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平
摘要:生本教育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學生為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本文就筆者根據自己和科組老師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開展生本教育實踐進行了反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策略。
關鍵詞:生本教育;計算機基礎教學;實踐;反思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9-0095-02
我校開展“生本教育教學”至今,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體表現(xiàn)在:學生們動腦的多了,伏桌睡覺的少了;動手的多了,講話的少了;發(fā)言機會多了,開小差機會少了;學習興趣高了,枯燥感少了;成就感多了,自卑感少了;受老師表揚的多了,因違紀受批評的少了。然而通過筆者對計算機基礎課程中實施生本教育的教學實踐和與其他教師的交流,發(fā)現(xiàn)本課程的教學中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 學生課前準備不充分
生本教育的突出特點是以生為本,高度尊重學生,充分相信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學生的學習潛能激發(fā)出來。如果課前沒有做好深入研究,課堂上就很難對知識點進行準確理解,更不用說拓展延伸了。很多時候教師布置的前置任務,學生沒有認真對待,究其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學生沒有地方查資料,沒有電腦去操作完成;另一方面是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我不做總有人做”的心理。因此,前置任務基本上是小組長完成的,這樣一來勢必影響教學內容的學習,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二、討論過程中少數學生參與意識差
生本教育的課堂中“討論”是常規(guī),學習的過程主要是以學生的討論為主,學習中的諸多問題都是讓學生在討論、合作、探究中解決,學習的討論是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完成的。在討論過程中,如果仔細去觀察,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多數學生都顯得非?;钴S和積極,而少數學生似乎是一個旁觀者、聽眾,他們極少發(fā)表個人見解,甚至不發(fā)表任何意見。
三、課堂出現(xiàn)兩極分化現(xiàn)象
一方面,生本教育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老師只是一個“牧師”。這種方法,對那些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來說,他們容易接受,比較喜歡;而對于那些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來說,卻難以適應,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填鴨式”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他們已經在以前的學習中不知不覺地養(yǎng)成了機械模仿、思維僵化的習慣。題目發(fā)下來,他們要么對著電腦發(fā)呆,要么做其他,等著老師操作演示,老師不講解他們就不會想要自己去做,老師講解時他們才依葫蘆畫瓢。由于缺乏獨立的思考,他們就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悅,當然也就提不起對這門課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學生對計算機知識掌握參差不齊,部分經濟條件好的學生,家長早已給他們配備了電腦,他們對一些基礎知識的應用已了然于胸;而經濟條件相對貧困的學生,因較少接觸電腦,對計算機知識掌握較少,有些學生甚至連開關機都不會。
基于以上兩方面的原因,計算機課堂上出現(xiàn)了“優(yōu)生更優(yōu),差生更差”的兩極分化現(xiàn)象。
四、教師總是受教學進度的制約
在進行“生本”教學的這些日子里,老師們仍是放不開,心中總有一個教學計劃,計劃著每個課時要讓學生進行哪些學習活動,完成哪些學習任務。
通過在計算機生本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實踐和反思,為了調整計算機教師的教學策略,使得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盡快與生本教學接軌,筆者針對以上問題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教學對策:
1.重視前置作業(yè),提高教學效率
(1)精心設計前置作業(y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前置作業(yè)在生本課堂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因此老師們在課前要認真鉆研教材,準確把握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興趣所在,精心設計前置作業(yè),從而激發(fā)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激情,拉近學生與新知識的距離。例如: 在講《WORD》中的圖文混排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前置作業(yè):①搜集一些有關圖文混排的紙張。②說說你搜集的這些材料在排版上用到了哪些知識?③你能說出它這樣排的好處嗎?如果要你去設計,你會怎么做? 前2題是基礎題,起點低,貼近生活,學生基本能完成;第3題是提高題,學生可以選做??傊?,只要他們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收獲,筆者都給予肯定和表揚。實踐證明,學生喜歡這些作業(yè),他們也喜歡把自己的作業(yè)展示給其他同學看。
