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e Strength Training of Adolescent Sprinters Body Stability Effect Research
楊 斌,朱書祥,黃顯忠
核心力量訓練對青少年短跑運動員身體穩(wěn)定性作用的研究
Core Strength Training of Adolescent Sprinters Body Stability Effect Research
楊斌,朱書祥,黃顯忠
四川體育科學2015年10月第5期
SICHUAN SPORTS SCIENCE No.5, Oct., 2015
作者單位:商洛學院體育教學部,陜西 商洛,726000。Dept. of P.E., Shangluo University, Shangluo, Shaanxi, 726000, China.
對于核心的概念,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觀點大致相同,只有在對核心區(qū)域的細分上略有差別,對于核心區(qū)域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幾種:
核心(Core)通常上指我們所說的軀干,包括脊柱和骨盆及其周圍的肌群。IanHasegawa認為,核心肌群由腹直肌、腹橫肌、背肌、腹斜肌、下背肌和豎脊肌,并且髖關節(jié)周圍的肌肉——臀肌、旋髖肌、股后肌群也屬于人體的核心肌群[1]。
J.HPilates認為,核心是指人體肋骨以下至骨盆的部位,它所包含的肌群有腹肌群、背肌群、橫隔肌、骨盆底肌、交錯骨盆及下肢的肌肉群[2]。
我國體能專家王衛(wèi)星教授對核心給出的界定是:核心是腰、骨盆、骸關節(jié)形成的一個整體,是指人體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具體是肩關節(jié)以下髖關節(jié)以上包括骨盆在內的區(qū)域,所包含肌群有背部、腹部和構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3]。
增強人體的平衡及穩(wěn)定能力是核心力量訓練的主要作用之一。平衡能力是人體一項重要的生理機能,是指身體對來自前庭器官、軀體器官以及視覺器官等各方面刺激的協(xié)調能力。它包括坐位、立位和移動平衡3個方面,大致可分為靜態(tài)的穩(wěn)定性和動態(tài)的穩(wěn)定性[4],靜態(tài)平衡能力測試對于動態(tài)和視覺、本體感覺、神經肌肉功能反映有一定局限性[5],因此本研究將采用動態(tài)平衡能力測試對核心訓練結果的身體穩(wěn)定性進行全面的評價。
1.1研究對象
商洛市體育運動學校10名青少年男子短跑運動員,該10名運動員均為國家二級運動員。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根據(jù)本文研究所需,在體育學院圖書館和中國知網、萬方數(shù)據(jù)庫等電子資源數(shù)據(jù)庫及Internet、Google檢索,收集和整理了大量關于核心力量訓練及核心穩(wěn)定性測試的資料以及短跑運動員力量訓練的相關資料包括專著、期刊、雜志、學位論文等。
1.2.2測試法
(1)星形偏移平衡測試Star Excursion Balance Test(SEBT)
Jaffar(2007)對30名健康男性運動員進行漸進式單腿平衡訓練計劃,并用SEBT進行監(jiān)測,結果證明訓練后運動員的動態(tài)平衡能力顯著提高,能有效的預防運動損傷[6]。SEBT是運用8點星形偏移來檢測和評價受試者的平衡能力。測試時,受試者單腿站立于8點星形圖的中央,用非支撐腿分別向8個方向(前、后、左、右、左前、左后、右前、右后)盡可能遠的伸出,用伸出的遠度與下肢長度之間的比值作為評價穩(wěn)定能力的指標[7]。
在整個測試中,SEBT要求神經調節(jié)肌肉控制,適當整合周圍肌肉的位置和力量。Olmsted等發(fā)現(xiàn)在試驗中,支撐腿的踝關節(jié)、膝關節(jié)和髖關節(jié)會發(fā)生彎曲,因此需要下肢有足夠的運動能力、力量、本體感受和神經肌肉控制力[6]。在SEBT等動態(tài)平衡測試中,一方面要保持重心的穩(wěn)定,另一方面非支撐腿還不能失去平衡[8]。
在整個測試中,SEBT要求神經調節(jié)肌肉控制,適當整合周圍肌肉的位置和力量。測試方法[4]如下:
①令受試者站立測量下肢長B(從解剖學上講是指由股骨大轉子量至脛骨內踝下端的距離。)所有受試者的下肢長B測量工作均由同一名工作人員完成。
②令所有受試者在8個方向上都進行練習,每側練習3次,然后休息5min,準備正式開始測試。
③測試時,令受試者單腿站正于8點星形圖的中央,用非支撐腿向分別間隔45°的8個方向盡可能地伸遠(見圖1)。8個方向分別是:前、后、左、右、左前、左后、右前、右后。
④所有受試者都先從右腿支撐開始測試,在完成8個方向的3組測試后取平均值,休息5min,再換左腿支撐開始測試。每次移至下一個方向前都需要將伸遠腿移回圓心,恢復到雙腳站立,并休息3s[9],以免影響身體平衡,降低測試的準確性。
測試地點:商洛市體育運動學校田徑場。
測試器械:粉筆、秒表、馬丁尺、軟皮尺或(指距直尺)等。
測試要求:嚴格按照測試人員的要求做測試動作,測下肢長B。
測試人員:測試人員1名,統(tǒng)計人員1名。
(2)測試指標
身體穩(wěn)定性指標:伸遠距離/下肢長,用伸出的遠度與下肢長度之間的比值作為評價身體穩(wěn)定能力的指標,比值高則平衡穩(wěn)定性好[7];右比值/左比值,右腿支撐各方向伸遠/下肢長與左腿對應方向伸遠/下肢長的比值,若比值越靠近1說明左右腿支撐對稱平衡穩(wěn)定性越好。
具體對應關系為:(下表同一列中上下兩個對應,即右腿支撐時往左伸的遠度,對應左腿支撐時往右伸的遠度)
1.2.3數(shù)理統(tǒng)計法采用SPSS11.5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
