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高鵬
摘要:通過對深泉學院辦學理念宗旨和人才培養(yǎng)策略的探究,發(fā)現(xiàn)其辦學過程中形成的勞動、學習、自我管理理念獨具特色,用生命去服務的辦學宗旨深入人心,靈活、創(chuàng)新的人才培養(yǎng)策略及科學有效的運行機制引人深思。深泉學院的成功經驗給我國高職院校辦學以啟示。
關鍵詞:深泉學院;高職院校;辦學理念;人才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12-0036-03
進入深泉學院(Deep Springs College)網(wǎng)站的主頁,一段特別的文字映入眼簾:“The desert has a deep personality;it has a voice……”,其大意是:“沙漠有著深邃的性格,有呼吸,自古至今多少偉大的領袖在尋找并試圖傾聽它……你們來的目的,是準備用你們的生命去服務,要明白,人們對你最大的期望就是過人的能力和高貴的信念。”這段話由該校創(chuàng)始人盧西恩·盧修斯·納恩(Lucien Lucius Nunn)于1923年提出,字字珠璣,動人心弦。其辦學理念、運行機制、人才培養(yǎng)模式等值得我們去探究,對我國高職院校的建設有許多借鑒與啟示作用。
深泉學院簡介
深泉學院坐落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沙漠深處的一座山谷中。它由電力大亨盧西恩·盧修斯·納恩于1917年出資創(chuàng)辦,學制兩年,一學年共有6個學期,每學期約7~8周,中間各有1~2周假期間隔,全年如此,每學期完成2~3門課程,課程強度與授課時間超過正常大學。學校規(guī)模很小,每年只招收十多名學生,且僅限于男性,學費和生活費由學院承擔,但是學生要參與耕種和放牧。常年緊張的課程學習,長時間的體力勞動,還有沙漠生存的環(huán)境培養(yǎng)了學生自律與自我管理的能力、堅韌的性格與合作精神。學生畢業(yè)后,可輕松轉入一流大學。建校之初,納恩就為其定下了影響至今的校訓:勞動(Labor)、學術(Academics)、自治(Self-governance),并將三者結合起來融入學生日常生活中。這所頗為特立獨行的牛仔式大學,被譽為許多優(yōu)秀學生的“烏托邦”,是美國高等教育實驗的成功典范。
19世紀80年代,納恩由一個采礦工逐漸轉變?yōu)樗Πl(fā)電業(yè)的領導者,再逐漸將熱情轉向教育事業(yè)。他花了很長時間終于在加利福尼亞州找到了現(xiàn)在這塊占地50平方英里的沙漠,開辦了坐落于沙漠山谷中的大學。深泉學院并不躋身于世界名校行列,很多人更是未曾聽說過。那么,如此微型大學是否值得探究?它有何經驗值得我國高職院校學習借鑒?
深泉學院的辦學特色挖掘
(一)辦學宗旨及理念
納恩在學校創(chuàng)立之初提出“學習、勞動、自我管理,用生命為社會、為社區(qū)服務”的辦學理念。為了貫徹并落實其辦學理念,無論是校址的選擇還是對學生的培養(yǎng),納恩始終將這種理念作為指引,將學習、勞動、自我管理融為一體,在勞動中學習,在學習中服務,在勞動、學習中學會自我管理,學會為社會、為社區(qū)服務。此理念別具一格,更難能可貴的是,它深入深泉教職工及學子的內心,并在納恩去世后一直保持并實施著。
(二)人才培養(yǎng)策略
“做中學”——勞動策略 “從做中學”是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的教育思想,意指“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深泉學院特別強調做中學以及勞動實踐的教育意義,并嚴格地去實施。首先,在勞動時間上,每名學生一學期除了要完成三四門課程外,每周還要完成二十多個小時的勞動;在勞動內容上,除了日常清潔衛(wèi)生工作,學生還要分工負責早、中、晚三餐,甚至要參與耕種、放牧、修房子等;在勞動分配上,實行分工與合作的方式。比如,打掃衛(wèi)生和做早餐之類不需要多人共同進行的勞動,實行輪流分工制;對于耕種、修房子等一人無法完成的任務則需大家共同合作。雖然身處荒漠山谷,但在學生和教師的辛勤勞動下,這里儼然成為自給自足的社區(qū)??傊?,在深泉,勞動也是一種學習,它不僅能讓學生掌握實踐和生存技能,學會進行自我管理與教育,而且能讓他們借此明白責任的重要性,明白“不論是廚師、技工、送牛奶的,還是圖書管理員和飼料工,都對整個團體的利益至關重要。如果你修不好拖拉機,可能誰都吃不上飯;如果你早上睡過頭忘記了擠牛奶,那么全校師生一整天都沒有牛奶喝”。