(2)提供場所,讓學生有條件去完成前置作業(yè)。計算機課是一門操作性極強的課,教師布置了精心設計好的前置作業(yè),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要學生分小組去查資料,去操作實踐。如果沒有地方查資料,沒有設備實踐操作,設計再好的前置作業(yè)純屬空談。因此,筆者認為要為學生提供相應的設備及場所,讓學生有條件去完成前置作業(yè)。筆者覺得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①學??梢匝娱L圖書館的開放時間,提供電子閱覽室,讓學生有地方去查資料。②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晚自修到實訓室去操作實踐。據筆者所知,每個班都有利用晚自修時間到實訓室免費實操。但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上機毫無目的,這就需要值班教師正確引導學生利用這些資源對科任教師布置的前置作業(yè)進行操作實踐。
總之,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以“下要保底,上不封頂”的原則精心設計好貼近生活、讓學生感興趣的前置作業(yè)是學生完成前置作業(yè)的前提,提供必要的設備及場所,讓學生去查資料、去實踐操作是學生完成前置作業(yè)的關鍵,兩者缺一不可,只有兩者同時滿足,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有效完成前置作業(yè),才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在生本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
2.關注全體學生,注重培優(yōu)扶差
首先,在學習小組成員上,筆者先是讓學生自由組合(4~6人為一組),然后根據上課情況及對學生的了解進行適當調整,使每一個小組成員兼顧“優(yōu)”、“中”、“差”三個層次,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讓“優(yōu)生”先“動”起來,先“動”的學生帶動“后動”與“不動”的學生。其次,在學習小組討論的時候,筆者經常走到不愛發(fā)言學生的身旁,鼓勵他們在小組中勇敢發(fā)言。對于個別“不動”的學生采取“不拋棄、不放棄”的原則,鼓勵他們多問,多請教,引導他們一步一步去操作,掌握基礎知識。
3.采用分層教學法,增強學生自信心
學生多了什么層次都有,但太拔尖和太差的學生畢竟是少數,如果要求所有學生在同樣的時間內,運用同樣的學習條件,以同樣的學習速度掌握同樣的學習內容,并要求達到同樣的學習水平和質量,就必然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有的學生根本不知從何“入口”。因此,教師在設計和布置課堂練習時要有梯度和區(qū)分度,要分開層次,不拿同樣的練習去對待所有的學生。如筆者在每堂課的作業(yè)設置上,都設有必做題(基礎題)和選做題(提高題)。對學習能力強、基礎好的學生要求全做,對基礎差的學生要求只做基礎題,少做或不做提高題。這樣設計真正體現(xiàn)“因材施教”的原則,才能讓不同情況、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收獲,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在全班性學習交流中,筆者善于鼓勵學生。只要有學生發(fā)言或演示操作,無論對錯,筆者都讓全班學生用熱情的掌聲給予這個學生以鼓勵。如果學生說對了或者操作對了,筆者就用“你很棒”等語言進行表揚;如果學生說錯了或者操作錯了,筆者也會用“你的勇氣可嘉,但想(做)法有待大家探討”等語言激勵,使他們體會到被關注的快樂,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4.以生為本,以學定教
生本教育在教學方法中提到要“以學定教”,這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安排適合學生的學習活動。如果我們在教學中總是被所定的“計劃”、“進度”所牽制,不去因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而隨機應變,那么我們無形中又走回舊途,又在牽著學生走,最終導致的結果便是又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適時調整自己的計劃,學生會的內容,可以不講,學生不容易理解的內容,可以把教學進度放慢點兒,安排多些時間給學生,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保持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過程,筆者受益匪淺,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在教學中及時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會使筆者逐漸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jiān)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學中,筆者還會通過不斷地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創(chuàng)新能力,以此提高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地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參考文獻:
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何麗華;見習編輯何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