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貿易開放與收入不平等
        ——國際研究新進展

        2015-04-02 19:21:06張茜倩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 2015年3期
        關鍵詞:差距異質性工人

        張茜倩

        (中南民族大學 經濟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貿易開放與收入不平等
        ——國際研究新進展

        張茜倩

        (中南民族大學 經濟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貿易開放與國民收入及其分配的關系歷來是經濟學界關注的重點領域。由于傳統(tǒng)理論在解釋現實問題時存在局限性,一些貿易可能影響收入不平等的新渠道引起了更多關注,主要包括異質性、離岸外包、隱性契約以及勞動力市場等。對相關研究進展進行梳理表明,新的研究模型設定更貼合現實,研究內容也有所拓展,研究角度更多從宏觀向微觀轉變,從異質性、隱性契約等角度展開的研究將是未來主要方向。

        貿易開放;收入分配;工資差距

        引言

        以貿易自由化為主要內容的對外開放所帶來的收入分配問題一直是經濟學界關注的熱點。在全球化進程中,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都出現了收入不平等加劇的趨勢,貿易開放與收入差距的關系引起學術界更多關注。而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推進,不斷擴大的收入差距也成為當前中國面臨的突出問題。因此,系統(tǒng)梳理國外有關貿易開放與收入差距的研究進展,對于中國更好地統(tǒng)籌國內發(fā)展與對外開放,縮小收入差距,促進和諧社會構建具有重要的理論及現實意義。

        關于貿易開放與收入分配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貿易理論對貿易所得的討論,而將貿易開放與收入差距直接聯(lián)系起來進行分析的是薩繆爾森等人,他們在HO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斯托爾帕薩繆爾森定理(SS定理)與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系統(tǒng)研究國際貿易的收入分配效應,并且一度成為解釋貿易開放與不平等問題的主流方法。然而20世紀后期的發(fā)展給傳統(tǒng)模型極大的沖擊,實證檢驗與傳統(tǒng)框架下所得結論相去甚遠。這種局限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理論與實證研究的不斷發(fā)展,為探討貿易對收入不平等的影響提供了新的視角。

        一、技術進步與不平等

        關于導致收入不平等的機制問題,存在著以利默(Leamer)[1]為代表和以克魯格曼(Krugman)[2]為代表的學派之間關于貿易和技術的著名爭論。利默等人將美國不斷拉大的工資差距歸結于貿易的作用,由于美國對發(fā)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進口增加,壓低了國內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價格,進而導致非技術工人的工資下降,工資差距拉大。而克魯格曼等人卻認為貿易對收入差距的影響很小,技術進步才是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的最主要原因。隨后越來越多的學者發(fā)現貿易開放與技術進步對收入不平等的影響并不是孤立的,技術也非獨立于國際貿易的外生變量,阿西莫格魯(Acemoglu,2003)[3]、波斯特恩和沃格爾(Burstein & Vogel,2013)[4]等人都認為貿易和技術創(chuàng)新是相連的。不少學者開始嘗試對傳統(tǒng)理論進行拓展,從技術進步的角度對貿易開放與收入不平等之間的關系進行考察。

        部分學者認為貿易的動態(tài)效應所引致的技能偏向型技術進步是導致收入差距的原因之一。貿易開放會使企業(yè)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國內企業(yè)會加大研發(fā)投入,相應提高對熟練勞動工人的需求[5]。同時,企業(yè)競爭加劇導致更大范圍的技術進步與生產變革,也會提高整個行業(yè)的生產率,增加對熟練勞動力的需求,進而拉大工資差距[6]。還有不少學者將貿易和技術進步結合起來,在統(tǒng)一框架內予以分析。如阿西莫格魯將貿易開放與技術進步結合起來,從內生性技術的角度對貿易開放與收入差距的關系進行研究,認為貿易開放將導致偏向高技術勞動力的技術進步,并且國際范圍內的技術擴散將這種技能偏向型技術創(chuàng)新轉移到發(fā)展中國家,從而拉大了各國內部的工資差距。

