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娃頓珠
摘 要:家庭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公民。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必須接受全面教育。無論是德育還是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家庭教育都有責任使其向社會所需要的方向發(fā)展。這一目的決定了家庭教育的全面性。
關鍵詞:家庭教育;自我教育;主觀教育
家庭教育的全面性是指學校教育管的,家庭教育要管,學校教育不管的,家庭教育也要管;社會教育要完成的,家庭教育必須完成,社會教育觸及不到的,家庭教育仍責無旁貸。家庭教育所涉及的內(nèi)容比學校教育要廣泛得多。家庭教育還具有廣泛性。家長對子女擇業(yè)、待人處世、社交、戀愛婚姻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當今未成年人中,獨生子女占大多數(shù)。他們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比較優(yōu)越,信息來源豐富、認知能力強、價值取向多元化,但競爭也更為激烈,學習壓力大,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同時,很多家庭在教育子女的觀念與方式上存在各種各樣的誤區(qū),對科學的教育觀缺乏認識。
一、重視家庭教育,既要抓學習,更要抓德智體
家庭環(huán)境對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起著重要的作用。父母應努力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孩子采取正確的態(tài)度和教育方法,父母應嚴格要求自己,言傳身教,以理服人,經(jīng)常與孩子溝通思想,及時了解孩子的思想變化,循循善誘,培養(yǎng)孩子的健康心理。
目前,有的家長只抓學習,重智輕德。盡管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道德品質(zhì)很重要,但是在激烈的學習競爭中,家長都不由自主地把考分放在第一位,只要孩子成績好,就一俊遮百丑,忽略孩子其他方面的表現(xiàn)。據(jù)問卷調(diào)查,有53.47%的父母把“將來上大學”作為對孩子前途的選擇,大部分家長認為“只要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其他的什么都不重要”,并不重視培養(yǎng)孩子與他人之間的交流、合作、共同生活的能力。對“減負”持“擔心”的態(tài)度,而且家長普遍擔心不提倡追求高分和不排名次會降低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和競爭意識。
二、加強自我教育,不越俎代庖,不事事包辦
自我教育可以幫助孩子正確地評價和控制自己的行為,通過自我教育,讓他們認識到逆反心理的危害性,要看到自己的真實能力,樹立自信心,不斷地自我調(diào)節(jié)、自我激勵、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讓自信和追求成為良性循環(huán)。
有些家長喜歡根據(jù)自己的志趣安排孩子的學習生活,替他們設計未來。這種不尊重個體差異的做法是很難取得良好效果的。再淵博的家長,也代替不了圖書館,再富有的家長,也不是搖錢樹。家長最終能給孩子多少具體的知識和物質(zhì)享受呢?如果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獲得了健康的人格,可以獨立地解決困難,自信地面對挑戰(zhàn),自覺地遠離惡習,主動地承擔責任,熱情地投入生活,友好地看待他人——總之,成了一個素質(zhì)過硬的人,成了一個不用父母操心、能為社會作出貢獻、實現(xiàn)自己個人理想的人,那才是家庭教育的成功。
三、主觀粗暴或放任自流都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也是學生最有影響力、最有教育力的教師。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最容易被少年兒童模仿,如果父母經(jīng)常打罵孩子、欺騙孩子,或者經(jīng)常護短、過分溺愛驕慣,對孩子不進行正面教育,那么,孩子就會產(chǎn)生消極和抵抗情緒,不完整的家庭更容易導致兒童的“逆反”心理問題的形成。
受中國傳統(tǒng)家教“棍棒之下出孝子”等觀念的影響,一些家長不能尊重孩子、了解孩子,或在肉體上進行懲罰,或在精神上實行壓制。這些做法常常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引發(fā)他們的逆反心理。與之相反的是放任自流,家長對孩子各方面的情況不管不問,由著他們按照自己的個性自由發(fā)展。這樣做的結果對于自律性差的孩子來說是十分有害的。
有專家指出,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是不善于表揚和鼓勵孩子,這使很多孩子缺乏自信,于是呼吁要鼓勵孩子。鼓勵孩子是對的,批評孩子同樣也是對的。沒有批評的教育是不負責任的教育。很多家長不僅自己在家里很少批評孩子,孩子在學校里受到批評也不答應。家長經(jīng)常因為孩子在學校里挨了批評找到學校,而且這些家長根本不問孩子到底有什么問題,只是和教師理論為什么“欺負孩子”。越是這樣,孩子越是聽不得批評,越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沒有挫折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孩子沒有經(jīng)歷挫折會變得脆弱異常,因此要讓孩子的生活中有禁區(qū),他們犯了錯誤要受到懲罰,要讓孩子懂得有些規(guī)則是無法動搖的,有些過失是要自己承擔后果的。
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是,很多家長在望子成龍的同時又恨鐵不成鋼。其實,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不少都是父母的不當教育造成的,正如一位專家所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問題出在孩子身上,但“病根”很可能就出在父母身上。
家長是孩子道德行為的楷模,再優(yōu)秀的學校教育,都難以與家長的言傳身教相媲美。家長認識孩子的方法越是不妥當,教育之路也就越走越偏。提高家長的教育素質(zhì),應引起社會的重視。讓我們行動起來,共同探討如何教育子女,如何把他們培養(yǎng)成合格的社會公民,且當作是我們對社會應作的一點貢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