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語塊理論的高中英語詞匯教學
王欣
【摘要】要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無論是聽、讀的接受性技能,還是說、寫等產(chǎn)出性技能,都有賴于足夠的詞匯量。然而,目前我國高中英語詞匯教學卻耗時費力,且收效甚微。文章旨在討論語塊理論在高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以期改善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他們的語用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為其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語塊理論;詞匯教學;學習效率;語用
doi3. be used to ng sth.習慣于做某事
語言學家Mc Carthy(1991)曾說:“不管一個人的語法學得多好,不管他的主意有多么漂亮,但是如果他沒有足夠的詞匯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或理解對方的觀點和想法,就無法用這門語言同別人交流?!庇纱丝梢?,掌握一定量的詞匯是學習一門語言的基礎(chǔ),而學習者所掌握詞匯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直接影響其語言學習的效率和語言能力的發(fā)展。
一直以來,英語教學中都高度重視語法知識的傳授而忽視詞匯教學。多數(shù)教師習慣于采用傳統(tǒng)的詞匯教學模式,即“教師領(lǐng)讀—解釋詞義—列舉搭配—學生記憶—教師聽寫”。導致一些學生抱怨單詞難記,背過的單詞也會很快忘記,還有一些學生背過了單詞,卻不知道在什么場合使用,甚至在作文和日常交流中不能用所學單詞清晰、恰當?shù)乇磉_自己的想法。詞匯教學存在的諸多問題在于:一方面,教師脫離語境,孤立地講解單詞的用法,沒有對學生的詞匯學習和鞏固進行有效的策略指導;另一方面,由于學生缺乏有效的詞匯學習策略,只是孤立地機械地記憶單詞,當他們在閱讀和聽力中遇到詞匯的不同語境和詞匯搭配時,就會感到手足無措。
長期以來,語法和詞匯無形中被人為地割裂開來。然而,最新的語言學理論研究表明,詞匯和語法密切相關(guān),體現(xiàn)這個關(guān)聯(lián)的就是語塊。語塊是語言的半成品,加速了語言處理的速度,減輕了語言學習者的記憶負擔,促進了語言習得和語言輸出。因此,語塊現(xiàn)象在語言教學中越來越受到關(guān)注,成為詞匯教學的新途徑。
將語塊理論運用于高中英語詞匯教學有諸多優(yōu)勢。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語塊意識,通過組塊記憶可以將記憶數(shù)量縮減到最小,以獲取高效的記憶效果;另一方面,使學生掌握日常實用的固定搭配、短語及句型,以促進語言習得的效率,提高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地道性和流利性。
語塊現(xiàn)象在語言教學中日益受到關(guān)注,為詞匯教學提供了新途徑。許多語言學家都對語塊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和分析。
Becker(1975)最早提出了預制(prefabricated)短語概念。心理研究發(fā)現(xiàn),人的記憶中保留有大量的預制語言單位,這些預制的語言單位就是信息語塊,由幾個詞項構(gòu)成,但比單個單詞包含更多信息。
Bolinger(1976)從語言學習的角度探討詞語搭配,提出“我們的語言提供了數(shù)量極其巨大的預制件,學習者將這些預制件或語塊作為一個整體儲存在大腦中”。
Pawley & Syder(1983)認為,在本族語者的心理詞典中儲存有大量的“詞匯化句干”(lexicalized sentence stems),這正是本族語者能流利、地道地進行交流的原因所在。
Nattinger & DeCarrico(1992)在Lexical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一書中認為,詞塊是“介于單詞和句子之間的模式化短語”。
王立非(2007)認為,“語塊是一種兼具詞匯與
語法特征的語言結(jié)構(gòu),通常由多個詞構(gòu)成,且具有特定的活動功能?!?/p>
段士平(2008)認為,“語塊是真實語言交際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大于單個單詞的整體的多詞單位。”他還指出,語塊不僅包括多詞的搭配、句子框架,還可以擴大到句子甚至語篇。
雖然以上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術(shù)語,如:預制短語、詞匯化句干、詞塊、語塊等,但其中有一個共識,即都認為:語言中存在著大量的慣例化的語塊和搭配,其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意義;語塊可以成為語言教學的中心,在學習過程中可以作為一個整體被記憶、加工、儲存和提取。
Becker(1975)將本族語者的慣用詞分為:固定的多詞組合,限制性短語,指示慣用語,句型框架,情景表達和原文片段。
Nattinger & DeCarrico(1992)從結(jié)構(gòu)角度對詞塊做了如下劃分:多元詞組,習慣表達,短語結(jié)構(gòu),句子框架。
Lewis(1993)提出詞匯法(lexical approach),從功能和結(jié)構(gòu)相結(jié)合的角度,將語塊分為多詞詞(poly-word),高頻搭配(high frequency collocation),慣用搭配(fixed expressions)等。
2012年,我國學者李健民在《英語詞匯的多維研究》一書中給出了如下的分類方式:搭配語(collocations),主要涉及動詞和名詞,形容詞和名詞的搭配;短語動詞(phrasal verbs),它們由動詞和副詞或介詞組合而成;習語(idioms),其特點是語義的完整性;固定短語(fixedphrases),即慣常的表達形式,如:in fact,by far等;慣例化表達形式(institutionalized expression),主要用于社會交往的套語;句子構(gòu)造短語(sentence builder),即我們所說的固定句型(李鍵民2012)。
(一)根據(jù)單詞的讀音,分音節(jié)拼讀和記憶單詞
根據(jù)單詞的讀音,分音節(jié)拼讀和記憶單詞,注意音、形、意結(jié)合,做到“聽其音知其形,見其形知其音,觀其形知其意”。
例如:confuse→con + fuse;
emergency→emer + gen + cy
advertisement→ad + ver + tise + ment
(二)結(jié)合構(gòu)詞法的知識,注意詞的形式變化
結(jié)合構(gòu)詞法的知識,注意一個詞的名詞、動詞、形容詞等的形式變化。有些詞則是給已學過的單詞加上前綴或后綴。
例如:1. educate(v.),education(n.),educational(adj.)