        二、外包與不平等

        傳統(tǒng)理論更多把貿易設定為產業(yè)間的最終產品貿易。隨著貿易自由化的逐步深入,中間產品貿易及產業(yè)內貿易占世界貿易的比重不斷提升,從中間品貿易與任務貿易角度探討外包對勞動力需求結構,進而對收入水平的影響是近年來關于貿易開放與收入差距的另一個重要發(fā)展。

        這個領域的先驅性理論模型是芬斯特拉和漢森(Feenstra & Hanson,1995)[7]提出的外包模型。他們在DFS模型的基礎上,加入了資本,并將研究對象從最終產品變?yōu)橹虚g產品。由于高技術國家和低技術國家熟練工人和非熟練工人的供給是不同的,成本最小化的動機使高技術國家選擇一個臨界點,將比這個臨界值相對低的技術密集型的生產環(huán)節(jié)外包給低技術國。如果環(huán)境發(fā)生了有利于外包的改變,那么最初的臨界任務會被新的臨界任務所取代,將有更多的外包任務從高技術國向低技術國轉移。對于高技術國而言,外包加大了對熟練勞動的需求,而對于低技術國而言,雖然承接的是高技術國家相對低技術密集的產品,但仍然要比本國的產品生產技術密集度高,因而也增加了本國對熟練勞動力的需求。最終兩個國家的工資差距都會加大,并且兩個國家的平均技術密度也都有所上升,有效地解釋了傳統(tǒng)模型所無法解釋的問題。在實證方面,芬斯特拉和漢森依然做了很多先驅性的工作。

        格羅斯曼與羅西—漢斯伯格(Grossman & Rossi-Hansberg,2008)的研究表明外包會對國內工人的收入水平產生三種不同的效應:生產力效應、相對價格效應和勞動力供給效應[8]。生產力效應會增加國內非熟練勞動工人的工資,而相對價格效應和勞動力供給效應則會提高熟練勞動工人工資,導致非熟練工人的工資下降。另外,高技術階段的外包對國內工人工資的影響也會產生與上面類似的效應。究竟外包會對熟練工人和非熟練工人的工資產生何種影響,則需要對這三種效應進行總體分析比較。雖然此研究與芬斯特拉等人的思路有所不同,但二者并不互相排斥。然而由于數據的可獲得性,基于這條研究思路的實證檢驗相對還比較欠缺。

        三、異質性與不平等

        隨著近年來異質性貿易理論的發(fā)展,從微觀角度對貿易與收入不平等的研究也成為新的發(fā)展趨勢。

        1.企業(yè)的異質性

        新古典貿易理論著重研究貿易對崗位和部門之間工資不平等的影響,而研究顯示,工資不平等更多發(fā)生在崗位和部門內部,因而越來越多關于企業(yè)異質性的理論將關注點轉移到貿易對崗位和部門內工資分布的影響。此外,一些新古典貿易理論關于貿易與工資差距無法解釋的現象也可以部分在基于異質性企業(yè)理論的新貿易框架下予以解釋。

