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泓
摘要: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最關鍵之處在于“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是否成功,而學生學習方法是否科學、正確,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率,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對“教法”的研究,更要注意學生學習方法的探討,使他們不但能“學會”,更要“會學”。
關鍵詞:化學 教與學
高中化學《化學反應原理》選修模塊主要是面向?qū)韺W習理工科專業(yè)的學生?;瘜W《必修1》和《必修2》的學習已為本模塊的學習奠定了基礎,但各校學生基礎不一,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學生計算能力、整體分析能力普遍較差,成為學習本模塊的最大障礙。
面對本模塊的內(nèi)容,作為教師,首先我自己不能覺得枯燥或者麻煩,否則勢必會將這種心態(tài)無形中傳遞給學生。我們學校的學生,可能不是深圳最聰明、最優(yōu)秀的,但只要有恰當?shù)姆椒ǎ灰o他們足夠的引導、足夠的耐心和足夠的時間,他們完全可以接受這些知識與能力的挑戰(zhàn)。因此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要不斷地調(diào)整、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使之更好地適應學生,而且要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以下是幾點體會,供大家參考。
一、引導學生利用必修知識感知選修世界,自主中求發(fā)展
對于那些基礎的學生能夠通過自己已有的認知,經(jīng)過思考和交流能夠順利解決的內(nèi)容,無需多言,只要通過問題設計,給予適當?shù)囊龑?,關鍵是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去思考、交流和鞏固,通過自主學習獲得知識上和思維上的發(fā)展。
案例:《必修1》第二章的第2節(jié)“離子反應”中提出了電解質(zhì)和非電解質(zhì)和電離方程式的概念;涉及了強電解質(zhì)和弱電解質(zhì)的概念,以及弱電解質(zhì)不完全電離的情況和氨水醋酸溶液的電離方程式。
本模塊第三章是在此基礎上運用化學平衡移動的原理、運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學習弱電解質(zhì)的電離平衡、鹽類水解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等內(nèi)容。例如鹽類水解中很重要的三個守恒,不再貪圖一節(jié)課的廣度與深度,踏踏實實地讓每一個學生動手,仿照氯化銨溶液中的三個守恒,寫出碳酸鈉、碳酸氫鈉、醋酸鈉溶液中的粒子守恒關系。寫完后小組內(nèi)交流、討論,然后進行組間交流、討論,有了真正的動手與思考過程,難點也不再成為難點。
二、通過創(chuàng)新問題設計,突破重點難點,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
既是重點又是難點的內(nèi)容,教師不要急功近利,要從學生能夠理解的層面入手,由淺入深,通過一系列的問題設計,引導他們獨立思考后進行有效溝通,并給予及時的點撥與評價。
最深的感觸,就是一定不可以夾生,寧可少講一個知識點,也不能幾個知識點每個都讓學生一知半解。而且,一定要對學生有信心,不做事事都想包辦的“媽媽型”教師。
比較、假設、模型建構、化歸、演繹等是學習化學反應原理的主要方法,本模塊是將問題設計融入假設、模型建構等學習方法中的重要契機。
案例:模型建構法。在分析壓強對平衡移動的影響時,引導學生建立這樣一個模型,想象一個帶有可滑動活塞的密閉容器,設計問題鏈,若將活塞推進,容器體積減小,反應氣體濃度增大,即增大壓強;若將活塞拉出,容器體積增大,反應氣體濃度減小,即減小壓強。
三、抓住化學特點,探究活動和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綜合能力
本模塊四章共有20個實驗,其中探究實驗有5個,3個實踐活動,5個科學探究,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動手實驗的機會。
探究實驗案例:鋅與稀硫酸反應速率的測定
1.判斷化學反應快慢的方法有哪些?產(chǎn)生氣泡的快慢、固體質(zhì)量的變化、溫度的變化、顏色的變化、渾濁程度的不同。(用氣球看多少氣體、各用一紙片放在瓶口看哪個先彈起、組成原電池根據(jù)燈泡量度,將氣體通入裝有水的U型管看液面變化高度,用指示劑判斷反應的情況,用原電池的原理等等)
2.如何從定量的角度來表示化學反應快慢?
產(chǎn)生氣泡的快慢:測定氣體的體積或壓強、測定物質(zhì)的質(zhì)量變化、測定物質(zhì)的量的變化
溫度的變化:測定體系的溫度或測定反應的熱量變化
顏色的變化:測定物質(zhì)或離子的濃度變化、測定溶液的導電能力的不同
觀察收集10mlH2所用的時間或1分鐘收集到的H2的體積
這個實驗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如何進行比較實驗,如何進行探究,什么做變量,什么做不變量,學會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并且有時間讓學生繼續(xù)探討:還可以改變什么條件進行比較實驗?
學生會想到:鋅的表面積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等,為下一節(jié)的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奠定基礎。
實踐欄目案例:中和反應熱的測定
這是學生第一次全面接觸化學定量測定實驗,建議在教學中從原理、實驗步驟、記錄數(shù)據(jù)的表格設計、不合理實驗數(shù)據(jù)的淘汰,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求結果,誤差分析等環(huán)節(jié)給學生一個標準的定量實驗的學習體會過程。并在此基礎上還可引導學生結合研究性學習,把此實驗進一步延伸:如把藥品改成強酸和弱堿、強堿和弱酸,濃酸和稀堿,濃堿和稀酸,濃酸和濃堿的反應,反應熱會如何變化?實驗裝置如何再進一步改進,使數(shù)據(jù)更精確?
四、巧用多媒體提高學習效率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科技的飛快發(fā)展,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隨之普及,那么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
如果將多媒體技術引入教學課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其直觀、生動、靈活的特點,可以在教學課堂中可以更直接地展示,更加清楚宏觀地解釋其原理,增大信息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化學反應原理比較抽象。因此通過圖像、表格、實驗、多媒體課件、錄像等常見的直觀教學手段,將化學原理具體化、形象化、直觀化,有利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完成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
參考文獻:
[1]毛東海.化學課堂有效教學的“線索”和“結構”[J].化學教育,2012(10).
[2]岳俊茹.化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J].新課程:教研版,2009(7).
[3]婁延果.化學課堂“教學行為對”及其組合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責編 金 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