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文婷
摘要:國學經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五千年來的精神結晶。語文作為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一體的學科,結合國學經典既能讓學生更好地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又能提高人文素養(yǎng)。本文通過對語文教學中對國學經典教育傳承的現狀和必要性,提出相應的實踐探索。
關鍵詞:語文教學;國學經典;對策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使得文化逐漸多元化,因此,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在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影響下,面臨著“去中國化”的嚴峻挑戰(zhàn)。近些年雖不免有提倡國學的呼聲和吶喊,但如今中小學大都比較重視英語、計算機等課程,國學在教學中仍屬于薄弱環(huán)節(jié)。
何為“國學”?國學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的國學即胡適先生所說的“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狹義的國學主要是意識形態(tài)層面的傳統(tǒng)思想文化,體現在“經、史、子、集”四部分。所謂“經典”,指的是經過漫長歷史歲月證明的具有自身價值的文化精髓。
一.語文教學對國學經典傳承和弘揚的必要性
我國的九年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和普遍性,這個階段在某種程度上是學生一生發(fā)展的關鍵階段,決定了學生的身體發(fā)育、性格形成及人格塑造的發(fā)展。尤其是中低年級的學生,他們涉世未深,有著純凈的心靈和很強的記憶力,而國學經典里的內容則更多的體現的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寶貴的思想品德和傳統(tǒng)文化。因此,在這個階段給予他們一個國學的成長環(huán)境,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基本常識的積累、古詩文閱讀鑒賞能力等,對學生往后的為人處事,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的影響。
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最主要還是以文字、文學為載體。美國教育家薩王爾也認為:“語言是利用任意產生的符號體系來表達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人類特有的、非本能的載體?!彪m然其他學科的教學過程中,都可以不同程度地滲透國學經典的教學,但語文作為一門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對國學經典的傳承和弘揚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和不可推卸的責任。
語文的教學內容主要是聽說讀寫、字詞篇章。其中,經典古詩文蘊含著豐富的文、史、哲知識,其精華內容更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生活方式、道德規(guī)范和審美情感的集中反映,不僅有著美育和德育功能,而且對文化基因的傳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認識并正確使用語言文字,更重要的是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人文情懷。
二.語文教學對國學經典傳承和弘揚的對策
盡管一些國學經典著作已經選擇性的編入到中小學語文教材中,但國學經典博大精深,相對而言只是九牛一毛。而中小學學生需要學習的科目不止語文一科,所有中小學學校統(tǒng)一開設一定課時量的專門國學課程也不現實。因此,主要還是需要借助語文教學來向學生傳遞國學經典的傳統(tǒng)文化。
1.提升語文教師隊伍的整體國學素養(yǎng)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僅擔負著傳授學生知識的“教書”任務,還影響著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育人”任務。因此,語文教師在國學傳承的教學過程中是主體力量,他們的國學知識水平和國學素養(yǎng)會直接影響學生對國學經典接受的質量。
首先,語文教師應具備扎實的國學功底。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的不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更要嚴格要求自己,博覽群書,不斷“充電”,把更多更優(yōu)秀的國學經典作品呈現給學生。
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言傳”更需要“身教”。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要時刻做到知行合一,以自己規(guī)范的行為舉止向學生展示中華傳統(tǒng)美德,讓學生不自覺的去模仿、學習,進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2.明確學習目的,精選國學經典誦讀篇目
對國學經典進行傳承,就需要語文教師首先要向學生說明什么是國學經典,及學習的意義和目的。
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特點,語文教師要精選適合本班學生學習的國學經典作品。國學教育專家研究發(fā)現:0——13歲的孩子正處于人生記憶力、接受力的黃金期。[4]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選擇一些通俗易懂,便于記憶,讀起來朗朗上口的蒙學讀物,如:《三字經》、《弟子規(guī)》、《百家姓》、《聲律啟蒙》、等;而對于初、高中的學生來說,更重要的是拓寬語文知識面,提升文學素養(yǎng),例如:《朱子治家格言》、《增廣賢文》、《老子》、《史記》及一些經典文言文。
3.課堂教學中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1)領讀誦讀。俗話說“三分文章七分讀”,作為經典,誦讀是學習國學經典最直接的方法。但誦讀的技巧,就需要教師在誦讀示范時注意語調輕重相宜,停頓得當,并及時給學生做出指導。在方式上,可以集體誦讀、師生對讀、教師或誦讀較好的學生帶讀等。
(2)經典引申。語文教師要以教材為載體,結合課文,巧妙地引進國學精髓,并引導學生再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例如:四年級下冊課文《將心比心》,教師可以通過公益廣告“媽媽洗腳”巧妙地引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弊寣W生感受到人世間真情的偉大。課后,教師則可以布置以“百善孝為先”的活動,讓學生“將心比心”,學會敬重父母,關愛別人。
(3)積累摘錄。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眹鴮W經典中,尤其是古詩文,歷經歲月淘煉,是中華古典文化的結晶。例如:《論語》中的“三人行,必有吾師。”語文教師在教授這些課文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學會積累摘錄經典美文美句,巧妙地變成自己的語言,運用到寫作和實際生活當中。
4.課外國學活動豐富語文生活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科目,不應只停留在教材上。因此,語文教師可以組織豐富的國學經典活動來激發(fā)學生學習國學的積極性和興趣。例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創(chuàng)辦“國學專刊”,輪流安排不同的學生每月一期,選擇經典古詩文、國學小故事、國學常識,也可以是學生自己的讀書感悟,詩歌美文刊登。除此之外,還可以組織經典名句接龍比賽,或經典著作里的角色表演。通過活動,教師既可以讓學生激發(fā)起對國學的興趣,積極踴躍地參加,又可以在參與的過程中,積累大量的經典名句,做好語文知識的儲備。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應當得到當代人的尊重與珍視。傳承國學經典,更是每一個語文教師肩負的歷史重任。在語文教學中對國學經典的深入學習,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人文情懷,更有利于我國國學經典的世代傳承。
參考文獻:
[1]潘虹,小學語文經典誦讀價值研究[D].福建:閩南師范大學,2013.6
[2]黃景詩,試論語文教學中如何加強國學教育[J].教育科學,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