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恒敏
【摘要】歷史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基本理念是讓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不僅有利于課堂學習效率的提高,而且對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人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學生將來必將進入社會參加工作,僅僅依靠在學校學到的知識遠遠不能滿足工作上的需要。因此,邊工作邊學習是不可避免的,而那時的學習不可能像在學校一樣有教師傳授,主要依靠自學。所以,人要從小樹立終身學習意識,而在學校學習時培養(yǎng)其自學的能力就顯得尤其重要。
【關鍵詞】自主學習能力 學習方法 歷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 -0140-02
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人全面發(fā)展的需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可以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處理的方法。那么,在歷史教學實踐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下面就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個人的看法。
一、要為學生營造寬松、自由、和諧的自主學習氛圍
在教學中,教師應盡最大的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關愛、平等自由、尊重個性的學習氛圍。民主、和諧、愉悅的學習氣氛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chǎn)生自覺參與的動機,教師備課時要立足于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做到熟悉大綱和新課程標準,熟悉教材,熟悉學生,克服“以教代學,照本宣科”的傾向;教師要建立課堂平等交往的對話機制,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和引路人,在講課過程中可走到學生中間,一邊講,一邊與他們進行眼神的交流。在教學過程中還應適時地夸獎學生,這樣做能樹立起學生的自信心,長此以往,學生會形成主動參與的習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要想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歷史教學中,教師不能成為課本的奴隸,歷史課決不能搞成一言堂,教學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而不是為了解釋課本,要打破傳統(tǒng)的"教師中心",“書本中心”“知識中心”的封閉性教學模式,也只有在“開放”的課堂中,學生才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求知,這樣主體性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
三、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習慣成自然,習慣決定一切,有良好的習慣是學習必備的條件,因為學習歷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而歷史自主學習的習慣要慢慢來培養(yǎng),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引導學生去糾正并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每一個人的知識層面不同,各自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同,我們對他們的歷史學習中的要求也應該不同。對學生的要求要從實際出發(fā),慢慢來培養(yǎng)其習慣。這時我們教學中要求慢,求穩(wěn),不能求快,使學生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教師也要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專門的時間和教學環(huán)節(jié)保證學生的自主學習得以真正實施。教師要對學生的的自主學習進行全程監(jiān)控,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要不斷地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這樣,有利于教師根據(jù)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的表現(xiàn)對學生作出恰當?shù)脑u價。
四、探索學習掌握課本知識的方法
通過自主學習掌握課本知識的能力,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首要表現(xiàn),也是其它學習能力的基礎保障。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決定學生學習效率的高低,這方面能力的開發(fā)訓練主要通過以下途徑:
1、 探索識記具體知識點、概念的便捷途徑
知識獲取的迅捷性、記憶的持久性和再認再現(xiàn)的準確性,是學習效率的首要體現(xiàn)。每一個知識點、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記憶方法,發(fā)現(xiàn)并掌握其規(guī)律,合理加工處理知識信息,探究便捷的記憶技巧,有利于提高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效率。一方面,教師可以提供一些相關技巧,供學生借鑒;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學生能舉一反三,化抽象記憶為形象記憶,針對不同的識記對象,探索最佳的識記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進。
2、 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識內容的基本要領
重大歷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經(jīng)過、影響幾大段的復雜內容,學生死記硬背效率低下。這就需要化復雜為簡單,通過信息的加工重組,提取記憶要素。可以借鑒語文科的學習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點詞(動詞或名詞),簡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時,可結合數(shù)學的"集合"概念,對各條信息按一定的程序進行分析重組,形成明確的知識框架,便于系統(tǒng)掌握。
3、 探索系統(tǒng)地掌握歷史學科知識的方法
歷史的每一部分內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lián)系,共同構成完整的歷史學科知識體系。學生在學習中,要把零散的知識納入知識體系,進行系統(tǒng)的掌握。一是掌握專題線索,如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大專題,在大專題下又可分為若干個小專題,如政治專題下的政局、制度、政體、政策、階級、民族、對外關系等;經(jīng)濟專題下的生產(chǎn)力、生產(chǎn)關系、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等;文化專題下的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各方面等。二是掌握歷史階段特征,要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涉及的諸方面進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學生可參照相關輔導材料中對知識體系的概括,結合自己學習特點進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確定層次和隸屬關系,探索出系統(tǒng)掌握歷史學科知識的最佳方法。
五、開展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合作學習不僅能培養(yǎng)互相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而且更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fā)言;更重要的是使全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發(fā)展。我在課堂教學中,一般主要采用了以下幾個步驟:首先根據(jù)學生自己的意愿,按照學習成績好、中、差情況,以4~6 人為一組進行組合。然后根據(jù)學生具體的能力等因素進行適當?shù)恼{整。在小組合作的操作過程中,為每位同學編上序號。每位同學分工明確,都能夠參與到學習中,使他們能夠體驗到合作的快樂,合作的重要性,從而增強合作的意識。在進行小組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小組長要組織好討論,并能使每位組員都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并且能把本組討論的結果進行小結、匯報,以及提出不懂之處。合作學習的開展,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了學生主動、全面的發(fā)展,在進行小組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