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中國流行音樂的概念確立和中國流行音樂對我國俗音樂文化傳統(tǒng)的承繼,確立中國流行音樂的研究主體地位,開始中國文化內涵的流行音樂作品分析創(chuàng)作研究。
【關鍵詞】中國文化;高校;中國流行音樂
高校是知識傳播和文化傳承的重要地方,對于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作用卓著。高校中開設《流行音樂概論》課程,除了音樂形態(tài)內容的普及之外,民族音樂文化觀念的樹立,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更應該是值得思考研究、實踐教學的重點。在“文化”的語境下研究音樂問題,也就是在各類文化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背景中對音樂進行“文化”的解釋,或是去了解各種文化因素是如何被轉換成“音樂的一部分”,以及音樂又是何以能夠表達出一定的文化結構的。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為核心的高校《流行音樂概論》課程教學研究,就是要弄清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是如何被轉換成“音樂的一部分”,這些流行音樂作品已經(jīng)融合、運用了哪些具有中國內涵的文化元素,以及如何將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元素融入到新的流行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中。
一、確立中國流行音樂的研究主體地位
身份認同(Identity)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概念,它受到新左派、女權主義、后殖民主義的特別青睞。其基本含義,是指個人與特定社會文化的認同。這個詞總愛追問:我(現(xiàn)代人)是誰?從何而來、到何處去?當今的音樂學研究中,身份認同等社會學研究方法充當著重要的角色。高校流行音樂教學中,學習者對于流行音樂的身份認同可以被認為是這門課程講授伊始就要確立傳授的。
(一)中國流行音樂的概念確立:承繼、吸收、融合
在高校中開展《流行音樂概論》課程,首先就應當讓學生明確樹立“中國流行音樂”的概念,這不僅關系到流行音樂這門學科在大學中的傳播主旨根本,更重要的是其涉及到我國大學教育的文化傳承、文化發(fā)展的使命。音樂教育特別是流行音樂的教育也應該遵循我國高等教育的方針與主旨。中國流行音樂的豐富內涵應該在這門課程中得到體現(xiàn)和強調。當代中國流行音樂文化無論是在音樂本體形態(tài)還是作品思想意識、文化審美等方面,均受到歐美流行音樂的巨大影響?!霸S多人一提起流行音樂,所指即19世紀上半葉隨著歐洲近代工業(yè)文明和工業(yè)化城市的興起而發(fā)展起來的時尚、前衛(wèi)、世俗的popular music。[1]然而,當代中國流行音樂除舶來品以及受其影響產(chǎn)生的“中國化”流行音樂外,真正具有中國流行音樂風格的形式和作品又有哪些?怎樣認識中國的流行音樂?我國流行音樂的所指僅限于上述舶來音樂嗎?回答是否定的?!?/p>
中國流行音樂是一種承繼了中國自古以來的俗音樂文化傳統(tǒng);吸收借鑒了歐美流行音樂元素;融合了當今中國人新的世俗審美情趣的音樂。是一種由中國人創(chuàng)作、欣賞和消費,并且主要由中國人進行傳播和推廣的音樂。該定義是整個《流行音樂概論》課程講授過程中一直強調和不斷豐富細化的重點內容。學生在完成該課程學習的時候,不僅要對中國流行音樂有概括性的理解,還要對中國流行音樂界定的具體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對于中國自古以來俗音樂文化傳統(tǒng)繼承的強調,有助于學習者擴寬音樂的視野,找尋到民族音樂文化的根源,加深對中國流行音樂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承認對歐美流行音樂元素的吸收借鑒,可以明確學習中,對于歐美流行音樂主要音樂形式和內容的學習把握。同時將歐美流行音樂的學習,從對歐美音樂主體的學習延伸至本民族音樂文化的發(fā)展探究之上;結合了當今中國人新的世俗審美情趣更是對流行音樂“流行性”的最佳闡釋。在整個課程的教授中,學生所產(chǎn)生的眾多問題,都可以從如上的界定中得到答案。
(二)對中國俗音樂文化傳統(tǒng)的承繼