        較早從企業(yè)層面對貿易與收入不平等考察的是伯納德和詹森(Bernard & Jensen,1997),他們通過對美國數據分析發(fā)現,出口企業(yè)對熟練勞動力的需求以及出口的增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釋美國20世紀80年代工資差距的擴大[9]。隨后一些經濟學家以其他國家為例,同樣發(fā)現了類似現象,使得從異質性角度的研究引起人們更多關注。梅利茲(Melitz,2003)[10]在霍本哈因(Hopenhayn)的研究基礎上,將異質性企業(yè)的壟斷競爭引入貿易理論,開創(chuàng)了異質性企業(yè)貿易模型的新局面。之后一些經濟學家以梅利茲的研究為出發(fā)點,從異質性企業(yè)這個渠道對貿易開放與收入分配的關系進行研究。耶普爾(Yeaple,2005)認為異質性企業(yè)可以選擇異質的技術和勞動,并且出口企業(yè)往往規(guī)模更大、雇傭更為熟練的勞動力、付出更高的工資,比非出口部門具有更高的生產率[11]。貿易壁壘的下降將會使企業(yè)進行技術變革,貿易量擴大,增加高技術工人工資,并且相應降低中等技術工人工資,拉大收入差距。與耶普爾對不同技術水平工人間工資差距的研究不同,埃格爾和科瑞克莫爾(Egger & Kreickemeier,2009)將勞動力市場摩擦和公平工資考慮進來,認為由于公平工資的存在,在高效企業(yè)工作的工人應該得到高工資,該模型意味著技能相同的工人,其工資水平會因公司的不同而不同,并且國際貿易會導致這種差異加大[12]。赫爾普曼等(Helpman et al.,2010)將企業(yè)和工人的異質性、搜尋和匹配摩擦等因素考慮在內,同樣得出規(guī)模大的企業(yè)工人工資更高,出口企業(yè)比非出口企業(yè)工資更高的結論,并且貿易開放進一步強化了工資不平等,提高了失業(yè)率[13]。隨后,赫爾普曼等人(Helpman et al.,2012)[14]在其模型的基礎上進行擴展,將導致企業(yè)異質性的三個來源(生產力、固定出口成本和勞動力搜尋成本)納入,并考慮了市場進入效應以及選擇效應,運用巴西的數據進行估計,證明了赫爾普曼等(2010)的理論預測。

        2.消費者的異質性

        傳統(tǒng)理論在對貿易與收入分配進行分析的時候,往往從供給角度展開,即假定消費的偏好是相同的。然而事實上,消費者的偏好存在著異質性,因而許多經濟學家從消費者行為角度來分析貿易對收入不平等的影響。

        格雷澤和蘭詹(Glazer & Ranjan,2003)認為無論對發(fā)達國家還是對發(fā)展中國家而言,如果熟練工人更偏好技術密集型產品,那么熟練工人相對供給的增加會提高其工資水平,擴大國內工資差距[15]。此外,費杰爾鮑姆等(Fajgelbaum et al.,2009)[16]還就貿易對收入不平等在消費層面的影響進行分析。其模型假定一國主要有兩個部門,競爭性基準部門生產相似產品,壟斷競爭部門則生產差異性的產品,消費者可以選擇不同種類與質量的產品。如果兩個經濟體開展貿易,不僅每個國家的公司數目和每個消費者可以選擇的產品種類受到影響,并且商品的質量也會受到影響。對兩個相同國家的分析(其中一國的平均生產力更高)表明,當高質量產品的運輸成本下降時,高質量的公司數目上升,兩個國家的相關消費者都將獲益。然而這會使低質量商品可以獲得的資源減少,減少低收入國家消費者可以獲得商品的多樣性,進而降低其福利水平。該模型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貿易并不直接影響收入分配,卻通過作用于福利水平間接影響實際收入分配,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是一個對貿易與收入不平等在消費層面的解釋,與以往從要素市場進行的解釋有所不同。

        四、勞動力市場與不平等

        現有關于貿易開放與收入分配的研究大都沒有考慮到勞動力市場所固有的特點,因而當前一部分經濟學家從勞動力市場特征及工人的雇傭關系層面,將貿易理論與失業(yè)理論相結合,分析貿易對工人收入的影響。

        羅德瑞克(Rodrik,1997)從勞動力市場彈性角度對貿易與勞動者工資的關系進行分析,認為貿易開放會提高對勞動力的需求彈性,進而影響國內工人的工資和就業(yè)[17]。然而也有經濟學家提出相反意見,認為貿易開放和勞動市場彈性的提升沒有直接關系。目前關于這一領域的探討仍未取得一致的結論,然而對勞動力市場彈性的研究也開拓了一條研究貿易與收入關系的新途徑。

