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薇
摘 要:教師作為語言輸入的發(fā)出者,教師的情感過濾與學生的情感過濾對外語學習者的學習效果起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本文通過分析國內(nèi)外研究情感過濾因素效應的現(xiàn)狀,探析高職英語教學中師生情感過濾因素及效應,從而得出,在英語教學中,情感過濾有重要作用。
關(guān)鍵詞:情感過濾;語言輸出;高職英語教學
一、引言
近年來,國內(nèi)外語教學理論的研究逐漸將重心移向?qū)W生,這一趨勢固然糾正了傳統(tǒng)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學生主觀能動性和語言創(chuàng)造能力的傾向。但是,外語教學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外語課堂教學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如教師、學生、目標、教材、情景和教學方法等。其中,教師與學生作為“教與學”的主體,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無疑是研究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主要研究對象。
在外語教學中,情感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情緒、態(tài)度等。情感與認知是語言學習過程中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二者相輔相成。有研究表明(Arnold&Brown,1999),當人處于消極的情感狀態(tài)時,認知活動便自行停止,即便不停止,也難以取得實際效果。情感過濾是影響外語學習效果的障礙,本文將試圖探析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師生情感過濾的因素及效應,并指出其對英語教學的有益啟示。
二、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Dulay和Burt于1977年提出了“情感過濾假設(shè)”(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來解釋情感因素影響外語學習的過程。他們將情感過濾定義為:“一種內(nèi)在的處理系統(tǒng),它潛意識地依據(jù)心理學家稱為‘情感的因素來阻止學習者對語言的吸收?!盞rashen在此基礎(chǔ)上將其發(fā)展成為情感過濾假說(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他(1982)指出,對語言輸入的理解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但是,這還遠遠不夠,學習者必須吸收語言輸入中可理解的語言成分,習得才會產(chǎn)生;他還認為,學習者心理上會產(chǎn)生一種語言吸收障礙,阻礙學習者把可理解的語言成分全部運用在語言交際中,他把這種障礙叫做“情感過濾”。
從Krashen的情感過濾假設(shè)理論可以得出情感過濾是影響外語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外語學習者的情感過濾程度不同,學習效果也不同。Krashen區(qū)分了兩種概念:“輸入”(input)和“吸入”(intake)。他認為,“語言習得者是能夠獲得足夠的語言吸入的人”(Gardner,1985)?!拜斎搿辈灰欢ň统蔀椤拔搿?,也就是說,輸入不一定能夠到達語言習得裝置。然而,綜合輸入對學習外語來說是必要的。
劉建達(1996)提出,老師應給學生提供大量難易適中的輸入讓學生對輸入的信息呈接受狀態(tài)。且由于情感過濾阻止著學生完全接受他們的輸入,因此老師應盡力使學生處于“非抵御狀態(tài)”而不是處于“抵御態(tài)”。
以上研究者都從外語學習者的層面,研究情感過濾對學生“吸入”語言情況不同而導致不同的外語學習效果。但是,教師作為外語教學中情感過程的主導者,教師情感過濾是語言輸入的過濾器。
庾鮮海(2002)指出,語言輸入在發(fā)出前,它也是經(jīng)過了教師的情感過濾的。與學生的外語習得中的情感過濾相比,學生的情感過濾發(fā)生在語言吸收之前,而教師的情感過濾則是發(fā)生在語言發(fā)出之前。具體流程為:教師情感過濾→語言發(fā)出→學生情感過濾→語言吸收→習得。
李華芳(2008)進一步指出,教師在外語教學的情感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教師可以影響學生個人的情感因素,例如,教師可通過各種途徑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自信心和自我意象,減少焦慮從而幫助學生順利習得知識,完成認知過程。
三、高職院校英語教學師生的情感過濾因素及效應
1.高職院校學生的情感過濾因素及效應
(1)高考失利產(chǎn)生的挫敗感抑制英語學習熱情。高職院校的大部分學生經(jīng)歷高考的挫敗之后產(chǎn)生強烈的自卑感,所以對學習沒有多大興趣。特別是英語,每個學生至少是六年的學習經(jīng)歷,加上英語基礎(chǔ)不好,大部分高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反應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為:不積極參與課堂談論,更有甚者是在課堂上玩手機、睡覺或者是干脆逃課。
(2)高職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功利。筆者對所在高職院校的200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做了關(guān)于學生學習英語動機的匿名調(diào)查。75%的學生學習英語是為了獲得英語等級證書以方便就業(yè);12%的學生學習英語是為了能讀懂英文書籍,了解外國文化,增長見識;10%的學生認為英語是潮流,學好英語有成就感;3%的學生表示只是喜歡英語。從該調(diào)查不難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高職院校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都是為了英語考級,而不是真正能掌握英語這門語言,而這種功利動機并不能持久,更不能幫助學生全面掌握所學專業(yè)的英語相關(guān)技能。由于英語四、六級等考試只考察學生的聽、寫、讀能力,不考察口語能力,所以大部分學生都不會主動去提高自己的口語能力,而停留在“啞巴英語”的學習上。