中國流行音樂發(fā)展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自古以來的俗音樂文化傳統(tǒng)。俗音樂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俗文學、俗文化一脈相承,相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駕前進。我國自古以來,對于外來流行音樂文化的吸收不在少數(shù)。隋唐時期的“七部伎”、“九部伎”、“十部伎”等就是最好的一個明證。燕樂二十八調理論體系,中國古老的樂律學體系就直接吸納了我國當時的西域各民族,甚至外來民族的音樂理論。中國流行音樂是一種承繼了我國俗音樂文化傳統(tǒng)的音樂。譬如“靡靡之樂”、“濮上之聲”等都是人們熟知的評述古代俗音樂的詞匯。沿著我國流行音樂鼻祖師延開創(chuàng)的“靡靡之音”音樂之路的音樂形式和種類還有:善造新曲的師涓所創(chuàng)造的音樂;《詩經(jīng)》十五國風中留下的我國最早的流行音樂作品;具有“靡靡之音”藝術魅力的“淫鄭聲”;屈原、宋玉的騷體音樂和越人情歌;漢魏樂府的吳歌、西曲;唐、宋、元的詩詞曲音樂,以及“沁人心脾”的明清俗曲等。在中國流行音樂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有著豐富多彩的形式和作品,有待我們進一步去學習、吸收。只有清楚地了解了我國流行音樂發(fā)展的歷史,才能夠認識我國今天流行音樂發(fā)展的方向。[2]
二、中國流行音樂研究視角下的歐美流行音樂元素
(一)了解歐美流行音樂,特別是在中國的歐美流行音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當前我國流行音樂理論研究的重要指導思想。流行音樂今天能夠這么盛行,能夠被這樣的叫響,是因為歐美流行音樂這個強勢文化的巨大影響。因此,流行音樂的研究,很有必要首先對包括歐美流行音樂本體、歷史和文化進行深入性的研究。流行音樂源于西方,是19世紀的產(chǎn)物,在20世紀前幾年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尤其是歐美發(fā)達國家的流行音樂,已經(jīng)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位置。美國既是流行音樂的主要發(fā)源地,也是世界上流行音樂最發(fā)達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前,世界上的流行主要集中在美國。其音樂風格主要以布魯斯音樂(Blues)、“叮呯巷”音樂(Tin Pan Alley)、鄉(xiāng)村音樂(Country Music)以及爵士樂(Jazz)為主?!岸?zhàn)”后,流行音樂開始發(fā)展成一種具有世界影響的音樂形式。尤其是1950年代搖滾樂的誕生,徹底改變了世界流行音樂的面貌。[3]1980年代以后,隨著傳媒的發(fā)展,音樂風格繼續(xù)得到深入演變,如說唱(Rap)、嘻哈樂(Hip-Hop)、當代節(jié)奏布魯斯(Contemporary R&B)、新世紀音樂(New Age)等風格。如今流行音樂中各種音樂之間的界限已經(jīng)相對模糊,而打破風格界限后的流行音樂進入到了一個更加自由更加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對歐美流行音樂,特別是在中國的歐美流行音樂進行研究,是為了看清楚中國流行音樂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是如何吸收借鑒歐美元素,學習融合運用了哪些歐美流行音樂技術及元素。為更加全面、準確認識中國流行音樂,學習創(chuàng)作發(fā)展中國流行音樂,注重民族傳統(tǒng)文化元素融合奠定基礎。
(二)研究中國流行音樂作品中的歐美流行音樂元素
了解歐美研究歐美流行音樂,跟中國傳統(tǒng)文化繼承為核心的指導思想并不沖突,因為中國流行音樂能有今天的繁榮景象,確實是受到了歐美流行音樂的影響。對歐美流行音樂進行研究,包括在中國的歐美流行音樂進行研究,是為了準確地弄清楚中國流行音樂中,哪些是吸收了歐美音樂元素,哪些是運用了我們自己文化的元素。進而研究我國流行音樂,特別是具有中國文化內涵的作品,是如何將傳統(tǒng)文化元素,民族音樂內涵融入到作品去的。
流行音樂在當今中國盛行,同時也成為世界音樂文化不可抗拒的潮流。歐美流行音樂滲入到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影響著眾多人的藝術追求和文化娛樂。當代中國流行音樂文化無論是在音樂本體形態(tài)還是作品思想意識、文化審美等方面,均受到它的影響,是一種基于現(xiàn)代工業(yè)并被賦予商業(yè)屬性的世俗文化現(xiàn)象。當代流行音樂是市場支配下的產(chǎn)業(yè),是在以經(jīng)濟為杠桿的需要中形成的音樂消費觀念。中國作品中的歐美流行音樂元素,從音樂歌詞內容、樂曲旋律、音樂作品配器、音樂聲音處理以及音樂風格類型等各個方面都有體現(xiàn)。如對布魯斯音樂中布魯斯音階元素的運用、爵士樂中即興中斷華彩元素的運用以及搖滾樂中失真音效元素的運用等。
三、具有中國文化內涵的流行音樂作品研究