不一樣的課堂——學習策略 得知深泉學院學生每周二十多個小時的勞動時間后,很多人會懷疑它是一個工廠而非學校。當然,事實并非如此。在學生課程學習上,深泉學院有著與大多高校不一樣的課堂。它的特別在于:一是開放性。深泉利用荒漠所具有的安靜、開闊特點,將教室“搬出”室內,牧場、草地皆可成為教室;其學習形式也不局限于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相反更多的是討論與演講;學生與教師的關系和諧如朋友,他們無所不談,有時討論會從課堂持續(xù)到課外,甚至夜間還會有學生去找教師討論問題。開放性的空間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在此可隨時隨地進行思考、探究與學習。二是生動性。討論與演講的學習形式本身具有生動性;此外,其開設的課程本身也不枯燥乏味,如學生物學的學生每天上午會聚集到實驗室做類似于從上游水庫獲取的水樣本測試,目的是為了找出水藻變黑的原因;在課程安排上,學生一般在上午學習課程,下午進行體力勞動,如此安排能避免整天學習所帶來的精神疲勞。三是實用性。除了勞動所帶來的實用技能的收獲,學生的課程學習也具有實用性,如前文提到的生物學課程學習的案例,而且這并非個案,無論是數(shù)學、繪畫還是英語寫作與公眾演說,整個課程都會結合身邊或社會現(xiàn)實乃至學術界探討的問題而展開。
學生參與治?!晕夜芾聿呗?自治權是深泉學院學生引以為傲的一項特權,小到日常生活,大到課程設置、學校政策,學生都有權參與并產生影響。學校建有學生機構,其成員每周都要開會討論事物,無論巨細,如選舉、校園預算、學生是否允許帶寵物到山谷等話題;自治不僅體現(xiàn)在學生機構會議上,還體現(xiàn)在一些非正式的場合,如勞動場所、寢室以及餐桌上,這些討論同樣可為學生機構提供對策與建議;學校設有四個常務委員會以處理更多需要一定知識背景和經驗的具體問題,每個委員會都至少包括6~8名學生,大多數(shù)學生在同一時間只能在一個委員會任職??傊?,整個校園決策過程學生都會參與進來。
他山之石可攻玉
無論是校企合作、課程開發(fā)還是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yè)院校建設計劃,都是我國高職院校近年來在辦學上取得的重大突破,但要達到人民滿意度、社會評價及人才培養(yǎng)質量上目標,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深泉學院與我國高職院校存在諸多相似之處:一是學制,我國高職院校一般也都為2~3年,兩年后深泉學院的學生同樣可以繼續(xù)讀類似于哈佛大學這樣的一流大學,我國??茖W校畢業(yè)生也可以繼續(xù)讀本科;二是都強調應用型技能的培養(yǎng);三是都將服務作為理念或宗旨;四是都強調“走出”教室,深泉學院結合自身的地理環(huán)境給學生創(chuàng)造學習機會,而我國高職院??赏ㄟ^校企合作的方式達到雙贏。不同的是,我國高職院校在辦學模式上尚未擺脫普通本科高校的影響,辦學特色尚未完全挖掘出來,因此,社會認同感還低于普通本科高校。因此,深泉學院成功的辦學經驗值得我國高職院校借鑒。
(一)從辦學理念入手
首先,要讓服務理念深入到每個高職學生內心。服務社會是高校的基本職能之一,但是,除了辦學者及部分教職人員知曉此常識,大部分大學生根本不了解自己被培養(yǎng)的目的是什么,相反,很多大學生本著找工作的目的求學,部分教師本著賺錢、幫助學生找一份更好工作的目的教學,甚至有些辦學者僅僅為了增加國家財政撥款數(shù)額而舍本逐末,讓學生“被就業(yè)”或對就業(yè)率造假。如此,服務社會的職能便無法充分發(fā)揮。其次,生活與教育不分家,要讓服務理念落到實處。打開深泉網(wǎng)站首頁,映入眼簾的不是宣傳性的海報或新聞,而是該校創(chuàng)辦者的理念與辦學宗旨。為讓理念深入學子與教職工內心,深泉學院幾乎一切都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雙手來完成,艱苦的環(huán)境塑造了學生服務他人就是方便他人的責任心。因此,我國高職院校不能光空喊口號,要嘗試從各方面入手,讓學生自己體會服務的價值與意義。
(二)抓運行機制的關鍵
深泉學院的運行機制從學生參與治校進行自我管理的策略可窺見一斑。學生機構及四個常務委員會的設立,使深泉學子直接參與決策的權利和義務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我國高職院校甚至包括本科院校,盡管有學生會,但幾乎沒有什么權利;在學校政策制定上,學生往往處在被動遵守的地位。這樣,一是無法讓學校辦學人員制定的政策或制度深入學生內心;二是無法充分調動并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不能讓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到學校建設、發(fā)展中;三是學生在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鍛煉與提升。因此,我國高職院校也應該嘗試讓學生參與學校政策制定、教師聘任、課程設置等,且不能流于形式。