        戴維森等(Davidson et al.,1999)將搜尋摩擦與失業(yè)納入標準的貿易模型,研究結果表明這種摩擦會對貿易的分配效應產生極大修正[18]。阿爾圖奇等(Artu? et al.,2010)將勞動力市場摩擦考慮進來,假定工人可以于任何時間在產業(yè)間進行轉移,但在此過程中要涉及到兩種成本——固定成本(對所有工人都一樣,并且不隨時間改變)和特有成本(隨時間和人改變),而貿易沖擊對福利分配的影響主要取決于工人在部門間轉移成本的性質與大小[19]。還有一些學者認為勞動力市場是受到隱性契約影響的,因而從隱性契約角度對貿易與收入不平等進行考察。伯特蘭(Bertrand,2004)運用融合了勞動力、貿易和企業(yè)的數據進行經驗分析,結果顯示公司面臨激烈的進口競爭時會增大破產的可能性,使企業(yè)承諾穩(wěn)定工資的能力下降,因此進口競爭會削弱隱性合約,加劇工資不平等[20]??ɡ鸵梁瓦~克拉倫(Karabay & McLaren,2010)的進一步研究表明,即使不存在破產,通過隱性契約,貿易也會對工資波動有很大的影響,并且不同貿易類型具有不同效應[21]。

        五、貿易開放與不平等的其他研究

        除南北貿易框架外,還有部分學者對北北貿易框架下貿易開放與收入差距的關系進行分析。迪諾普洛斯等(Dinopoulos et al.,2001)在克魯格曼壟斷競爭模型的基礎上分析得出,北北貿易的開展可以促進高技術工人密集型企業(yè)的規(guī)模擴張,從而帶來對高技術工人的需求上升,拉大工資差距[22]。??撕漳泛瓦~德法特(Ekholm & Midelfart,2005)通過構建一個不完全競爭的產業(yè)內貿易模型,對北方國家間的貿易進行分析[23]。隨著貿易自由化,現代企業(yè)相對于傳統(tǒng)企業(yè)的盈利能力增強,企業(yè)會更多地采取新技術,使更多新技術企業(yè)得以進入,這會擴大對熟練工人的需求,從而拉大收入差距。

        與以往模型假定人力資本二元化(即勞動力不是熟練型就是非熟練型)不同,布蘭卡德和威爾曼(Blanchard & Willmann,2013)著眼于技術的連續(xù)性,考察貿易如何影響不同技術水平工人的收入[24]。結果顯示貿易會導致國內低技術工人選擇比封閉經濟時更為低技術的產業(yè),高技術工人會選擇比封閉條件下更高技術的產業(yè),中間產業(yè)被放棄。因而貿易對工人的福利影響是非單調的,高水平和低水平的工人會從中得益,中間階層將在貿易自由化過程中損失最大。古澤大吉和小西秀(Furusawa & Konishi,2013)對國際貿易如何影響不同技能工人間工資差距的研究也表明國際貿易會增加高技能工人和低技能工人的實際工資,而中等技能工人才是貿易自由化的唯一受害者[25]。另外考慮到工人的技能體現在多個維度,貿易開放會對不同工人產生不同影響。然而,在只存在高技術和低技術工人的模型中,并沒有對中間技術工人的討論。

        此外,新經濟地理學的興起也為貿易開放與收入不平等關系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一些學者開始嘗試在此框架下對貿易與收入不平等問題進行分析,認為貿易自由化將會通過影響經濟活動的集聚程度,從而對區(qū)域之間的收入差距產生影響。

        除上述貿易開放影響收入不平等的渠道以外,對外開放還可以通過其他渠道影響不平等。安德森(Anderson,2005)從多方面對開放與不平等的關系做了綜合研究,認為日益增長的開放度可以通過影響相對要素回報來影響資產不平等;通過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影響非流動要素或產品實際收入的區(qū)域差距;通過增加對女性勞動者的相對需求或減少性別歧視來降低男女收入差距;還可以通過政府稅收或轉移支付手段進行的再分配來影響不平等[26]。

        六、簡評與未來研究展望

        20世紀后期全球化浪潮的高漲以及與之相伴的不平等程度的提高,促使學者們將關注焦點放在貿易開放與收入分配的研究上來。傳統(tǒng)模型在解釋現實問題時所面臨的局限性對理論深化與創(chuàng)新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國際貿易領域的一些新突破,更是給這一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空間。

