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丹
摘要:作文教學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題,也一直困繞著廣大教師。本文就小學作文教學提出了一點思考,在教學中做了一點嘗試。全文從注重文字積累,學會靈活運用;以閱讀教學為平臺,加強寫作技巧的指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豐富寫作素材三個方面闡述了如何進行作文教學的問題。
關鍵詞:作文教學 文字積累 運用 寫作技巧 觀察 指導 素材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彼?,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具備較強的文字運用能力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方面。但是縱觀作文教學的現(xiàn)狀,作文依然是老大難問題:因為缺少寫作熱情、寫作體驗,有的學生一到寫作文就抓耳擾腮,“不知如何寫起”“不知寫些什么”,無從下筆;有的學生等教師一出題目就趕緊翻出《優(yōu)秀作文大全》《考場作文》《作文一百分》等來臨時抱佛腳。其實,這正是作文教學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使學生有言可表,言之有物呢?我認為只有進一步優(yōu)化作文訓練過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難題。
一、注重文字積累,更要學會靈活運用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就寫作而言,積累這個環(huán)節(jié)就顯得猶為重要。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在文學這座寶庫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經典之作,有很多都可以去學習、借鑒。唐代大詩人杜甫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边@是對積累作用最好的詮釋。小學一至六年級的教科書當中已經提供了不少積累的素材,但是還不夠。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多閱讀,書讀得多,知識才豐富,才能博古通今,寫起文章如有神助。作為教師可以利用學科優(yōu)勢,適時推薦給學生一些優(yōu)秀的書籍,如學習《北京的春節(jié)》這篇文章時,推薦給學生老舍先生的著名小說《茶館》《駱駝祥子》等,感受老北京人的生活狀態(tài);學習《白鵝》這篇文章時,推薦給學生《豐子愷散文集》,進一步體會豐子愷先生幽默詼諧的表達方式;學習《匆匆》時,推薦給學生《朱自清散文集》,尤其是《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深刻體會朱自清先生唯美灑脫的語言魅力。
當然,積累并不只局限于閱讀這一途徑??措娨?、聽廣播、與人談天說地都是積累的好方法。這樣,只要樹立了大語文觀,就可以在無形中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當然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用”。因此,強調學生對所積累的東西還要進行精思細想,融會貫通,這項工作重要的是堅持不懈。這樣學生才會厚積而薄發(fā),自然貼切地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體驗到“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快樂。
二、以閱讀教學為平臺,加強寫作技巧的指導
蘇轍說過:“文不可以學而能?!焙玫奈恼虏⒉皇菍W會寫的。但小學生在寫作方面好像剛剛學走路的孩子,如果不拉著他的小手,及時糾正他的姿勢,很可能形成錯誤的行走姿態(tài),養(yǎng)成不良的行走習慣。我認為針對中低年級的小學生閱讀量有限和認知水平不高的實際情況,傳授給他們一些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在教學工作中,教師可以把寫作技巧的指導滲透到閱讀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沒有嚴格的分界線。但是,大多數(shù)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把這兩部分截然分開,講課文不涉及寫作文,從而喪失了很多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的機會。語文教科書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經過專家千挑萬選出來的經典文章,對學生的寫作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這一點,適當介紹作者的寫作意圖、寫作思路、方法和寫作順序,對于經典的段落、句子更要幫助學生加深理解,練習續(xù)寫和仿寫。比如,《山中訪友》是一篇優(yōu)秀的散文,在教學中可降低難度,指導學生仿寫一篇寫景文《公園訪友》或《校園訪友》;也可以選擇不同的寫作方法讓學生去感受和體會,從中學到寫作的技巧。教師就可以在閱讀教學時,著重講一下這篇文章是怎樣開頭的,怎樣結束的,這樣寫有什么作用等等。比如,《頤和園》這篇課文運用的總分總的構段方式,使文章結構清晰完整,各景點的過渡連接自然流暢;《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文章運用前后照應、首尾呼應的寫作方法等,這些都是學生可以借鑒的寫作技巧。我想這樣長期下去,學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攻破寫作難關,寫出一篇結構完整、過渡自然、表達清楚的作文來。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樹立這種滲透意識,寓作文教學于無痕,利用一切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豐富寫作素材
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寫作教學應貼近生活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動筆,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比~圣陶先生也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有許多學生寫作時感到無話可說,無事可寫。他們總認為要寫有意義的事,要寫轟轟烈烈、影響頗大的“大事”,而對于雞毛蒜皮的瑣碎小事則感到沒有必要寫,沒有內容寫。這些說明了學生對生活缺乏體驗,心中缺少對生活真切的感受。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我認為要讓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生活是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的寶庫,我們身邊每天發(fā)生著不可計數(shù)的新鮮事。可惜,學生對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此,可以指導學生做到每周一記,選擇一周當中發(fā)生的感受最深、記憶最深刻的事記錄下來,并經常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比賽,比一比誰觀察生活更細心,誰能表達得更清楚。教師再相機給予點撥和指導,教會學生進行寫作素材的選擇和篩選方法。擦亮學生閃亮的雙眼,抓住生活的點滴,寫出表達真情實感的優(yōu)秀作文。
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事情,教師平時注重優(yōu)化作文的訓練過程,寓作文教學于無痕無形之中,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鼓勵他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多練筆,就能幫助學生揚起寫作的風帆,暢游在廣闊的作文海洋。
參考文獻:
[1]程翔.語文課堂教學的研究與實踐.語文出版社,2000.
[2]周慶無.語文教學現(xiàn)代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3]鐘啟泉,崔永淳.新課程標準與創(chuàng)新.師范生讀本高教出版社,2003.
(責編 田彩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