣等各種因素的影響。然而,長期以來人們對這種受中國環(huán)境影響的英語持一種負面甚至是否定的態(tài)度,冠之以“洋涇浜英語”或“中式英語”等稱呼。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除公認的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外,越來越多的非英語國家,特別是原英國殖民地國家,已經(jīng)開始宣布自己的“英語”獨立,就連把英語作為外語的國家也加入了這一行列(杜瑞清、姜亞軍 2001)。國際英語研究界掀起了世界英語的研究浪潮,很多學者從社會語言學、語言文化、應用語言學等角度研究世界英語,有關英語變體的模型也提上日程。在世界英語研究的浪潮之下,逐漸有學者意識到需要為在中國環(huán)境下使用的英語正名,承認它是一種客觀實在,以“中國英語”的身份加入世界英語的大家庭。
二、中國英語之研究現(xiàn)狀
中國英語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由葛傳提出。按年代劃分,國內(nèi)中國英語研究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初始階段(1965年——1991年)、爭鳴時期(1992年——2001年)
三、突飛猛進階段(2002——至今)。
(1) 初始階段(1965年——1991年)
雖然1980年中國英語的概念首次提出,但對中國英語變體的關注卻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當時“中國英語”和“中式英語”尚未明確定義,相應的中國英語變體被認為是錯誤并被糾錯或糾正。葛傳槼正式提出中國英語的概念后,不少學者開始關注這一問題,并紛紛對中國英語進行定義。李文中(1983)將中國英語定義為“以規(guī)范英語為核心,表達中國社會文化諸領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語干擾,通過英譯、借譯及語義再生諸階段進入英語交流,具有中國特點的詞匯、句式和語篇”。孫驪(1989)探討了英語國別變體的研究與英語在中國的情況,第一次從英語變體的角度考察英語在中國的現(xiàn)狀。榕培(1991)認為中國英語是“中國人在中國本土上使用的、以標準英語為核心、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同時指出中國英語是個客觀存在。
(2)爭鳴時期(1992年——2001年)
這一時期的前期還是主要圍繞著中國英語的定義展開,且只是在少數(shù)學者之間討論。進入1998年后,關于中國英語的研究逐漸受到很多學者的關注。截止到2001年底,相關的研究成果有44篇發(fā)表,數(shù)量幾乎是前5年的一倍。杜瑞清與姜亞軍(2001)撰文回顧了“中國英語”研究近20年的發(fā)展歷程,并對中國英語音位、詞匯和語篇層面的研究進行了分析和展望。
(3)突飛猛進階段(2002——至今)
經(jīng)過前兩個階段的努力,中國英語的研究經(jīng)過二十多年的迷茫與探索,終于得到了學界的認可。關于中國英語研究的成果如雨后春筍,大批以往被忽視的文獻得到引用,各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研究方法被應用到中國英語問題的研究之中,多體系多分支的研究狀態(tài)開始逐步形成。
回顧中國英語的研究歷程,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英語已經(jīng)從最初的懷疑甚至否定到最終的接受,今天中國英語研究的風貌已煥然一新這當中無不傾注著學者的努力,無不附帶著時代的烙印,從本質(zhì)來看,對中國英語研究的態(tài)度轉變,本質(zhì)上是人們對英語的一種世界觀的改變(韓玲 2007)。
四、中國英語之我見
1、中國英語是一種國別變體
中國英語并不是不正確的英語,不是所謂的中式英語,而是英語在中國本土化的必然產(chǎn)物。英語的國際化必然會引起英語的本土化,新西蘭英語、印度英語、新加坡英語,甚至是日本英語的提出就是英語本土化的典型事例,所以中國英語作為一種國別變體而存在也就無可非議了。Kachru研究英語變體時,提出三個同心圈的變體模型,包括內(nèi)圈(如英國)、外圈(如肯尼亞)和擴展圈(如中國),這也可以作為中國英語作為一種國別變體存在的理論依據(jù)。其實,中國英語是否存在并不取決于人們是否承認了它的這一身份,這一身份不是由任何人和組織賦予的,而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2、中國英語是中國英語教學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隨著英語熱的興起,中國英語教學在中國如火如荼,每年有數(shù)以萬計的中國大中小學生在學習英語,但是中國英語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給人費時低效的印象。同時,在中國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幾乎都是西方文化的講授,中國文化嚴重缺席。我們認為,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正視中國英語的地位,要認識到中國英語是中國英語教學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正確認識中國學生由于母語干擾所導致的在諸如語音、語篇等方面出現(xiàn)的合理偏差,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英語交際能力。同時,要加大中國文化的講授,在此過程中,從最直接的角度讓學生感受到中國英語的實際存在,真正發(fā)揮中國英語在國際交往中的重要性,提高國家軟實力。
3 注重中國英語的研究
雖然中國英語目前的研究可謂如火如荼,但在研究理論、方法、視角等各個角度存在嚴重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理論研究薄弱、概念混淆、研究方法單一、標準不統(tǒng)一等。我們認為,在中國英語研究過程中,要宏觀視角和微觀視角相結合,研究范圍應將深度和廣度相結合,研究方法要注意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同時加強基于語料庫的實證研究。
【參考文獻】
[1]Kachru. The Hand Book of World Englishes[C]. HongKong: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6.
[2]杜瑞清,姜亞軍. 近二十年中國英語研究述評[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1).
[3]孫驪. “中國英語”研究現(xiàn)狀分析[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10).
[4]孫驪. 英語國別變體的研究和英語在中國[J]. 外國語,1989(2).
[5]榕培. 中國英語是客觀存在[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