2. unimaginable→un + imagine + able
(三)運用類比、聯(lián)想等方式記單詞
運用類比、聯(lián)想等方式記單詞,每學一個單詞,想一想其近義詞、反義詞或固定搭配有哪些,并結(jié)合具體例子進行講解,使學生加深理解。
例如:use(v./n.),usage(n.),useful(adj.),useless(adj.)
固定用法:
1. make good/full use of充分利用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resources on the Internet.
2. used to do sth.過去常常做某事
My grandfather used to exercise early in the morning.
He is used to going for a walk after supper.
4.beusedfor sth./beusedtodosth.被用來做什么
The wood is used to make paper.
語塊概念的提出,為詞匯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深化了人們對詞匯知識的認識。語塊是語言教學和語言應用的理想單位,對第二語言習得起著重要的作用。第一,語塊是形式與意義的結(jié)合,重現(xiàn)率高,以語塊為單位進行學習和記憶可以減輕記憶負擔,提高語言學習的效率,進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自信。第二,語塊是本族語的使用者在長期的語言交流中形成的習慣性表達,是其思維方式和詞匯搭配的反映,二語學習者積累大量的語塊可以避免母語思維的干擾,有助于提高語言的準確性和地道性。第三,語塊是語言的半成品,在真實的口語交際中,可以作為整體單位存儲和提取,加快了語言的處理速度,進而提高語言的流利性。
一方面,加強學生英語學習詞塊策略的建構(gòu)。馬廣惠(2007)提出,二語詞匯知識應包括元詞匯知識,即有關(guān)詞的宏觀知識,涉及詞的概念、詞義、詞的規(guī)則和詞的變體的方面的知識。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詞匯教學觀念,淡化詞匯表,意識到語塊是語言教學的中心,有意識地引導、幫助學生找出文章中的語塊,以使詞匯教學內(nèi)容更豐富更全面。
另一方面,教師以語塊為單位并結(jié)合具體語境進行講解,加強語塊的輸入和輸出,并通過口頭和書面練習進行鞏固。教師可以以話題為中心總結(jié)常用語塊,提供貼近生活、內(nèi)容生動的例句,鼓勵學生造句練習,角色扮演,改寫和復述課文,連詞成句,組詞成篇。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對語塊的理解,還能積累大量有用的短語、句型等表達,為學生在作文和日常交流的語言輸出提供素材。
引用文獻
段士平.2008.國內(nèi)二語語塊教學研究評述[J].中國外語,(4).
李健民.2012.英語詞匯的多維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馬廣惠.2007.二語詞匯理論框架[J].外語與外語教學,(4):22-24.
王立非,張大風.2006.國外二語預制語塊習得研究的方法進展與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5):17-21.
Becker,J. 1975.The Phrasal Lexicon[M]. Cambridge Mass:Bolt and Newman.
Bolinger,D.1976.Meaning and Memory[J].Forum Linguisticum I,(1).
Lewis,M.1993.The Lexical Approach [M]. Hove,England:Language Teaching Production.
Mc Carthy M.1991.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attinger,JR.& Decarrico,J.S.1992.Lexical Phrase and language Teaching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wley,A. & Syder,F(xiàn).H.1983.Two Puzzles for Linguistic Theory:Native-like Selection and Native-like Fluency [A].In Richards,J.& Schmit. R.(ed).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M]. London:Longman.
作者信息:710062,陜西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13700856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