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安琪
摘要:民族音樂學由西方傳入我國,因此中國學者需要不斷吸收和借鑒西方先進的民族音樂學理論,并在“拿來”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根據(jù)我國國情和文化特征改進民族音樂學研究方法,使民族音樂學具有中國化特色。民族音樂學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門獨立的基礎性學科,在我國已經(jīng)有近40年的發(fā)展歷史。高校音樂教育和科研工作對民族音樂的繼承與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民族音樂 音樂教育 高校
高校音樂教育者需要以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系統(tǒng)了解和考察民族音樂學,挖掘民族音樂學的文化內涵,促進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本文首先概述了民族音樂學,然后提出了民族音樂學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發(fā)展的一點思考,具體包括學科交叉研究與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基于高校音樂教育的民族音樂學研究、注重民族音樂學研究的整體性與綜合性等三個方面,最后對全文進行總結。
一、民族音樂學概述
民族音樂學由民族學和音樂系兩部分組成,是音樂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指的是在民族文化背景下對音樂教學研究的一門學科。民族音樂學最早形成于19世紀,與民歌同步發(fā)展起來,主要通過實地考察的方式研究民族音樂,而且研究對象以世界各民族音樂為主。民族音樂學研究的是各民族傳統(tǒng)習俗中的音樂,主要包括東方高等文化的音樂研究、歐洲民俗音樂研究、各部族的非歐洲音樂研究和音樂人物研究等。
二、民族音樂學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發(fā)展的一點思考
(一)學科交叉研究與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
民族音樂學的研究需要綜合運用各種研究方法,合并交叉學科,并將母語音樂文化內涵作為研究的價值取向和主要依據(jù)。民族音樂學的研究建立在深厚的高校資源和基礎之上,相應的,中國的民族音樂學研究在傳統(tǒng)音樂與民族音樂基礎之上。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國,音樂與舞蹈、表演、詩歌緊密相關,并與美學、哲學、意境、內容、創(chuàng)作手法有機融合。對音樂的研究需要從音樂起源、風格特征、技術技巧、存在形式、演變過程等方面入手,探索音樂的審美價值取向,獲得全面、系統(tǒng)、真實的原始資源與結論。一些音樂研究人員割裂了音樂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孤立地研究民族音樂學,不利于民族音樂學的進一步發(fā)展與研究。民族音樂學家不能深入了解隱藏在音樂背后的文化、達不到音樂研究與思考的高度、不能對民族音樂學研究進行創(chuàng)新。面對這些問題,如果單純使用一種理論來解釋其中的規(guī)律是不科學的做法,因而需要吸收和借鑒外來的理論與方法,開拓民族音樂研究的研究思路、創(chuàng)新研究角度。
民族音樂學家應該從本質上認知民族音樂,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給予理論支撐,并在民族音樂研究上拓展音樂風格、豐富創(chuàng)作素材、提高審美情趣、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技巧,為民族音樂提供理論支持,促進民族音樂學研究的深化發(fā)展。
(二)基于高校音樂教育的民族音樂學研究
高校是民族音樂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搖籃,高校應該在借鑒外國經(jīng)驗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民族音樂學科特色,廣泛開展民族音樂教研工作,使民族音樂這門學科的科研成果得到充分的運用。民族音樂學科的構建涉及到諸多方面,例如,語言學、音樂音響學、律學、藝術著作、多媒體演繹與保存和社會文化影響等,民族音樂學科構建需要綜合考慮上述因素,并對其有所沉淀或貢獻。對民族音樂學研究資源的完善和共享可以通過專業(yè)的學術交流來實現(xiàn),目前高校的學術考核與學術資源建設過度重視文化元素,忽略了對元素收集過程的考核與論證,所以非常有必要增強社會實踐和學術鋪墊的橋梁構建。高校靈活、廣泛地開展各個層次的民族音樂學術交流能夠擴大民族音樂的受眾群體,進而達到推廣民族音樂的目的。民間交流是推廣民族音樂的一條重要途徑,包括整理和挖掘民族音樂與傳統(tǒng)音樂資源。例如,現(xiàn)場錄制和采集民間藝術形式,對民歌的采風和收集等。此外,對民族音樂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應該及時進行展示、公布。公開演出傳統(tǒng)音樂和民族音樂,公開展覽音樂試聽媒體和音樂圖像資料等。音樂的開放融合有助于民間領域與專業(yè)領域對民族音樂產(chǎn)生思想共鳴,進而獲得更為廣闊的交流空間,加速學術科研與民間社會的融合,實現(xiàn)民族音樂的跨越式發(fā)展。
(三)注重民族音樂學研究的整體性與綜合性
我國與東方國家的音樂都具有橫向聯(lián)系,注重音樂的綜合性與整體性。因而在進行民族音樂研究時應以我國音樂研究為基點,依據(jù)國民的傳統(tǒng)音樂思維具體加以研究。民族音樂不僅涉及音樂知識與音樂系統(tǒng)結構,還涵蓋了文學、戲劇、人類學、音響學、語言學、舞蹈、律學、民族學、音樂治療學等多門學科。各個高校在研究民族音樂時需要屏蔽理論表征和觀點推演過程等陳舊模式,以特有的研究途徑和視角從起源培養(yǎng)感官共鳴,實現(xiàn)更好的發(fā)展。目前市面上通用的民族音樂課程教材多以概念為主,忽略了概念來源與發(fā)展過程,而對民族音樂的孤立理解不能達到對文化滲透、文化底蘊、文化影響和文化創(chuàng)作的培養(yǎng)效果。民族音樂教師和教授在傳授知識時需要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拓寬民族音樂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注重在民族音樂文化語境中研究和傳播音樂知識。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以公正、客觀的態(tài)度審視音樂,引導學生通過欣賞、了解、分析和學習民族音樂來體會“母語音樂”的強大震撼力和無限魅力,享受音樂快感,逐漸形成民族音樂審美習慣。
三、結語
總而言之,民族音樂學不僅在西方研究中處于重要位置,而且在東方甚至中國的民族音樂研究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時代的發(fā)展要求我們隊民族音樂進行創(chuàng)新研究,這就需要民族音樂學家融會貫通、運用民族學方法解決民族音樂發(fā)展中遇到的問題,繼承和弘揚民族音樂學,推動民族音樂健康穩(wěn)定向前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娜.本土音樂文化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實踐與創(chuàng)新[D].江西:贛南師范學院,2012年.
[2]張雯雯.《人民音樂》與中國當代音樂批評(1950-2010)[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3]喬娜.關于少數(shù)民族音樂在我國高校音樂教育中的開展[J].音樂時空,2014,(04).
[4]曾美良.對廣西少數(shù)民族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運用的思考[J].大舞臺,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