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全
〔關鍵詞〕 數學教學;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問題意識;主體
作用;求異思維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9—0088—01
知識是思維活動的結果,又是思維的工具。學習知識和訓練思維既有區(qū)別,又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lián)系,它們是在中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同步進行的。數學教學的過程,應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那么,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呢?
一、 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思維始于問題,問題是思維的出發(fā)點,是數學的生命。沒有問題,數學就失去了魅力。對于學生來說,提出一些他們想解決而未解決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趣味性的問題,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使他們積極思考,生動活潑地學習。
當然,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著重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基礎知識狀況,尤其在講解新知識時,應循序漸進,逐層深入。要嚴格遵循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同時還要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親自實踐,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意識、競爭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
例如,在推導“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中,一開始就讓學生對ax2+bx+c=0(a≠0)進行配方會有困難,于是筆者先讓學生解下列方程:(x+2)2 =4,x2+4x+4=49, x2+4x=45,x2+2ax+a2=4,大多數學生通過配方能獲得正確的解。之后,教師再因勢利導幫助學生得出ax2+bx+c=0的求根公式。
二、 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思維活動鋪路架橋
以學生為主體,就是要求教師把學生看成學習的主人,整個教學活動中要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教師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既要注意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要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既要注意學生知識的獲取,更重要的是突出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例如,在教“多邊形的內角和”時,不是簡單地告訴學生多邊形內角和的計算公式,而是把結論的思維過程貫穿于教學活動中,為此,可設計如下的問題:
問題1:分別從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七邊形的一個頂點A作對角線,可把多邊形分成多少個三角形?
問題2:三角形的個數與多邊形的邊數有什么關系?
問題3:從n邊形的某一個頂點作對角線可構成多少個三角形?如何求n邊形的內角和?
三、多角度思考,訓練思維的求異性
發(fā)散思維活動的展開,重要的一點是要能改變已習慣了的思維方式,要從新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以求得問題的解決,這也就是思維的求異性。
例如,在探討“圓周角與圓心角的大小關系”時,學生首先考慮了一種特殊情況(圓心在圓周角的一邊上)
如圖1所示:∵∠AOC是△ABO的外角
∴∠AOC=∠ABO+∠BAO
又∵OA=OB
∴∠OAB=∠OBA
∴∠AOC=2∠ABO
即∠ABC=∠AOC.
如果∠ABC的兩邊都不經過圓心,如圖2、圖3,那么結論會怎樣?請你說明理由。
解:圖1 延長AO交☉O于D,連結CD
∴∠ADC= ∠AOC
∵∠ADC=∠ABC
∴∠ABC=∠AOC
圖3與圖2證明方法相同.
這樣訓練,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靜止地看問題,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一步掌握,從中進一步理解與掌握了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又進行了求異性思維訓練。
總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要將思維能力培養(yǎng)貫穿在數學教學始終,使學生通過積極高效的思維活動,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不斷提高思維品質。
編輯:謝穎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