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晶
【內容摘要】基礎教育如何實現與日益發(fā)展的高等教育的實質性接軌,已成為每一個基礎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的問題。而語文作為基礎性的人文學科,如何在教育方式和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真正做到以人為本,關注個體,實現減負增效,本文試在“網絡導師制”背景下進行一些探究。
【關鍵詞】“網絡導師制” 語文教學 以人為本 減負增效
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fā)展,基礎教育已經基本實現由精英化到大眾化的轉變?;A教育如何實現與日益發(fā)展的高等教育的實質性接軌,已成為每一個基礎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的問題。而語文作為基礎性的人文學科,筆者認為,更需要回歸本真,以人為本,關注個體,力爭實現減負增效。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必須在教育方式和手段等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我校所開展的“網絡導師制”國家級課題研究正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本文就在“網絡導師制”背景下對語文學科的教學進行一些探究。
首先簡單介紹我校開展的“網絡導師制”課題?!熬W絡導師制”是網絡教學和現實中導師結對的完美結合。從網絡教學的角度來說,“網絡導師制”是利用高度發(fā)達的現代教育技術,通過人機互動,科學合理地實現學業(yè)指導、在線面批、心理疏導的網絡交流平臺。從導師結對的角度來說,導師即本班級任課老師,導師與學生雙向選擇,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導師,導師則根據班級整體情況和本學科教學情況,選取班級部分學生作為自己的受導對象。導師需要對受導學生的學業(yè)和思想動態(tài)進行全方位的指導。整體而言,“網絡導師制”是順應社會發(fā)展,結合學生成長需要,面對全體學生展開有針對性、有重點的教育教學活動。而語文老師應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網絡導師制”這一新體制,使其更好地為我們的語文教學、為我們的學生服務呢?下面我就針對該問題進行具體闡述。
一、導師對結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學業(yè)指導,補充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語文學科的特點是人文性強,注重情感體會和交流。而在傳統(tǒng)的高中語文課堂中,老師更加注重的是面對全班同學的集體教學,很難針對學生的個體體驗進行深入的交流和點評,久而久之,學生所獲得的更多的是規(guī)范的解答、統(tǒng)一的理解,而喪失了自己的個性體悟,這并不利于真正的語文教學。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更是非??膳碌?,長此以往,學生形成思維定式,喪失自我,非常不利于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更是與我國素質教育的初衷相違背。
1.心理輔導
在“網絡導師制”背景下,我會在平等的前提下定期或不定期的和結對學生進行一對一、心對心的交流。首先我會完全以朋友的身份和學生進行平等交流,了解他們在生活中的情況以及面對的問題,幫助他們從心理上進行疏導,并盡可能提供幫助,一般而言都會獲取他們的信任,為后面的工作做好鋪墊。有些時候學生可能比較內向,這時我會以更加誠懇的態(tài)度,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誠意。學生選擇導師本身就說明了他對導師在一定程度上的認可,只要我們抱著一顆真誠的心,就一定會換得學生的認可和信任。
2.學業(yè)指導
導師與學生結對時就是雙向選擇,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喜好,選擇導師,導師則根據班級整體情況和本學科教學情況,選取學生作為自己的受導對象。所以,就我而言,結對的學生往往是在語文學科相對薄弱或者是特別喜愛語文進而想有一定程度突破的。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這部分學生的問題可能會因各種原因而無法及時得到解決。
經過第一階段的心理輔導,師生間已經形成了信任而融洽的關系,在第二階段,我則會更加注重對他們在學業(yè)上的指導。除了平常的課堂教學之外,面對語文學科薄弱的學生,我會主動詢問,幫助他們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明確具體的薄弱知識板塊,幫助他們制定可行的階段性計劃,讓他們有的放矢,使成績得到有效提升。面對基礎較好的學生,我則會更多關注他們對一些內容和問題的具體理解,和他們進行討論和交流,肯定他們的個性化認識,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提高性的輔導,使他們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3.發(fā)展性評價
在前兩項工作的基礎上,導師會定期對受導學生的狀態(tài)做出發(fā)展性評價,并上傳到“網絡導師制”平臺,記錄下學生的成長軌跡。學生不在學校的時間里,比如說周末或寒暑假,可以直接進入網絡平臺,看到導師對自己的發(fā)展性評價,并直接利用網絡平臺及時與導師交流,從而實現時間上無死角。
以上三個階段性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普通課堂教學中所帶來的忽視了學生個體的弊端,從而真正做到以人為本、關注個體、個性發(fā)展。
二、“電子教室”網絡教學互動,與傳統(tǒng)教學形成良性互補
平時學生在校學習,有任何困擾和疑問可以及時和老師交流溝通,求得老師的幫助,但是學生在雙休日、節(jié)假日等時間的學習如果安排不當也將直接影響他們最終的學習成果,語文學科更是一門需要長期積累素質養(yǎng)成的學科。我校開發(fā)研制的電子教室網絡互動系統(tǒng)則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也更加有利于我們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
現代社會家庭網絡已經基本普及,學生家中只需要有一臺可以上網的電腦即可進入我校的“電子教室”網絡互動系統(tǒng),參加與老師的教學互動。
“電子教室”集語音、視頻、電子書寫板三位于一體,在學生與老師綁定的前提下,可以實現雙向交互式“在線指導”。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相比,優(yōu)勢更加明顯,比如,學生通過耳麥可以清楚地聽到老師的聲音;學生可以通過電子教室的屏幕、電子書寫板功能,清楚看到老師的所有板書;教師的提問或自由討論可以通過電子教室的語音對講、電子舉手等功能,在教師的組織下有序進行;教師還可以點擊任何一個在線學生,查看學生“在線解題”并實現“在線面批”。就具體操作而言,老師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課表及規(guī)定時間進入“電子教室”系統(tǒng),并等待學生的加入。需要參加的同學只需在相應的時間里登陸“電子教室”,即可參加本節(jié)課的學習。通過“電子教室”,教師可以完全實現預設的教學目標,甚至可以獲得超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所能達到的效果。
在這樣的優(yōu)勢下,我們可以很好地利用雙休日、節(jié)假日等時間,幫助學生更好地對傳統(tǒng)課堂的教學效果進行鞏固,避免了學生在假期后返校時的“假日綜合癥”。即使學生在寒暑假期間需要去外地度假等,只要在有wifi的地方,學生依然可以進入“電子教室”參加互動學習,真正做到休息、學習兩不誤。
有這樣創(chuàng)新而先進的教學手段作為節(jié)假日期間對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補充和鞏固,既關注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滿足了學生的個體需要,又可以有針對性的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個性問題,真正做到了“減負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