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堂應給予學生空間,讓學生擁有動起來的機會,從而變得勇敢、有能、有知。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語文教學;行動;學習活動
作為老師,不能“一堂言”,而應該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特別是綜合性學習課,應該讓學生動起來。我認為只有學生真正地動起來,課堂才有更深的意義。
一、學生動起來,要動心
動心,即要對綜合性學習內容產生興趣?!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學生走近“說不盡的橋”時,我首先想到的是激發(fā)學生對橋的學習興趣。為了最大程度地讓學生動心,我思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方法,最終決定運用電教手段,借助錄像、多媒體課件,介紹世界知名的橋梁以及文學作品中的橋,讓橋的形象更加生動、直觀,更具文學魅力,更有吸引力。我實施的具體步驟如下:第一步,我根據自己的觀察以及學生自己的主動性(自我推薦),選拔兩名學生參與多媒體課件制作過程;第二步,我與參與者探討選擇范圍、內容:中外文學中的橋(4座)、中國橋梁(2座)、國外橋梁(2座),分工合作,內容不宜過多;第三步,請參與者中一名作為講解者,在班級與其他同學分享?!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睂W習興趣是誕生靈感的催產劑,是產生注意的基礎,是打開創(chuàng)造性思維閘門的鑰匙。我發(fā)現(xiàn),通過引導活動,學生對“說不盡的橋”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更積極地去翻看教科書,甚至一些學生馬上就有了自己對這活動的建議。
列夫·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痹谡Z文綜合性教學中激發(fā)情趣,讓學生的心“動”起來,喚醒他們的情感體驗,點燃其思維火花,課堂就會活躍起來。
二、學生動起來,要動腦
動腦,即要自己去思考學習研究的活動主題以及具體可行的活動方案。綜合性學習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學習途徑的多樣性、學習過程的實踐性、學習目標的綜合性等特點。首先,要動腦思考學習探究的活動主題。人教版八年級“說不盡的橋”教科書中就提供了三個方向:“迷人的橋”“我是橋梁設計師”“思考、調查與研究”。我認為活動探究內容不是由老師決定的,而是學生選擇的。所以,在周一激發(fā)學生興趣之后,我讓四個組的成員都回去思考自己想了解學習探究的主題,再由組長在周三匯總。最終,四位組長以及我會根據同學反饋的內容,決定活動主題。我覺得雖然綜合性學習強調突出學習的自主性,但是老師不能不聞不問,放任自流,應該承擔指導者的角色。在他們思考之前,我根據教學經驗,明確擬定活動主題的三個原則:(1)具有語文特色;(2)貼近生活,最好體現(xiàn)三明地方特色;(3)適合小組集體活動。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百花齊放”,思維動了起來,這是好事情。一節(jié)課,要目標明確,“過猶不及”,不可貪多。最終,在組員的比較中,他們會發(fā)現(xiàn)彼此的不足與優(yōu)勢,從而有最終的方向。組長之間的交流亦是如此。對于“說不盡的橋”,班級成員最終明確研究方向為“身邊的橋”,即調查研究三明的橋的歷史文化以及使用現(xiàn)狀。四個小組分工如下:第一組調研三明市區(qū)橋梁;第二組調研泰寧縣橋梁;第三組調研建寧橋梁;第四組調研沙縣橋梁。這節(jié)課后,在接觸人教版八下“到民間去采風”時,班級很容易就最終確定為“三明的民俗”。其次,要思考學習研究的具體可行的活動方案。經過一番商榷,班級學生最終確定:(1)共同擬寫一份表格,明確調查研究人員、內容、方法等;(2)小組分工合作具體人員安排,聯(lián)系人、調查人員、后期組織制作人員、講解員;(3)探究成果班級分享。當然,這個過程中,我亦是參與者,力求將某些問題細化,如側重橋梁歷史文化意義調查,力求貼近語文,梳理講解員的講解語段等等。
羅杰斯說:“自由度愈高的學習身心投入的程度就越高?!苯o學生自主學習的環(huán)境、空間,讓學生充分動起來,享有學習的自主權,經過自我選擇、自我探究、自我發(fā)現(xiàn),提升學生的自我主動探究、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在語文綜合性教學中讓學生的腦筋“動”起來,喚醒他們的探索心理,點燃其思維火花,課堂就會多姿多彩,意義深遠。
三、學生動起來,要動手
動手,即記錄自己在綜合性學習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在調查的過程中,首先,我要求學生用自己拍攝或錄音或拍照的方式,記錄活動過程,并自己動手進行整合,并配以文字解說,以課件的形式呈現(xiàn)于課堂,與同學交流。其次,我要求:(1)個人寫兩篇日記,側重片段,詳寫一事一人一物,力求語言生動、形象;(2)個人寫一篇活動反思,側重于活動過程中的自我得失,力求心理細節(jié)生動;(3)小組合作完成一份有關“身邊的橋”的手抄報,圖文并茂。綜合性學習,讓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能相互溝通,從而培養(yǎng)學生能力。但它仍是語文教學,不能失去語文性,其最終目標都是“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八年級上冊語文綜合性學習“說不盡的橋”,其目標定位是多方面的,涉及歷史、地理、物理等學科內容,但最終著眼點于探究“三明的橋梁文化”,并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與寫作能力。我希望學生通過動手記錄自己的活動經歷,領會寫作素材源于生活的真理,書寫文章惟真情實感方可動人,從而提升語文寫作能力。
巴金先生說:“只有寫,你才能真正會寫?!蓖?,我覺得在綜合性學習探究中,誘發(fā)學生動手的興趣,給學生以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并引導學生自我反思總結,才能讓學生真正地會動手。我相信,只要勤動手,熟能生巧。學生在記錄、整理的動手過程中,會有新的情感體驗,幫助他們面對將來的各種活動,全面提升語文能力。
總之,在“綜合性學習”教學過程中,學生動心、動腦、動手,參與課堂設計,同時走近社會生活,感悟生活學習之樂,書寫自我經歷,這就是自我提升的旅程,也是課堂的意義所在。同時,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和總結,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以新的眼光來看待綜合性學習,提高開展綜合性學習的興趣。教師作為指導者、幫助者、合作者,為學生的能力提升添磚加瓦。
作者簡介:祝林,女,本科,就職于福建省三明市列東中學,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