(三)人才培養(yǎng)策略
重質量,輕規(guī)模 在高職院校辦學過程中,很多學校在擴大規(guī)模、增加校園面積上費盡心思,因為學生數(shù)量不夠、校園面積不大會直接影響學校評估及其發(fā)展。許多高職院校不惜一切代價在這方面下工夫,而此舉必然對人才培養(yǎng)質量產生消極影響。深泉學院每年僅招十幾個學生,占地面積不大且是荒漠,但是,正因如此,學生才享有足夠的資源,如在上完課后可經常去找教師討論問題進行一對一的交流。在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由于學生數(shù)量多,加之教師上完課一般不見蹤影,師生交流并不多。長此以往,師生間的感情無法加深,更重要的是,學生無法獲得課堂以外的教育,而課堂教育的效果如何對高職生而言至關重要。
重視“做中學”,改進校企合作 勞動在深泉學院人才培養(yǎng)中占有較大比例,其目的并非單純地為勞動而勞動,而是通過各種勞動內容與形式達到全面培養(yǎng)人才的目的。對于培養(yǎng)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的我國高職院校而言,不通過實踐、不強調“做中學”實難完成此目標。當然,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在這方面也取得了較大進步,最為典型的便是校企合作這一創(chuàng)舉。但是,深泉學院的經驗告訴我們這些還遠遠不夠,因為學生不僅只需學習專業(yè)技能,還要學習各種生存技能,因此,不能將“做中學”的思想局限于專業(yè)知識的獲得上,學校應該利用一切條件,通過各種形式的實踐機會讓大學生各方面素質得到鍛煉。如醫(yī)學類專業(yè)學生不僅要去醫(yī)院實習、見習,還可以到社區(qū)或敬老院等福利機構服務,既要鍛煉專業(yè)技能,又要提升綜合素質。此外,校企合作在當前并非完美無瑕,相反,有很多地方值得改進。如學校和企業(yè)對校企合作辦學觀念的認識不夠,學校與企業(yè)之間的合作關系不夠緊密,學生僅被企業(yè)安排做雜工等。鑒于此,學校和企業(yè)應逐漸轉變觀念,加強認識及雙方的合作關系。很多學者提出校企雙贏或共贏,如果這里的“贏”僅僅是指獲取物質利益的話,必會誤導大學生,與為社會服務的理念相違背。只有校企雙方都將目標定位在如何更好地服務社會,才能真正達到人才培養(yǎng)的目的。否則,功利性太強,無論是學校還是企業(yè)和學生都不會長遠發(fā)展。
創(chuàng)新教學課堂 深泉學院以荒漠為課堂,以身邊的環(huán)境變化、社會現(xiàn)象以及歷史遺留的問題為學習內容,以討論的形式上課,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在我國高職院校很少見。雖然高職院校沒必要照搬深泉學院的課堂模式,但如此課堂卻能引人深思。我國高職院校的課堂形式幾乎都保持著傳統(tǒng)的模式,而對于活潑好動、意志力不堅定的高職學生而言,這種課堂效果并不佳。因此,除了提升高職教師各方面的素質外,在課堂形式上高職院校還可進行創(chuàng)新改進。比如,可根據(jù)教學內容適當安排學生到教室外僻靜之處上課;結合學校及社會新聞以及生活中未解之謎讓學生展開討論;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特點及學科特點科學合理地安排課程,讓學生勞逸結合。
參考文獻:
[1]美國深泉學院原名幽泉學院,全美最神秘頂尖的大學[EB\OL].(2011-04-29).[2014-07-05].http://shandian.biz/901.html.
[2]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2.
[3]中國學生被美深泉學院錄取 每周20小時放牛種草[EB\OL].(2011-04-28).[2014-07-05].http://news.sohu.com/20110428/.n306604068.shtml.
[4]葉信治.美國營利性大學的辦學思維方式及其對我國高職院校的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07(10):68-69.
(責任編輯: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