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雄
摘 要:2011年版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用成為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共識,進入了廣大語文教師的研究范圍。語文教師如何在語用背景下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文章從把握學段特點、抓住語言特點、抓住文體特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語用教學;學段特點;語言特點;文體特點
中圖分類號:G421;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17-0045-01
2011年版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罢Z用”成為了小語界的熱門詞匯,進入了廣大語文教師的研究范圍。語用是什么,語文怎樣教,如何讓語言實踐“接地氣”,帶著這些疑問,本文試著從學段特點、語言特點、文體特點三個方面去揭開語用的面紗。
一、把握學段特點,讓語用更有針對性
2011年版課程標準將小學分為三個學段,每個學段的教學建議和目標是不一樣的。語文教師在教學時要抓住不同學段的學生特點,積極為學生的語言訓練搭建平臺,從而為學生的語言實踐找到突破口??v觀人教版小語教材,不同題材的課文在三個學段都有安排,但面對不同學段,教師的教學策略也應該不相同,才能讓不同學段的學生更好地進行語言實踐。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風娃娃》,它是一篇童話故事,低年級學生對童話感興趣,這樣的課文容易引發(fā)學生興趣,但在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忽視了低段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思維特點,運用大量時間引導學生去理解課文蘊含的道理,當學生無法感悟時,教師旁敲側擊,學生“終于”知道了原來這個故事要告訴我們這個道理。語用教學要求教師把握學段特點,合理安排課堂教學。為此,可抓住低段學生特點,以“風”的謎語入手,有趣的謎語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他們對課文產生興趣,接下來,教師先讓學生自主朗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在課堂中以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學習生字,從而為理解課文掃清障礙。最后,教師再讓學生通過朗讀想想風娃娃做了哪幾件事情,在這幾件事中,哪些是他做的好事,哪些是他做的壞事。說完之后,教師再讓學生復述故事,并引導說說聽了故事之后有什么感想??梢哉f,以上教學,教師抓住低段學生特點,從讀入手,然后學習生字,再讀,最后復述故事讓學生說感想,這樣的教學策略適合低段學生的特點,學生會在參與過程中理解道理,有效進行語言實踐。
二、抓住語言特點,讓語用促進課堂增值
語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語用背景下的語言教學,要求語文教師不能孤立地教學語言,而應該將語言放入具體的語境中,借助語境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漢字本身不具備任何感情色彩,但將它放入不同的語境中,它就釋放出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學習語言就是要學習它的用法,因此,語用教學要抓住語言特點,根據(jù)不同的語境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從而實現(xiàn)課堂的增值。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本文突出一個“壯”字,文章緊扣題眼“壯”字展開敘述,先寫五個壯士面對超過自己數(shù)倍的敵人,接受掩護任務,揭示其膽之“壯”;再寫英勇戰(zhàn)斗,打擊敵人,揭示其行之“壯”;接著寫誘敵入絕境,揭示壯士們不僅豪壯,而且有智謀;最后高呼口號舍身跳崖,揭示其氣節(jié)之“壯”。五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語言感悟能力,教師如何緊扣本文的語言特點,巧妙引導學生感悟語言、學習語言是學習的關鍵。在課文最后,寫戰(zhàn)士高呼口號舍身跳崖,揭示其氣節(jié)之“壯”時,有兩個詞語“驚天動地”“氣壯山河”,教師引導學生深入課文,讓學生結合課文前面對五壯士英雄事跡的描寫去感受五壯士最后舍身跳崖的壯舉。當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有了深層次的體會之后,他們就會結合課文去理解“驚天動地”“氣壯山河”,于是,“驚天動地”“氣壯山河”所要表達的是贊頌五壯士視死如歸、壯烈豪邁的英雄氣概就能逐漸被學生所理解。這口號聲響徹云霄,震撼大地,至此,學生對文章以“壯”字為中心進行寫作的表達方法就有比較深的感悟,而文中的語言、詞語會在具體的語境中被學生所理解和掌握??梢哉f,“壯”字放在不同的語境中所表達的意義完全不同,語用教學就是要抓住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讓學生感受語言的意義。
三、抓住文體特點,提升語用意識
不同體裁反映的就是不同文體,語用背景下,面對不同文體,教學策略和課堂引導也不能相同。小學生由于語言基礎的局限性,教師在教學時,不宜用大量的時間教學生什么是文體,但可以滲透文體意識,使學生能根據(jù)不同的文體運用一定的閱讀技巧。文體意識是語用教學的關鍵,它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組成,教師要巧妙抓住不同文體進行語言實踐,從而提升學生的語用意識。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太陽》,這是一篇科普短文,研讀教材時,我們發(fā)現(xiàn)本文運用多種說明方法來說明事物,特別是運用了列數(shù)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等說明方法,能讓學生留下深刻印象。面對三年級的學生,教師不宜用大量的時間對學生闡述什么是說明文,而應該根據(jù)三年級學生的認知基礎,將本文一些重要的語句呈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感受作者是怎樣描述太陽特點的,使學生明白要說明一個事物要怎樣寫才能顯得具體、通俗、明了,并明白遇到描寫某個事物的文章時要怎樣讀,如抓住一些說明方法去了解等。可以說,語用教學,文體特點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只有從小學階段開始滲透文體意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才能逐漸提高。
總之,“語用”并非高深莫測,而是語文教學中實實在在的語言實踐,只有讓語用教學“接地氣”,讓語文教學真正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學生的語言訓練才能扎實、有效,從而感受語言學習的樂趣,獲得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索振羽.語用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