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施九年義務教育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重大戰(zhàn)略措施,是我國教育工作的重點。建國60年來,我國義務教育發(fā)展的主要任務已經從外延式發(fā)展轉向內涵式發(fā)展,從擴大規(guī)模轉向提高質量、均衡發(fā)展上來。如何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成為我國目前教育改革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關鍵詞:義務教育 教育質量 提高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教育質量的內涵
“質量”一詞在教育學上推廣便出現了“教育質量”。關于教育質量,有著不同的解釋。如瑞典教育家托斯坦·胡森認為質量是指學校里進行某種教育活動的目標達到什么程度。我國學者朱益明認為教育質量是指學生獲取的知識、技能及價值觀與人類和環(huán)境的條件及需要所相關的程度。我國最具權威性的《教育大辭典》認為:教育質量是指“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效果的優(yōu)劣程度?!庇纱?,我們可以把教育質量定義為教育滿足個人和社會顯現的和潛在的教育需要能力的特性。其真正內涵即以人為本,促進個體價值的提升、生活質量的改善和社會的發(fā)展。
(二)義務教育
“義務”一般指人在相應的社會關系中應該進行的價值付出。這里的“人”既指個人也指由個人所組成的社會群體。從概念上可以看出“義務”一詞在語義上是對他人或者社會應當作為或不作為,含有強制、免費的意思;“教育”是一種向他人傳授知識、信息的活動或行為。“義務”和“教育”聯合在一起組成“義務教育”一詞,就是指根據法律規(guī)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其特點是:強制性、免費性和普及性。由上可知義務教育質量就是指國家在義務教育階段為了滿足個人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而實施的強制普及教育所達到的程度和水平。
二、我國義務教育取得的成果
1986-2000年,我國頒布《義務教育法》確立普及義務教育,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基本實現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全國小學在校生入學率達到99.11%;初中在校生毛入學率達到88.6%,比1985年提高了51.84%。
2000-2009年,我國的義務教育由基本普及轉向全面普及和提高質量的階段。2009年公布《2008年中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計公告》稱:到2008年,全國實現義務教育兩基驗收的縣累計達到3038個,占全國總縣數的99.1%。
到今天,《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中又提出在教育改革中新的戰(zhàn)略目標,即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和教育質量,基本實現區(qū)域內均衡發(fā)展,保證適齡兒童接受良好義務教育。
三、鞏固和提高我國義務教育質量
(一)建立義務教育監(jiān)測體系
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jiān)測體現了國家對義務教育的責任,是保障義務教育質量的關鍵手段,有助于課程改革的推進和素質教育的落實,有助于規(guī)范教育行為,引領正確的社會輿論,有助于保障公民獲得優(yōu)質教育的權利和公平的受教育權利。
2008年,國家教育部建立了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測中心,對我國的基礎教育質量進行監(jiān)測和評估,主要內容有:首先,在內容上不但包含學生學習的態(tài)度和掌握知識、知識運用的能力,而且還包括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規(guī)律的生活方式的檢測與評估;其次,在過程上不僅有課程標準,還要有教學和教學結果的檢測與評估;第三,在評估層次上不僅有宏觀上對學校的監(jiān)測,還有微觀上對學生、教師的檢測與評估;最后,“價值判斷”是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測與評價的核心。
(二)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
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和現實差別不斷擴大,致使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農村教育長期投入不足,發(fā)展水平偏低,城鄉(xiāng)之間、地區(qū)之間、學校之間教育發(fā)展不均衡。城鎮(zhèn)義務教育質量遠遠高于農村,提高我國整體的教育質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
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重要的是繼續(xù)深化農村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尤其是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此,需要加強對農村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通過各種方式,加強對農村學校教師的培訓,同時加強城鄉(xiāng)之間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經驗分享與交流。
(三)加強義務教育階段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推進課程改革
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要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就要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提高教師準入標準,全面推行教師資格制度和聘任制度,嚴把入口;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共享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提高教師待遇,尤其是農村和偏遠地區(qū)教師待遇,加強師德建設,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教師是推進課程改革的主力軍,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改革要遵循三原則:綜合性、均衡性和選擇性。將國外優(yōu)秀課程內容與本國實際情況相結合,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這樣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可以有效地提高教育質量。
(四)完善義務教育階段的評價制度
2013年6月,教育部印發(fā)了《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基本建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核心,科學多元的中小學教育質量評價制度,將單純以學生考試成績和學校升學率評價中小學教育質量轉向實行“綠色評價”,抓住當前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huán)節(jié),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關注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的發(fā)展,全面發(fā)揮教育評價的導向和激勵功能。
參考文獻:
[1]靳涌韜,衣慶泳.教育質量的內涵和衡量標準探微[J].大連大學學報,2005(5):99-100.
[2]王敏.教育質量的內涵及衡量標準新探[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2):20-21.
[3]馬永慶.義務概念辨析[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2):5-6.
[4]文建龍.論政府在義務教育質量管理中的角色[J].當代教育論壇,2011(8):84-86.
[5]卓晴君.從兒童入學率20%到實現九年義務教育目標——建國60年教育發(fā)展輝煌的重要標志[J].中國教育學刊,2009(11):2-4.
[6]王少非.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jiān)測——一個模型的構想[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6(3):5-6.
[7]趙志勇,于鐵夫.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測及評估標準的探討[J].基礎教育,2013(7):158-159.
[8]張樂天.促進教育公平的關鍵在于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對實施新修訂的《義務教育學》的幾點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7(1):82-83.
作者簡介:
閆鳳玉(1988— ),女,漢,甘肅天水人。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哲學。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