2.1身體穩(wěn)定性的初診斷
由表2、3可以看出,研究對象整體的身體平衡穩(wěn)定性即左右腿支撐平衡穩(wěn)定能力基本屬于正常,無顯著性差異。
經分析得知,“右比值/左比值”低于1,說明右腿支撐平衡穩(wěn)定能力差;反之,如比值大于1,說明左腿支撐平衡穩(wěn)定能力差。因此由上圖可以清楚的看出所有研究對象大部分都是左腿支撐平衡穩(wěn)定能力略差于右腿支撐的平衡能力,因此有待進一步調整身體整體的平衡穩(wěn)定能力。
2.2核心力量訓練各階段實施計劃
將核心力量訓練分為3個階段,每4周難度提升一級。
2.2.1第1階段穩(wěn)定狀態(tài)下的靜力保持練習(身體穩(wěn)定性的訓練)。
進行第一級難度的訓練時使用的器材是海綿墊子。此階段練習目的在于使運動員體會核心力量訓練時的肌肉用力感覺、學習和掌握核心力量訓練的技術動作要領、提高自身核心部位肌肉、韌帶、關節(jié)、肌腱的功能狀態(tài)。該階段每周的周2、周4和周6進行核心力量訓練,每節(jié)訓練課安排4-6種訓練手段,每種動作訓練3組,每個動作持續(xù)30s(堅持不到30s的運動員做到力竭為止)。至于每種練習方法之間的間歇時間可根據(jù)運動員恢復的情況靈活掌握,一般時間不超過5min。
2.2.2第2階段 非穩(wěn)定狀態(tài)下靜力、克服自身阻力練習(核心區(qū)力量的訓練)。進行第2級難度的訓練需要一些器械來制造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例如瑞士球、平衡墊、海綿墊子等。通過此階段的訓練可以更直接的調動深層肌肉和神經的參與度,可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加上不穩(wěn)定的器械。此階段練習目的讓運動員深刻體會核心力量訓練過程中主動控制肌肉用力的感覺,進一步掌握和體會核心力量訓練的技術動作要領,加強軀體核心部位小肌肉群的功能狀態(tài)。該階段每周的周2、周4和周6進行核心力量訓練,每節(jié)訓練課安排6種訓練手段,每種動作訓練4組,每個動作持續(xù)40s(堅持不到40s的運動員做到力竭為止)。
2.2.3第3階段不平衡狀態(tài)下自由力、負重練習(核心爆發(fā)力的訓練)。
進行第3級難度的訓練時通常在非常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下進行訓練,在結合不穩(wěn)定器械的基礎上運用彈力帶、啞鈴、杠鈴、負重健身球(灌水或灌沙)、力量練習器械等。此階段的訓練目的在于發(fā)展運動員核心部位表層大肌肉群的快速爆發(fā)式收縮力量和深層小肌肉群的控制能力,以及神經系統(tǒng)支配肌肉的功能和全身協(xié)調用力的能力。該階段每周的周2、周4和周6進行核心力量訓練,每節(jié)訓練課安排6種及以上訓練手段,每種動作訓練3-6組,根據(jù)動作難易每個練習動作進行30-60s(達不到要求的運動員做到力竭為止),練習時間和間歇時間之比為1:2。大組之間的間歇是小組之間間歇的2-3倍。
2.3第1階段核心力量訓練后身體穩(wěn)定性的變化與分析
如表7所示,經核心力量訓練第1階段的訓練后,“右支撐腿比值/左支撐腿比值”與訓練前的比較發(fā)現(xiàn),在右/左的方向上,也就是右腿支撐測試右方向的比值比左腿支撐測試左方向的比值其結果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而在其它方向上均沒有表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這說明了大部分運動員的右腿支撐在右側方向上的平衡穩(wěn)定能力略差與左腿支撐在左側方向上的平衡穩(wěn)定能力,也可以說大部分運動員在身體矢狀面上的平衡穩(wěn)定能力略差,還有待進一步的加強穩(wěn)定性的練習。
2.4第2階段核心力量訓練后身體穩(wěn)定性的變化與分析
如表8所示,經核心力量訓練第2階段的訓練后,“右比值/左比值”與第1階段訓練后比較發(fā)現(xiàn),均無顯著性差異,這就證明了運動員左、右腿支撐的平衡穩(wěn)定能力相比第1階段有所提高,整體的身體穩(wěn)定性進一步的向著平衡發(fā)展。
2.5第3階段核心力量訓練后身體穩(wěn)定性的變化與分析
如表9所示,經核心力量訓練第3階段的訓練后,“右比值/左比值”與第2階段訓練后比較發(fā)現(xiàn),雖均無顯著性差異,但能看出經第3階段訓練后,各方向上的比值都基本接近“1”,有此表明了短跑運動員左、右腿支撐的平衡穩(wěn)定能力相比前幾個階段均有所提高,因此可說明身體穩(wěn)定性逐漸在提升。身體穩(wěn)定性的提高意味著可以進一步提高短跑運動員的身體控制能力,從而大大減少了跑動中力的分散,可有效提升速度。(見圖5)
3.1結 論
(1)經過核心力量訓練前后,受試者在8個方向上“伸遠距離”和“伸遠距離/下肢長”左腿支撐的總體趨勢均為后>右后>左后>右>右前>左>前>左前;右腿支撐的總體趨勢均為后>左后>右后>左>左前>右>前>右前,雙側從總體平均值上看比較均衡。
(2)核心力量訓練后,通過“星形偏移平衡測試”對各階段身體穩(wěn)定性測量得知“右比值/左比值”逐漸靠近“1”,說明左、右腿支撐的動態(tài)平衡能力相比訓練前有顯著性提高。由此可以說明各階段的核心力量訓練對身體穩(wěn)定性的提高具有重大意義,以及“星形偏移平衡測試”在評價動態(tài)平衡能力的測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核心力量訓練對全面發(fā)展短跑運動員的力量素質及動態(tài)平衡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作為一種有效的力量訓練方式應該成為短跑運動員體能訓練的一部分,另外核心力量訓練對提高短跑運動員技術動作的穩(wěn)定性、加強神經對肌肉的控制、減少能量消耗、提高工作效率、預防運動損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2建議