        首先,理論框架更為貼近現實。在研究視角上,在沿襲傳統(tǒng)理論的基礎上融入更多新因素,異質性被納入分析框架,技術被內生化,中間產品貿易、隱性契約等因素都被考慮進來。在模型設計上,將不完全競爭、產業(yè)內貿易等因素納入貿易模型,進而得出的結論更符合現實情況。另外,研究內容和范圍有所拓展。研究新進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不僅可以在南北貿易框架下對貿易開放與收入分配進行分析,還可以對北北貿易與南南貿易框架下的收入分配效應進行分析;可以在高維模型中對中間階層的收入狀況進行分析;可以通過勞動力調整的動態(tài)模型對工資不平等以及生命周期內的不平等進行區(qū)分;由于異質性以及隱性契約理論的納入,還可以對貿易如何影響相同工人間的不平等進行分析;還可以對空間不平等、性別不平等等現象進行分析。這些研究進展有助于對現實世界中的收入不平等問題進行全面考察。

        然而,現有的研究仍然存在許多局限性。理論方面,雖然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和方法出發(fā),但缺少一個將各種影響機制融合起來的系統(tǒng)理論框架。實證方面,雖然實證方法有所創(chuàng)新,但總體上滯后于理論的進展。此外,數據的可獲得性和變量的識別問題也對實證檢驗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梢钥闯觯Q易與收入分配的關系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問題,它不僅隨國家和時間的不同而變,也會受國內制度以及政府政策等其他因素的影響。

        回顧近年來的研究,更多從宏觀角度轉向微觀層面,企業(yè)和消費者行為成為當前分析的主要對象,基于企業(yè)和消費者異質性角度的研究,未來仍將是許多學者努力的方向;關于貿易對不同年齡、性別和收入水平的研究目前受到關注較少;從新經濟地理和隱性合約等角度展開的研究未來也將是熱點。此外,在當前貿易開放影響收入的渠道方面,大都是從對國內產品或要素的相對需求,尤其是對熟練勞動力的需求角度來研究,因而從其他渠道進行的研究有待進一步拓展。上述所有這些都將是未來一段時期需要重點研究的方向。

        [1]LEAMER E E.Wage inequality from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86(2):309-314.

        [2]KRUGMAN P.Technology,trade and factor pric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0,50(1):51-72.

        [3]ACEMOGLU D.Patterns of skill premia [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3,70(2):199- 230.

        [4]BURSTEIN A,Vogel J.International trade,technology,and the skill premium [J].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Macroeconomics,2013,5(2):32-71.

        [5]NEARY P J.Foreign competition and wage inequality[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2,10(4):680-693.

        [6]MANASSE P,TURRINI A.Trade,wages,and ‘superstar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4(1):97-117.

        [7]FEENSTRA R C,HANSON G H.Foreign investment,outsourcing and relative wages[Z].NBER Working Paper,NO.5121,1995.

        [8]GROSSMAN G M,ROSSI-HANSBERG E.Trading tasks:a simple theory of offshoring[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98(5):1978-1997.

        [9]BERNARD A B,JENSEN J B.Exporters,skill upgrading and the wage gap[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7,42(1-2):3-31.

        [10]MELITZ M J.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2003,71(6):1695-1725.

        [11]YEAPLE S R.A simple model of firm heterogeneity,international trade,and wag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65(1):1-20.

        [12]EGGER H,KREICKEMEIER U.Firm heterogeneity and the labor market effect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2009,50(1):187-216.

        [13]HELPMAN E,ITSKHOKI O,REDDING S J.Inequality and unemployment in a global economy[J].Econometrica,2010,78(4):1239-1283.

        [14]HELPMAN E,ITSKHOKI O,MUENDLER M A,et al.Trade and inequality:from theory to estimation[Z].NBER Working Paper,NO.17991,2012.

        [15]GLAZER A,RANJAN P.Preference heterogeneity,wage inequality,and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3,60(2):455-469.