(3)高職院校學生普遍英語基礎(chǔ)差而在課堂上表現(xiàn)焦慮。筆者也在這200名學生的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都存在課堂焦慮,且焦慮的主要原因就是英語基礎(chǔ)差,擔心自己說的英語有語法錯誤,或是帶有地方口音會被老師和同學笑話。
2.高職院校教師的情感過濾因素及效應
外語教學是主客體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其中起作用的不僅是學生的情感因素,還有教師的情感因素。教師是語言輸入的提供者,掌握著語言輸入的質(zhì)量。語言輸入的質(zhì)量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如業(yè)務水平、語言表達能力、生活工作環(huán)境、工作待遇、師生關(guān)系等,其中情感因素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尤其師生關(guān)系的和諧程度不同對課堂教學效果會產(chǎn)生很大的差異。
以筆者切身體驗為例。筆者在同一學期教授同年級的A班和B班的同一門課程。在這兩個班采用相同的教學方法,教授同樣的內(nèi)容,唯一不同的是在A班,筆者傾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與學生交流感情和思想,努力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對于課堂表現(xiàn)好的學生予以表揚和肯定,對于課堂表現(xiàn)欠佳的學生給予糾正和鼓勵。在B班,筆者在課堂上表情嚴肅,課外幾乎不與學生交流,與學生保持一定的距離,對學生的發(fā)言只做簡單糾正而不給評價。一個學期下來,筆者發(fā)現(xiàn)A班的課堂氛圍輕松活躍,學生發(fā)言積極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積極完成課后的作業(yè)和任務,筆者自己也很享受在A班的上課過程。而B班的課堂氛圍沉悶乏味,學生被點名才會回答問題,而且表現(xiàn)出緊張不安、不敢表達,課后作業(yè)完成情況也非常不理想。endprint
由此可見,這兩個班級在教師情感過濾不同程度下的課堂表現(xiàn),充分說明了教師良好的情感因素、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對學生英語學習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四、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綜上所述,降低教師和學生的情感過濾,對語言輸入的發(fā)出和語言的吸入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教師應該認識并且重視情感過濾問題,有效地降低情感過濾以提高英語學習的效果。要提高外語教學效果,對于學生在外語學習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缺乏動機、焦慮、過于內(nèi)向等消極的情感態(tài)度,教師要予以重視,并減輕學生的情感障礙。其關(guān)鍵就在于教師如何創(chuàng)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降低學生的焦慮阻礙作用,以及發(fā)揮教師在學生情感因素中所起的主導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在教學活動中,英語教師應該把學生作為合作者來對待。高職院校的學生已是成年人,他們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個體,不是單純的知識接收器。學生的參與度以及師生的合作程度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學習活動的成功與否。因此,一方面,在實施教學活動過程當中,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能動性,善于給學生制造表現(xiàn)的機會,讓學生享受到學有所獲的樂趣,這就要求教師發(fā)揮主導者的角色,而不是一切教學活動的絕對控制者和決定者;另一方面,英語教師應該重視學生情感的釋放和情緒的表達,以合作者的身份,真誠地、平等地與學生交流思想和觀點,這樣才能產(chǎn)生有生機的課堂氛圍,在交際法教學中充分激起學生交流、開口說英語的興趣,從而達到外語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交際能力的目標。
重視教師自身素質(zhì)的培養(yǎng)。首先,教師應當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以百倍的信心站在講臺上是降低教師自身情感過濾的首要方面。其次,要用自己對待工作兢兢業(yè)業(yè)、認真負責、以身作則的態(tài)度給學生做榜樣。另外,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應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是良好課堂氛圍的重要保障,是降低師生雙方情感過濾的潤滑劑。尤其要上好第一堂課, 因為第一印象是永恒的。
參考文獻:
[1]J.Arnold.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1—24.
[2]M.Burt.Viewpoints o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M].New York: Regents,1977: 33.
[3]Stephen D.Krashen.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M].New York: Longman,1982:5.
[4]劉建達.論中國學生外語學習中的情感過濾[J].外語教學,1996(04):9—13.
[5]李華芳.第二語言習得中的情感因素與外語教學[J].湘潮(下半月),2008(01).
[6]庾鮮海.論外語教學中師生的情感過濾因素[J]. 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1).
(作者單位:廣州工程技術(shù)職業(yè)學院外語與商貿(mào)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