(1)伸遠距離/下肢長比值偏低,說明運動員下肢支撐動態(tài)平衡能力稍差,為了進一步提高運動成績,應加強身體穩(wěn)定能力的訓練。
(2)10名受試者經過核心力量訓練后在8個方向比值已逐漸靠近“1”,只有左腿支撐左前方向及右腿支撐的右前方向比值略低于1,說明受試者右腿動態(tài)平衡穩(wěn)定能力仍有待提高,從而更好的提高運動成績。
參考文獻:
[1] IanHasegawa,NSCA’S PerformaneeTrainingjoumal,2004,11,5.
[2] 王攀.競技武術套路運動核心力量訓練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08.
[3] 王衛(wèi)星,李海肖.競技運動員的核心力量訓練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8).
[4] 屈萍.核心穩(wěn)定性力量訓練[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2011.7:104,111~112.
[5] Lauren C. Olmsted C,Carcia CR,et al.Efficacy of the Star Excursion Balance Tests in detecting reach deficits in subjects with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J].J Athl Train 2002,37(4):501~506.
[6] Jaffar R,George K.The impact of single-leg dynamic balance training on dynamic stability[J] Physical Therapy in Sport.2007,8(4):177~184.
[7] 黎涌明,等.論核心力量及其在競技體育中的訓練——起源.問題.發(fā)展[J].體育科學,2008,28(4):19~31.
[8] Guskiewicz KM,Perrin DH.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asses-sing balance[J].J Sport Rehabil.1996,5:45~63.
[9] Dootchai C,Lorprayoon E,Noomanoch L. Star Excursion Balance Trai-ning:effects on ankle functional stability after ankle sprain[J].J Med Assoc Thai.2005,88:90~94.
摘要:以青少年短跑運動員為研究對象,以探尋其身體動態(tài)平衡穩(wěn)定能力為目的,采用文獻資料法、測試法以及數(shù)理統(tǒng)計法,對身體3個階段的動態(tài)穩(wěn)定能力指標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右比值/左比值”逐漸靠近“1”,最能反映出運動員身體動態(tài)平衡穩(wěn)定能力的特征。另外,左右腿支撐對稱平衡穩(wěn)定能力與訓練前相比有顯著性提高。
關鍵詞:核心力量訓練;青少年短跑運動員;身體穩(wěn)定性作用
YANG Bin , ZHU Shuxiang , HUANG Xianzhong
Abstract:Teenagers sprinte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explore its dynamic balance and body stabilization ability, for the purpose of using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law, the test method,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three stages of dynamic stability ability index to the bod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tio "the ratio of right/left" gradually close to the "1", the most can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ynamic balance and body stabilization ability athletes. In addition, the stable support symmetrical balance ability of or so leg significant increase compared with before training. Key words: Core strength training; Adolescent sprinters; Body stability effect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科研基金項目(2013JK0519)。商洛學院科研基金項目(12sky002)。
收稿日期:2015-04-14
DOI:10.13932/j.cnki.sctykx.2015.05.16
文章編號:1007―6891(2015)05―0056―05
中圖分類號:G808.1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