中國流行音樂是一種由中國人創(chuàng)作、欣賞和消費的音樂,并且主要由中國人進行傳播和推廣。在經(jīng)濟日益發(fā)展,國力日益增強的背景下,在國家軟實力不斷被強調的聲音中,中國流行音樂的音樂研究、理論探索、文化建設都已變得迫在眉睫。文化軟實力并不是一種為自身文化打上烙印和貼上標簽的一個過程,而是將本民族文化傳播和影響其他文明的一個過程。[4]中國流行音樂在國家文化軟實力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國流行音樂文化研究為如何提升國家軟實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jù),擴大中國流行音樂的影響力,即擴大中國本土流行文化的影響力,是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首要方法和有效途徑。中國流行音樂除舶來品以及受其影響產(chǎn)生的“中國化”流行音樂外,真正具有中國流行音樂風格的形式和作品,即具有中國文化內涵的流行音樂作品,才是我們研究的重點。構建基于中國歷史背景、文化環(huán)境、世俗審美的中國流行音樂創(chuàng)作、研究體系是每個中國流行音樂研習者的共同目標。所以,構建中國文化為主導為核心的中國流行音樂是我們最終的目的。
(一)中國流行音樂形態(tài)研究
中國流行音樂形態(tài)研究,它不是在中國的流行音樂的研究,它是中國內涵的流行音樂形態(tài)研究。從筆者掌握掌握的情況來看,國內以中國流行音樂形態(tài)為研究為對象的研究成果,基本上仍然呈現(xiàn)空白。這并不是說相關研究資料的缺乏,相反,中國流行音樂發(fā)展過程中,與之相應的研究論文、專業(yè)論著等研究成果逐年豐富。
國外對于中國流行音樂的研究主要以身份為研究的中心點,將流行音樂與一個特定社會群體的政治和文化表達相聯(lián)系。
(二)流行音樂作品對傳統(tǒng)文化的吸收融合
中國流行音樂要有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要有自己文化內在核心的東西,不然怎么稱之為中國流行音樂呢?《流行音樂概論》課程的教授,所思考的是流行音樂作品如何傳承弘揚中國文化內涵,研究的是中國的中國流行音樂,而不是在中國的歐美流行音樂。我們是要搞清楚中國流行音樂的形態(tài)內涵,這些內涵當中,有哪些是我們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元素,這些元素是怎樣承繼吸收并融入到現(xiàn)在的音樂作品中去的。具體如趙季平先生的流行音樂作品,徐沛東先生的流行音樂歌曲是怎么把中國音樂內涵、文化元素融入到流行音樂作品中去的;不同時期的中國流行音樂作品中的不同中國音樂元素、文化內涵的融入及運用;中國俗音樂文化傳統(tǒng)在中國流行音樂作品中的創(chuàng)新和體現(xiàn)研究等。并且按中國流行音樂發(fā)展的時間順序,根據(jù)不同時期的發(fā)展特點進行階段性分期,并對其中的重要作品展開論述分析研究。以較為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或社會重大事件為主線,以各個時期的代表性作品為研究對象,分析作品中的中國內涵,包括音樂元素、文化元素等。歸納和總結中國流行音樂發(fā)展各階段的不同特點,明確各階段音樂形態(tài)的主要內容,特別是對中國元素內涵的融合和運用。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流行音樂作品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融合,將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納入流行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之中。
四、結語
世界需要中國,需要中國文化。中國流行音樂研究的世界推廣(讓世界了解中國的學術研究)是一件具有實效意義的事。以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承為核心的高?!读餍幸魳犯耪摗氛n程的學習者,可能自覺或不自覺地就成為了中國文化傳播的一份子,所以對中文音樂術語的英文翻譯同樣有其重要性。如將中國的“流行音樂”翻譯為“Liúxíng music”而不是“popular music”或“Chinese popular music”;將“通俗歌曲”翻譯為“Tōngsú song”等。就此相關的問題徐元勇先生、張伯瑜先生等都提出了極富價值的觀點,值得學習推崇。[5]以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承為核心的高校《流行音樂概論》課程教學研究,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到流行音樂作品中,每個人都是音樂的使者,都是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傳播者。
參考文獻
[1] [2]徐元勇.中國流行音樂史導論[J].中國音樂學,2008(04).
[3]孫黃澍.布魯斯音樂與中國勞動號子比較[J]藝術百家,2011(S2).
[4]賈磊磊.流行文化軟肋拖累中國軟實力[J].人民論壇,2012(18).
[5]張伯瑜.中國音樂術語的英譯問題與解決方法[J].中國音樂學,2004(03).
[6]徐元勇.中國音樂語匯的外文翻譯[J]音樂研究,2006(04).
作者簡介:孫黃澍(1987—),男,碩士研究生,江蘇第二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流行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