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月清
【摘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然而在提倡新課程改革的今天,部分中學生寫作現(xiàn)狀卻不容樂觀。本文針對如何有效提高初中作文教學的有效性進行深入研究。根據初中作文教學的特點,歸納有效性教學的判斷方法,重點總結提高初中作文教學有效性的主要途徑,對提高初中作文有效性教學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初中;作文教學;抒發(fā)真情;高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生活需要感情的滋潤,而寫作更要注重抒發(fā)真情,張揚個性。作文中如果沒有“自我”,缺少“真情實感”,就如同沒有靈魂的軀殼。在新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大討論中,作文教學中的這一問題成為了社會議論的焦點。《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加強寫作與生活的聯(lián)系,重觀察,重思考,重真情實感。要求說真話,說實話,說心里話,不說假話與空話;要求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鼓勵自主寫作,力求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要求淡化文體,重在激發(fā)學生練筆的興趣,引導學生樂于把自己想說的話寫下來,變‘要我寫為‘我要寫……”由此看來,新課程標準對作文教學提出了更人性化、個性化的要求,重視在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抒發(fā)真情、張揚個性,這已成為廣大初中語文教師的共識。然而如何做到這一點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以學生為本,樹立其寫作信心,激發(fā)寫作興趣
寫作作為一種自覺的精神生產活動,它的寫作主體因駕馭整個寫作活動,從對客觀世界的選擇,到材料的謀篇布局,到立意成篇,再到修改推敲,無一不突現(xiàn)寫作主體的機智與創(chuàng)造。因此,教師要以學生為本,樹立其寫作信心,激發(fā)其寫作興趣至關重要。作家梁曉聲說:“對于少年兒童,快樂寫作是最值得倡導之事。惟快樂,才有自愿可言;惟自愿,才有真情實感的流溢和表達。而真情實感,乃初級寫作起碼的元素……”針對如何將學生從寫作的懼怕心理中解放出來,我認為應先解除強加給學生的“指導”章法,讓他們放開手腳去寫愿意寫的事,以“我”為先,使他們的筆端流瀉著活潑的個性,緣于“情”而作。我們每個同學都有把作文寫好的可能。有些同學雖然語文成績不盡人意,不懂得語法知識,甚至不知道該怎樣把肯定句變?yōu)榉穸ň洌珔s能寫出一篇篇文筆流暢,見解獨到的好文章。潛能生能寫出好文章,優(yōu)秀學生當然就更有可能。為此,我常在班上對學生說:“在寫作方面,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關鍵看你是不是抒發(fā)了真情實感,展現(xiàn)了個性魅力。”在我的感召下,每位同學都樹立起了寫作的信心,我認為這是很關鍵的一步,因為不管做什么事,信心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包括寫作),充滿信心地去做和垂頭喪氣地去做,那效果肯定大不相同。例如:我班有位后進生,每次語文考試,他都只能勉強及格,而且字跡潦草、卷面不整潔。但他所寫的文章,尤其是周記卻常有妙句和新意,于是我就常常以此來鼓勵他,促進他寫好作文……后進生能寫出好作文,優(yōu)秀生當然也不示弱,他們你追我趕,終于有相當一部分同學都寫出了文質兼美的文章。
二、培養(yǎng)關注生活的主動意識,積累寫作素材
首先,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熱忱地投入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親身體驗各種滋味。其次,教師平時要注重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比如社會實踐活動中的奇人趣事,在搜集整理中,學生按自己的目光審視客觀世界,用自己的思考方式感知世間萬物,形成獨特的視野,孕育鮮活的思想,又有興趣參與寫作,得“一石二鳥”之效。再次,教師要指導學生怎樣細心地觀察、感受、體驗,用心靈的觸角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真、善、美。像觀察身邊人,如同學、老師、家人、鄰居和我們周圍的有特點的人,通過對他們的言行舉止進行細致觀察,就會獲得更多寫作靈感,描寫出來的人物才會活靈活現(xiàn),充滿生機。像楊絳筆下的“老王”,就非常具有典型性,“他僵尸一般的身軀,鑲嵌在門檻上,還有那暗淡的臉色和那殘疾的眼睛?!边@些細節(jié)之所以會清晰得如見其人,都是作者細致觀察的結果。因此,要讓學生學會看世界、看各色人,并從細致觀察中獲得寫作素材。學會用眼睛觀察生活,用心靈感受生活。學生不再是游離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經營的編造者,而是體驗生活的主角,表現(xiàn)生活的高手。
三、搞活作文課堂教學,解決學生“怎樣寫”的難題