        [16]FAJGELBAUM P D,GROSSMAN G M,HELPMAN E.Income distribution,product quality,and international trade[Z].NBER Working Paper,NO.15329,2009.

        [17]RODRIK D.Has globalization gone too far?[M].Washington,D.C: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7.

        [18]DAVIDSON C,MARTIN L W,MATUSZ S J.Trade and search generated unemploymen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2):271-299.

        [19]ARTU? E,CHAUDHURI S,MCLAREN J E.Trade shocks and labor adjustment:a structural empirical approac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0,100(3):1008-1045.

        [20]BERTRAND M.From the invisible handshake to the invisible hand?How import competition changes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2004,22(4):723-765.

        [21]KARABAY B,MCLAREN J E.Trade,offshoring,and the invisible hand-shak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0,82(1):26-34.

        [22]DINOPOULOS E,SYROPOULOS C,XU B.Intra-industry trade and wage income inequality[Z].Mimeo,University of Florida,2001.

        [23]EKHOLM K,MIDELFART K H.Relative wages and trade-induced changes in technology[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5,49(6):1637-1663.

        [24]BLANCHARD E J,WILLMANN G.Trade,education,and the shrinking middle class[Z].Bielefeld Working Papers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03,2013.

        [25]FURUSAWA T,KONISHI H.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come inequality[Z].Boston College Working Papers in Economics 849,Boston Colleg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2013.

        [26]ANDERSON E.Openness and inequa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review of theory and recent evidence [J].World Development,2005,33(7):1045-1063.

        (責任編輯:姜 萊)

        Recent Developments on the Issue of Trade Openness and Income Inequality

        ZHANG Qianqian

        (School of Economics,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openness and the na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has long been one of the most heated topics among economists.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theory in explaining the practical problems,some new channels through which trade may affect income inequality have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mainly include economic agglomeration,heterogeneity,offshore outsourcing,implicit contract,and the labor market.Review of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show that the model specification has been more realistic,the research content has expanded,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has also transferred from macro to micro.Studies undertaken from the angle of heterogeneity,implicit contract will be the main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trade openness; income distribution; wage gap

        2015-01-21

        中南民族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中國貿易開放的空間分布失衡對區(qū)域收入差距的影響研究”(CSQ13020);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對外貿易影響收入差距的機制研究”(14G073)

        張茜倩(1987—),女,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

        F014.4

        A

        1008-2700(2015)03-0118-06

        猜你喜歡
        差距異質性工人
        為了不吃預制菜,打工人有多努力
        基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異質性債務治理與制度完善
        難分高下,差距越來越小 2017年電影總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預告榜
        現代社區(qū)異質性的變遷與啟示
        縮小急救城鄉(xiāng)差距應入“法”
        調配工人
        讀寫算(下)(2015年11期)2015-11-07 07:21:09
        基層關工人的夢
        中國火炬(2015年11期)2015-07-31 17:28:41
        一名關工人的中國夢
        中國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3
        幻想和現實差距太大了
        1949年前譯本的民族性和異質性追考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av| 91性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自拍偷拍| 亚洲欧洲无码精品ⅤA| 亚洲国产综合久久精品| av在线天堂国产一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免费专区| 少妇愉情理伦片丰满丰满| 国产一极内射視颍一| 小12萝8禁在线喷水观看| 亚洲mv国产精品mv日本mv| 97碰碰碰人妻视频无码|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3| 噜噜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熟女体下毛毛黑森林| 久久免费看少妇高潮v片特黄| 久久国产A√无码专区亚洲|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观看97| 日本高清长片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av在线免费观看| 午夜dv内射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 色婷婷狠狠97成为人免费|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牛牛 | 在线综合亚洲欧洲综合网站| 天天躁人人躁人人躁狂躁| 亚洲h电影| 亚洲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人妻互换av| 人成午夜大片免费视频77777|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 国产目拍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午夜黄色一区二区不卡| 久久久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欧美精品国产综合久久| 亚洲日韩v无码中文字幕| 日韩二三区| 亚洲一道一本快点视频|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熟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