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健興
摘 要:人一定要有獨立的人格才稱其為人,進而才能稱其為優(yōu)秀與卓越之人。在追問與選擇中,受到撞擊的是學生的內心,受到拷問并沉淀下來的是學生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即是獨立人格與自由思想的核心部分。
關鍵詞:歷史教學;獨立人格;自由精神;形成影響
因為有“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的名言,亞里士多德才成為古希臘哲學的積大成者。亞里士多德的成功,是他先保持了自身的人格獨立與自由思想,而后才發(fā)現(xiàn)了真理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學說。否則他僅是老師柏拉圖的好學生,而不會為人類留下如此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寶貴的精神財富。這樣的例子,在中國革命的歷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印證。曾有一大批人熱衷于走蘇聯(lián)的路,抱著進攻大城市的想法不變的時候,毛澤東說:“不,我們應當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走自己的路——農村包圍城市?!痹谝黄瑧岩缮踔霖熾y中,他堅持了自己的主張,于是中國革命的結果就不需贅述了。
本文僅以戊戌變法中的譚嗣同為例,試分析一下初中歷史教學與學生獨立人格形成的影響策略問題。
一、引發(fā)學生對譚嗣同的死的思考
譚嗣同本有機會在變法失敗后逃往國外。但他選擇了留下來,也即是選擇了犧牲。譚嗣同自己選擇死亡是否值得呢?答案大致有兩種:(1)他為挽救國家危亡喚醒世人,他的死是值得的。(2)他的死也太不值得了。他還不如像其他維新派人士比如康有為、梁啟超一樣逃往國外。以往的處理辦法是直接告訴學生,逃跑是不對的,譚嗣同的英雄壯舉充分體現(xiàn)了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值得肯定的。這樣做的危害其實是在抹殺學生的獨立思考,今后學生會對你提出的問題消極處理,不做思考等待你給出答案。
二、鼓勵學生說出譚嗣同的死值與不值的理由
這個過程中應當鼓勵學生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并充分肯定學生有理有據(jù)的回答。學生答:他死得值,讓更多的中國人開始關注思考變法,他是英雄。這種回答當然值得肯定。學生答:他還不如出國避避風頭,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以后還可以回國繼續(xù)變法或做其他有益于國家民族的事。這樣的回答往往會被忽視與回避,其實這樣的回答同樣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其一,學生的回答有理且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對生命本身的珍惜與尊重。其二,這是學生真實的想法,來源于學生的獨立思考。對學生的回答作肯定評價的優(yōu)點在于能激起學生更多的思考。同時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學生的想法。并不是思想家們才有思考,學生本身就是成長中的思想家。還有的學生會抱著自己的思想接受接下來的探索與拷問,為下一步學習創(chuàng)設了條件。
三、引導學生探究譚嗣同選擇死亡的心路歷程
19世紀末的中國,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對中國出路的思考是:實行變法,進行資產階級改革走君主立憲的道路。歷史是殘酷的,幸運的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向了強盛,成為亞洲唯一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而災難深重的中國所進行的類似的改革卻死在了搖籃之中。眾多的中國大眾依然是麻木的,作為這場變法的直接參與者之一的譚嗣同卻是清醒的。在他看來中國變法不成功正是因為沒有人肯為之犧牲,沒有更多清醒的民眾。難道譚嗣同不知道生命的重要嗎?難道譚嗣同就沒有或者哪怕曾有過一絲一毫的對死亡的恐懼嗎?那他為什么還會選擇留下來呢?……是的,生命固然重要,但在他心里祖國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生命可貴,但譚嗣同為了祖國情愿付出他的生命,原來祖國比生命還要可貴。學生敬佩之情與愛國之心便油然而生。
四、與譚嗣同作角色轉換
假如你是譚嗣同,在那樣的時刻、那樣的處境中你會怎么做?一些學生會慷慨激昂地說:我會和他一樣走上法場。一些學生不會有那樣的勇氣,但他至少明白了祖國的重要。在追問與選擇中,受到撞擊的是學生的內心,受到拷問并沉淀下來的是學生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即是獨立人格與自由思想的核心部分。同樣的問題可以拓展到:當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回國的時候,你是選擇沉默還是走上街頭,走到五四運動游行的隊伍中?當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踏破萬里河山,欺我同胞、毀我家園的時候你會怎么辦?一次次直擊內心的拷問過程即是人格形成的過程。學生作出回答的過程,即是學生獨立人格形成過程,同時也更是其獨立人格的體現(xiàn)。更重要的是所有的答案都是學生自己作出的,所有的答案都源于學生內心。學生能在歷史面前做出正確的思辨與選擇,也就學會了怎樣對待現(xiàn)實。當學生學會了怎樣對待現(xiàn)實的時候,也就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具有獨立人格與自由思想的人。
(作者單位 重慶市南岸區(qū)茶園新城初級中學)
編輯 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