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風萍
〔關鍵詞〕 作文教學;觀察;口述;寫作;講評
〔中圖分類號〕 G62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9—0104—01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但很多學生怕寫作文。究其原因,是很多教師慣用的指導方法過于死板,往往公布作文題目之后,大講寫法,然后讓學生扣住題目循法而作,限制過死,束縛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采用了“觀察、口述、寫作、講評”的模式,即讓學生先親身觀察,再口頭表達,進而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書面作文,最后由教師講評。經過長期觀察、構思和表達的訓練,使學生們掌握觀察事物的方法,提高口頭表述能力,以口述促寫作,加之教師對寫作技巧的指導和適時的點評,學生們的寫作積極性大大提高,寫作不再是難事。
一、觀察
寫作的素材來源于生活,只有通過觀察生活,學生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內容才能充實。筆者認為,最好的訓練方法就是用“問題”導向目標,即根據作文訓練的過程,確定觀察的范圍、對象,再按照一定的順序和重點,精心設計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有意識地在觀察中尋根溯源,邊觀察邊思考,邊記錄,直到逐個弄清問題為止。有了這些問題作引導,學生會不知不覺地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掌握觀察要領,從而積累大量作文素材。這樣,寫起文章來就會下筆自有言,寫出來的文章自然言之有物了。這就是教學的第一步——觀察。
如,在一次寫景作文的指導中,筆者帶領學生去附近的山上,引導學生調動所有感官,按從近到遠、先整體后局部的順序觀察周圍的環(huán)境,并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如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有些什么感受?讓學生們一邊觀察,一邊與同伴互相交流。
二、口述
對小學生來說,要提高作文能力,必須從培養(yǎng)口頭表達能力做起,因為只有把話說對、說好,才能寫出句子通順、條理清楚、內容具體的文章來?;氐浇淌?,筆者便組織學生一起口述,有的學生描述得雜亂無章,沒有重點,一會兒腳下的青草,一會兒遠處的公路。也有一部分學生按照我教的方法以一定的順序進行了描述,如看到了山下農民伯伯辛勤勞作的身影,聽到了樹上小鳥歡快的歌唱,聞到了一陣陣的花香等等。在大家積極的討論中,學生們將自己的所見所感和別人的進行了比較和補充,從而理清了思路,抓住了重點,激發(fā)了靈感,為下一步的寫作做好了準備。
三、寫作
1.養(yǎng)成列提綱的習慣和擬一個好標題。有了內容,要想寫好作文,還要靠精心地安排、組織材料,哪些先寫,哪些后寫都要想清楚。因此必須要求學生擬提綱,用提綱幫助他們想得更清楚、更全面、更有條理。標題是作文的眼睛,如果文章?lián)碛幸浑p迷人的“眼睛”,讀者對本文便會一見鐘情。從內容上看,文章的題目要力求新穎脫俗,使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從立意上看,要“求真求細”、“量體裁衣”,力求讓擬定的題目能概括文章的主要思想。
2.重視開頭和結尾。開頭寫好了,文思自然如泉涌,但學生往往在寫作上不會寫開頭,需將常見開頭方式簡要地介紹給學生:開門見山型、提問型、概括揭示型、描寫環(huán)境型和倒敘型等?!熬幙鹁幒t,全在收口”,文章結尾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出彩的結尾耐人回味,為文章的精華之一,要求學生們根據自己的選材和立意選擇最合適的開頭和結尾方式。
3.訓練自讀自改。完成習作后,筆者讓學生用自讀的方式去發(fā)現(xiàn)自己文章的毛病或需要完善的地方。同時教給學生具體的修改步驟:一讀,讀一讀文章是否朗朗上口,語句是否通順;二想,想想文章內容是否符合題目要求、立意是否明確、條理是否清楚;三改,進行必要的刪改。修改后,再把全文通讀一遍,不當之處再改,再讀。
四、講評
作文講評是作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而不能唱獨角戲。為了盡可能照顧到各個層次的學生,我特意找出好中差三篇作文,通過投影展示給學生,請學生講講哪些地方較精彩,還存在哪些不足。同學們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有從語言上分析的,如用到的擬人、排比等修辭是否恰當;也有從謀篇布局上分析的,如是否遵循了一定的寫作順序,詳略是否得當等。接下來,采用“毛遂自薦”法,讓學生朗讀自己作文的好標題,精彩的開頭、結尾或文中的佳句讓同學們欣賞或評價。此時,我拋出存在的共性問題,一起討論解決方法。師生共同總結寫景文章的寫法,總結作文規(guī)律。通過交流,激發(fā)學生提出個人見解,表達修改意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編輯:郭裕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