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繁芳
摘 要: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應該是規(guī)范生動、精煉準確而又富于啟發(fā)的。要成功上好每一堂課,語文教師就應該不斷錘煉教學語言,熟練掌握語文教學的語言藝術。
關鍵詞: 導語精妙 提問精巧 評語精當 語文教學
洗盡鉛華,深得自然的語文課堂,是貼近學生實際的、有方向感的語文實踐活動,這項活動有賴于教師用精練的語言進行調(diào)控,達到干干凈凈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fā)展的目的。如何做到課堂用語精煉呢?
一、導得精妙
教育學家曾說,精妙的導語是催化課堂氣氛的興奮劑。設計精妙的導語點撥,為閱讀高潮營造蓄勢,為學生走進文本、感悟語言的韻味開通渠道,有利于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導”在關鍵處。教師要從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實情出發(fā),精心設計好“導語點”,讓學生的智慧火花在輕輕一“導”間迸發(fā)并熊熊燃燒。何時用導語呢?朱瑛在《人民教育》2005年第6期撰文時提出:要講在學生對話不明時,講在學生體驗膚淺時,講在學生思維“卡殼”時,講在多元解讀有誤解時,講在品析重點詞語時。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南轅北轍》時,學生提出質疑:“地球是圓的,帶足了盤纏,終有一天能到達目的地?!眲倓傔€在為這個坐車人固執(zhí)己見而感慨的學生一下子愣住了,有的學生小聲附和:“是呀,也能到,只不過是時間問題?!边@時只見老師微微一笑,說:“請你們聯(lián)系時代背景及坐車人的態(tài)度再想想?!崩蠋熯@樣一導,學生立即柳暗花明,踴躍發(fā)言?!笆茄?!地球這么大,要跨洋過海的,就憑馬車這一當時最先進的交通工具,南轅北轍,到目的地得猴年馬月呀?更何況他這么執(zhí)迷不悟,還不是條件越好,離目的越遠嗎?”學生的智慧之火在老師的精妙一導中激情燃燒。
“導”要把握度。隨著“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的深入,語文課堂教學中產(chǎn)生了不少“流行語”,如課始的“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你喜歡哪一段就學哪一段”,“你學懂了什么”,“小組討論,你愿意跟誰合作就跟誰合作”……的確,這樣尊重了學生,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精神。但當學生對新的閱讀內(nèi)容還沒有產(chǎn)生強烈的欲望和內(nèi)驅力時,便讓學生自定自學內(nèi)容和方式,輕易放棄教師的主導作用,其結果只能適得其反。教師的導要有個度。如課末為了體現(xiàn)大語文的教學理念,教師總要設計一些開放話題。教學《烏鴉喝水》時,不少教師在學完課文后總喜歡問:“還有沒有其他辦法?”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思維活躍,參與積極性高,開放性的問題使故事鮮活了,增添了不少趣味,有利于學生形成勇于探究、質疑問難的科學精神。有些老師總在課堂結束前提出來,讓學生帶回家解決,認為這樣做是課外延伸,留下了一個開放的空間,而事實上學生課外根本就無暇開展活動進一步探究,往往是不了了之。
二、問得精巧
課堂提問是傳授知識的必要手段,是訓練思維的有效途徑。教師設計的問題要精巧。
問題不在“多”而在“精”。預設問題要善于擷精取粹,精在它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碰撞和心靈的交流,能真正促進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閱讀與超越。一些教師為追求形式上的喧嘩與熱鬧,問題信手拈來、層出不窮,學生疲于應付。
如對于《荷葉圓圓》這篇富有詩情畫意的課文,一位教師是這么教的:
師:“我們來讀讀課文,小水珠把荷葉當做什么?”
生:“搖籃?!?/p>
師:“什么叫搖籃?”
生:“會搖的籃?!?/p>
生:“就是小娃娃睡覺用的。”
師:“你們懂了嗎?”
生:“懂了!”
師:“我們有感情地讀讀這一段?!?/p>
這樣的一路問,學生并未體味出“搖籃”的無盡韻味。“搖籃”的意蘊并不是“小娃娃睡覺用的,會搖的籃”所能代替的,它描摹了微風吹拂下的輕輕搖曳的荷葉的動態(tài)美,小水珠躺在荷葉上的舒適恬然。教師所提的問題都停留于表面意思,并未逐步深入。這樣碎而不精的問,學生沒有思考的余地,也沒有質疑的機會,課堂看似熱鬧,學生的心靈之窗卻是緊閉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另一位教師這樣問:“呀,荷葉怎么會成為小水珠的搖籃呢?”學生通過閱讀,展開合理的想象,再逐步體悟其中的意境神韻,從而獲得真切感受,獲得超越文本的、多元的、獨特的意義。
問題“少”并不就是“精”。如教學《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時,一些教師習慣于從質疑課題開始,“看到題目你產(chǎn)生什么問題”,學生根據(jù)平時的習慣,爭相質疑:故事發(fā)生在什么時候,主人翁是誰,在什么地方向誰借箭,起因是什么,怎樣借箭,借箭結果怎樣……實際上,有些問題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是顯而易見的,提出的問題沒有思考價值。這樣流于形式,既浪費時間,又會使學生感到乏味,甚至可能挫傷其積極性。
精巧的問題要善于抓住關鍵,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如《草船借箭》這篇課文主要講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教學時可以抓住這個詞展開:“神機妙算”是什么意思?仔細閱讀課文,從哪些地方可以感悟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這樣保證了學生充分的自主性閱讀、個性化建構的時間,其思維在與作者、文本、同學對話中被完全激活,感悟更加立體、多元和廣角。
三、評得精當
美國教育學家斯蒂芬認為,對學生的課堂評價是有效、成功的教學的一部分。在課堂上,只要使用得當,教師短短幾句或者寥寥數(shù)語的評價,就能在第一時間對教學進行調(diào)控,不斷調(diào)整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
評語針對性要強。新課程標準提倡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提倡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的表現(xiàn),尊重、賞識、激勵紛紛登上課堂教學的舞臺。這導致有些教師視批評如越雷區(qū),只要學生一朗讀課文或回答問題,教師就一概以“讀得好,讀出了……”、“你真棒”、“好聰明”等贊揚語進行籠統(tǒng)評價,不管學生的思考、感悟如何。這樣一味使用必然帶來負面影響,因為尊重絕不意味著肯定錯誤的或有較大偏差的理解和感受,不等于遷就和盲目的贊賞。
精當?shù)脑u語要有分寸。評價時,教師不僅要滿足學生“愛聽好話”的心理需求,還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惑和體驗;不僅要尋找和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肯定成績,而且要指出其不足,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如特級教師羅偉源在教學《矛與盾》時,問學生學過哪些寓言,一生答《霸王別姬》,全班同學笑了,此生有些不知所措。羅老師說:“《霸王別姬》不是一則寓言,而是一個著名的歷史故事,至于講了什么內(nèi)容,大伙兒可以自己去了解。但是透過《霸王別姬》可以說明這位同學很愛讀課外書,我們都要向他學習?!贝松院赖匦α?。當學生出現(xiàn)常見的誤答時,羅老師的點評自然、精當、得體。
干凈的語文課堂,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教師創(chuàng)造。教師用語的精煉是干凈的語文課的調(diào)節(jié)器,是點亮課堂的一盞明燈,讓我們實實在在地追求、感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