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繁學
摘 要:教師在教學中要進行理論性的教學反思,通過反思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與此同時,要加強對學生解題、學習反思的指導,使學生能更好地認識數學學習。
關鍵詞:教學反思;解題反思;教師指導
曾子有言“吾日三省吾身”,一個人每天要從三個方面反省自己。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每天不僅要“三省吾身”,還要從自己教學的角度進行反思,不僅自己反思,還要引導學生和自己一同反思。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是教師“批判地考查自己的教學過程及能力的一種手段”。每一位優(yōu)秀教師的成長都離不開教學反思。同樣,一位優(yōu)秀的學生也離不開反思,反思是教師和學生成長的基礎,也是教師和學生共同進步的途徑。無論是教還是學,應該從反思開始。
一、教師的教學反思
“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狈此紝處煹某砷L極為重要,每一位優(yōu)秀教師的成長都離不開對教學的反思。
1.教學中的反思
教師在執(zhí)教的過程中,要時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這是教師在授課中經常忽略的一項反思內容。多少課堂教學并不是按照既定教學設計來實踐的,因為我們面對的是有自己獨立意識的學生,即使我們在備課中能考慮到100種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也會出現(xiàn)第101種情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地反思,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根據學生的生成靈活地完成教學過程。
2.授課后的反思
每一節(jié)課都有亮點和遺憾,這些都值得執(zhí)教者思考和記錄。一個教學難點的順利突破,教師要反思能順利達成的原因,為日后類似的教訓設計做參考。同時“教學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一節(jié)課都不是盡善盡美,總有一些敗筆之處,對每一次敗筆認真思考都會讓人有所收獲。筆者在執(zhí)教“實數”一課時,學生經過思考、探究、合作交流得出實數的絕對值,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針對“負實數”的絕對值,教師沒有指導學生進行深入的解題思路剖析。例如求3.14-π,教師不應該只是給出答案,而是要讓不同的學生反復的陳述思考的過程:3.14-π是負實數,負實數的絕對值是它的相反數,3.14-π的相反數是3.14-π,因此3.14-π=π-3.14。學生在不斷敘述中反復理解負實數的絕對值,最終能將新知識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達到掌握的目的。
每一節(jié)課除了反思課堂上存在的優(yōu)點和缺點,還要反思自己教學方法的選取是否得當,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達程度的高低等等,并且要結合理論進行撰寫教學反思。
3.學生反饋后的反思
每一數學課要盡可能地進行當堂檢測,這樣教師能及時地了解學生對本節(jié)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在當堂檢測中出現(xiàn)的問題有助于教師做好教學反思。每一階段的檢測,如章節(jié)檢測、月檢測,教師都要認真地進行分析,查找一段時間內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問題及時做好教學調整。
二、教師引導學生的反思
一個會學習的人首先應該是一個會反思的人。作為教師,在自己反思的基礎上,要引導學生學會反思。
1.指導學生解題反思
學生缺少的不是學習的精神而是學習的方法。波利亞在《怎樣解題》一書中提到:“即便是相當優(yōu)秀的學生,在得到解題的解答,并將整個論證簡潔的寫下了以后,就會合上書去找別的事去做?!睂W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是有這樣的情況,數學題目做了很多,但是就是不見自己的成績有所提高,這是因為他們沒有讓一道數學題目起到它應有的效果,教師要在這方面進行指導。首先,解題思路的回顧是必要的。本題的已知是什么,問題是什么,我是運用了哪些知識點解決的這個問題;我的思路如何,是怎樣一步步地解決問題的;這個問題還有沒有其他的解決方案;對于圖形問題,交換結論和某個題設能否再次進行證明;這個題目與我們曾經做過的哪個題目相似……這些反思的內容不是學生一時半刻能掌握的,要經過不斷的提示,特別是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問題解答的過程中,每次都要把這些問題作為同答案和解題過程一樣重要的問題提出來,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解題后的反思習慣。
2.檢測后的反思指導
每次當堂檢測或者階段檢測,教師針對不同的群體要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成績進行認真的反思:主要概念的不理解;不會書寫解題過程;計算上存在不熟練的現(xiàn)象;證明問題不會分析已知條件;學習方法不正確……在學生認真反思以后,要鼓勵學生寫反思日記和反思總結,并且把它作為一項數學的學習要求,長期堅持下去,就如同教師寫教后反思一樣。
實踐表明,指導學生養(yǎng)成檢驗、反思的習慣,是提高學習效果、培養(yǎng)學習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師要進行反思,同時要指導學生學會反思,通過反思加深對數學教學和學習過程的認識,從而做到教學相長,共同提高。
參考文獻:
[1]陳曉君.在反思中學會學習[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中旬,2011(3).
[2]崔允漷.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06.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