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小平
【摘 要】
自《課程標準》提出“整體把握”的概念后,它便漸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并逐漸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指向。然而我們也發(fā)現(xiàn),不少老師對于“整體把握”的理解過于片面,以至于出現(xiàn)斷章取義的現(xiàn)象,為了讓大家有效地領(lǐng)會“整體把握”的內(nèi)涵,本文試從四個層面談一談“整體把握”的理解與操作,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關(guān)鍵詞】
語文教學 整體把握
自《課程標準》提出“整體把握”的概念后—— “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淡化繁瑣的分析和機械重復的練習……”“整體把握”便漸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并逐漸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指向。然而我們也發(fā)現(xiàn),不少老師對于“整體把握”的理解過于片面,以至于出現(xiàn)斷章取義的現(xiàn)象,為了讓大家有效地領(lǐng)會“整體把握”的內(nèi)涵,本文試從四個層面談一談“整體把握”的理解與操作,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一、從誦讀的角度來說,整體把握就要“讀”出滋味
“作者有其性格,文章有其氣脈。”任何一篇名家大作都流淌著作者訴說不盡的情絲,彰顯著作者無法訴說的情懷……而這一切并非都是通過“機械地分析、繁瑣地講解”所能參悟的。那如何把握文章的命脈,如何體察作者的情懷呢?曾如朱熹所言:“須是沉潛諷詠,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边@就告訴我們,想要參透文章,就必須幫助學生沉浸在作品之中,盡情地誦讀,在“誦讀”的世界里感悟出文章的意旨,感悟出作者的情趣,感悟出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滋味,也只有這樣,才能在整體上把握文章的靈魂和意蘊。
例如《草船借箭》誦讀的引導。王崧舟老師在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抓住了“誦讀”這一手段,讓學生從誦讀中體會文本的意味。
王老師:“哪些語句能體現(xiàn)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生:“三天后江上果然出現(xiàn)了諸葛亮所預料的大霧——‘這時候,在霧漫天,江上邊面對面都看不清楚。這里就反映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王老師:“很好!如何讓大家覺得這場霧真大?”(生讀此句。)
王老師:“這是一場小霧?!保ㄉ僮x。)
王老師:“我看到了一場中霧?!保ㄉ俅握b讀。)
王老師:“真是一場好大的霧啊……”
這樣王老師帶領(lǐng)學生逐層深入地品讀,幫助學生漸次地走進作品的世界中。
二、從體驗的角度來說,整體把握就要“悟”出真情
大凡文學作品都基本上飽含著作者濃濃的情絲。這里的“情”,既是串聯(lián)文章各環(huán)節(jié)的紐帶,又是解讀文章的突破口,如果我們忽視了文章中的這個情,或者是扭曲了這個情感取向,那么任何的解讀都會背離作者的真實意圖。為此,我們在教學里,還要從體驗的角度來幫助學生整體感悟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讓他們在情的陶冶中,品其情韻、食其味道,進而獲得情感上的真實體驗。
例如《麻雀》的教學?!堵槿浮肥嵌韲F(xiàn)實主義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他以母愛為主題,講述了一只老麻雀在龐大的獵狗面前,奮不顧身地保護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傷害的動人故事。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作品所表達的“母愛偉大”這一情感,我在教學時,分四步進行:第一步是通過多媒體對比顯示“老麻雀奮不顧身地拯救幼兒”和“獵狗在老麻雀面前退縮”的畫面,讓兩者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二步配以“力度強、節(jié)奏快”的音樂,進行渲染“弱者奮不顧身地與強者決一死戰(zhàn)”的緊張氣氛。第三步通過“配樂朗讀”的手段,帶領(lǐng)學生朗讀扣人心弦的搏斗場面,讓緊張的音樂、激憤的聲音不斷地撞擊著學生的心靈,進而把學生的情感體驗推向了高潮。最后,讓學生在心靈震撼之余訴說自己的體會,如“我聽到了老麻雀不可欺凌的叫聲,真想趕走那可惡的獵狗……” “我感覺到母愛的力量,在力量巨大懸殊的情況下,老麻雀竟然嚇走了獵狗。”
三、從整合的角度來說,整體把握就要“突”出主旨
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總會存在一種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點”“線”“面”,如文眼、具有總結(jié)意蘊的句子、起著承上啟下的過渡段……如果我們能夠抓住這些重要的詞、句、段,并將其引申到全篇,就能順暢地幫助學生實現(xiàn)“整體把握”。
例如《狼牙山五壯士》的教學。當我們通讀這篇文章后,就會發(fā)現(xiàn)“壯”字貫穿于整個文章——戰(zhàn)士們面對敵人、接受任務的“壯志”;誘敵上山、與敵同歸的“壯行”;臨危不懼、跳下懸崖的“壯舉”;高呼口號、氣吞山河的“壯氣”……如果我們在教學時緊緊圍繞這個“壯”字來統(tǒng)領(lǐng)全文,就能起到統(tǒng)率起全文的作用,就會讓這篇文章的整體功效給充分地彰顯出來,更會讓“五壯士”壯舉的形象立體起來,就會讓學生從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把握“五壯士”人物形象所折射出來的革命精神和偉大品格,從而不斷地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
四、從運用的角度來說,整體把握就要“述”出意趣
隨著人們對“語用”思想的關(guān)注,“課文的復述”再次以較高的頻率走進人們的視野,并漸漸成為一項考評學生表達能力的依據(jù)。那么如何進行復述?如何評價復述的質(zhì)量,也就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事。以前,我們對原文的復述著重關(guān)注復述的“要點”和復述的“連貫”,而現(xiàn)在我們對復述的要求則進一步加強,不僅要求學生抓住“要點”和關(guān)注“連貫”,更強調(diào)“復述”要遵循原文的意趣。
例如《曼谷的小象》的復述。為了讓述出意趣,我在教學時,先讓學生自讀課文以獲得課文的大概了解;然后,引導學生提煉出課文的幾個關(guān)鍵點:1.地方——泰國首都曼谷;2.天氣——霧;3.人物——阿玲;4.主角——小象;5.事情——“拉汽車”“洗汽車”。最后要求根據(jù)這些提示將故事串聯(lián)起來,從而讓復述既有原文的影子,又有自己的創(chuàng)作,更有自己的趣味。
總之,我們只有站在合適的高度,以整體的視角才能看清語文的概貌,才能準確把握語文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