課堂教學是雙方共同的實踐活動。因此,必須處理好“教”與“學”、“動機”與“效果”的關系,這就要求教師諳熟學生的寫作實際水平,針對學生“不知道怎樣寫”的難題指點門徑,力求做到一課一得。
(一)引導學生分析命題,關注社會熱點問題
任何一種作文命題,無論是何種體裁,也不管是何種形式,都具有限制性和開放性的特點?,F(xiàn)行的課本中,有些文章由于所反映的內容與現(xiàn)代生活距離久遠,削弱了對學生的吸引力,我們應該與現(xiàn)實社會接軌,關注社會公共事件,并從這些事件中獲得一些寫作角度和寫作材料,這樣才能增加作文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像某中學生自殺事件這類是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社會焦點問題,這些學生為什么會作出這樣的選擇呢?其事件背后又折射哪些社會問題呢?學生心理脆弱的根源在哪里呢?只要對這些事件進行深度剖析,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過去被忽視的東西有多么重要。在作文中連接社會事件,不僅是對社會的認知,也有力促進自我成長。這樣的作文就會顯得很有分量,比起那些“假大空”式的喊口號作文要強之百倍了。
(二)指導學生把握思維的方法,拓展學習發(fā)散思維
同一個題材,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發(fā)現(xiàn)的問題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各有不同。作文教學要使學生在構思時思路開闊、八方輻射,“萬涂競萌”,要想使學生立意時獨出機杼,不落窠臼,想人之所未想,發(fā)人之所未發(fā),那就必須在培養(yǎng)學生集中思維的基礎上適當發(fā)展他們的多向思維方式。運用這種“擴散”型的思維,學生就會感到思如泉涌,要寫的東西很多,就會感到作文絕非是“自古華山一條路”,而是“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樣,就可以從諸多的角度中選擇自己體會深刻、材料新穎、立意獨特的角度來寫,克服無話可說、無內容可寫的毛病。endprint
(三)引導學生辯證分析問題,培養(yǎng)獨立思考能力
青少年學生思想解放,喜歡獨立思考,勇于標新立異。但和成年人比,他們還缺乏社會生活的經驗,思想還幼稚,看問題片面,沒有深度,這些特點常常在他們的作文中表現(xiàn)出來。因此,教師應對他們加強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用全面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提高他們辯證分析能力。尋找出材料所揭示的正確觀點,在此基礎上抒發(fā)感情,進行評論,文章必然會抓住要領,褒貶得當,就不至于泛泛而談,單薄無力了。
(四)讓學生掌握文體知識,徹底告別“四不像”
學生寫文章之所以感到無從寫起或不知道“怎么寫”,原因之一是不掌握文體知識,缺少“規(guī)矩”。根據不同的題材性質,用不同的體裁來表現(xiàn),寫作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平時的寫作中,由于不重視文體特點,對文體缺乏正確認識,很多學生都會弄出“四不像”的作文來。如今,這種“四不像”作文已經近乎達到泛濫的程度,夾敘夾議。語言像散文,形式卻不是散文結構;抒情意味很濃,但又不是一般議論文中的論據敘述方式。這當然不是學生的錯,教師沒有嚴格規(guī)范要求,錯誤理解“文體不限”這個概念,以至造成學生根本就沒有什么清晰的文體概念,自然就不會寫出文體鮮明的作文。因此,規(guī)范學生作文行為,強調文體特征,及時糾正學生的不良寫作習慣,這已經成為當下初中作文教學的重中之重。
(五)運用范文引路,提高作文規(guī)范化程度
模擬訓練傳統(tǒng)的教學范文還是有不少在寫作手法和技巧上的可取之處,可以把其當作學生模仿寫作的典范。因此,教師應在教這些課文之前,作好寫作安排,教者心中有數(shù),學者學有目標。在評析課文時,可以有目的地著重分析作家觀察、發(fā)現(xiàn)、思考、聯(lián)想、選材、構思的方法,講清每篇文章的仿作重點,讓學生有法可效。范文引路要注意的問題是:要求學生學范文之取材分析、布局謀篇的方法,而不是抄襲,讓學生通過模仿開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發(fā)揮,最終變?yōu)樽约旱臇|西。學生一旦掌握了這些知識,“怎樣寫”的心理障礙問題得到了解決,教師往后的作文教學工作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礎。
四、結語
新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初中作文教學改革已是箭在弦上。我們的作文教學應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從“文本”走向“人本”,要讓學生敢于抒發(fā)真情,展現(xiàn)個性,那么以后的作文教學之路將越走越寬。
參考文獻
[1]在激揚文字中重塑人格[J].浙江師大學報:社科版(金
華),1997(6).
[2]洪勝生.樹立教學新理念 把準作文方向盤[J].中學語文教
學,2002(6).
[3]《語文新課程標準》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