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霜
摘 要:追求教學的有效性,即強調學生學有所得、得而有效率。如何做到呢?教學實踐中,拋出一個好的問題,是實現(xiàn)有效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一個很好的手段。
關鍵詞:“學生主體”;問題設計;有效教學策略
一、注重問題設計,應關注學生情況
“學生主體”這個詞必須再次強調。學習的主體終究是學生,所有的教學設計以及教學行為活動,目的都是要激發(fā)和調動學生去學有所得。所以必須去了解學生,圍繞學生學習需要、學習狀態(tài)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開展教學活動。
了解學情包括了解學生當下的知識結構、情緒情感、學習動機、互動需要等各方面。了解學情不僅應當在課前了解,同時還應當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以便隨學情發(fā)展有針對性地提出有效設問。
二、注重問題設計,應預留反饋空間
教學設計時重點明確學生情況、教學目標、知識內容、基本教學策略之后,教學設計中應當預留空白,特別是教師提問之后的空白。因為提問之后學生會做出什么樣的回答是未知數(shù)。學生反饋之后教師應該怎么做、采取何種教學策略,也只能是隨機應變。教師只能根據(jù)上課時學生對問題的反饋靈活調整教學活動,推進有效教學。
所以課堂教學設計的具體操作環(huán)節(jié)不必太過于詳細具體,而是應該預設空白,留給學生反應的空間,留給教師變通的時間。通過關注學生反饋,即時作進一步的教學設計。
案例1:據(jù)圖提問:“圖中M處是什么地形?”第一位同學答“向斜”,第二位同學答“背斜”,均為誤判。
教學設計時我預估的答案是“山谷”或者“山地”。這兩個學生的答案都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反饋,并且兩人的錯誤是共同的。我因此發(fā)現(xiàn),學生分不清“地質構造”與“地形”兩個概念的差異。
于是我即時追加了一個問題:“地質構造與地形兩個概念有何不同,判斷的依據(jù)相同嗎?”學生馬上注意到,向斜、背斜是地質構造概念;山谷、山嶺是地形概念,從而作出正確判斷。
如果我沒有對問題做出反應,及時調整,而是按照原有教案教下去,就不能澄清學生概念上的誤解了。
三、注重問題設計,應重視關鍵處點撥
案例2:在學習“地轉偏向力”知識點時,課堂提問發(fā)現(xiàn),有一位學生的答案恰巧與正確答案完全相反。通過即時設問與對答,我發(fā)現(xiàn)他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這一判斷規(guī)律很熟悉,出錯的原因不在于不懂規(guī)律,而在于不懂判斷“左、右”方位,導致左右定向相反,剛好完全錯判。
針對“左、右”定向這一關鍵,在教學中我追加了一個設問:“判定左右時,應如何站位?”從而使學生注意到左右的判別與觀察者的站位有關,從而自行得出結論:“應與運動物體前進的方向保持一致站立,來判斷左右方位”。
僅僅追加了一個小小的設問,就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注重問題設計,應追求難點突破
案例3:關于“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教學,本人分三個層次分別設計了三個問題:(1)晝夜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需要具備哪些條件?(2)晝夜為何會不斷更替?(3)沒有地球的自轉就不能產(chǎn)生晝夜的更替嗎?三個問題逐層深入,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分別具有接近性(可能解決性)和挑戰(zhàn)性,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思維積極性,逐步引導其自行發(fā)現(xiàn)晝夜更替現(xiàn)象的本質。尤其是第三問,當學生發(fā)現(xiàn)地球不自轉也能產(chǎn)生晝夜的更替時,學生意識到權威的課本也有漏洞,從而動搖其對知識、對權威的盲從心理,極大地鼓勵了學生敢于質疑、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總之,有效教學應注重研究學情,強調新理念,走教研與教學相結合的道路。問題設計雖然只是實現(xiàn)有效教學的一個具體而微小的方面,但巧妙的設問往往有助于突破難點,引導學生積極地投入學習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故而在教學設計過程中不可忽視對問題的設計。
(作者單位 海南省??谑腥A僑中學)endprint
摘 要:追求教學的有效性,即強調學生學有所得、得而有效率。如何做到呢?教學實踐中,拋出一個好的問題,是實現(xiàn)有效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一個很好的手段。
關鍵詞:“學生主體”;問題設計;有效教學策略
一、注重問題設計,應關注學生情況
“學生主體”這個詞必須再次強調。學習的主體終究是學生,所有的教學設計以及教學行為活動,目的都是要激發(fā)和調動學生去學有所得。所以必須去了解學生,圍繞學生學習需要、學習狀態(tài)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開展教學活動。
了解學情包括了解學生當下的知識結構、情緒情感、學習動機、互動需要等各方面。了解學情不僅應當在課前了解,同時還應當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以便隨學情發(fā)展有針對性地提出有效設問。
二、注重問題設計,應預留反饋空間
教學設計時重點明確學生情況、教學目標、知識內容、基本教學策略之后,教學設計中應當預留空白,特別是教師提問之后的空白。因為提問之后學生會做出什么樣的回答是未知數(shù)。學生反饋之后教師應該怎么做、采取何種教學策略,也只能是隨機應變。教師只能根據(jù)上課時學生對問題的反饋靈活調整教學活動,推進有效教學。
所以課堂教學設計的具體操作環(huán)節(jié)不必太過于詳細具體,而是應該預設空白,留給學生反應的空間,留給教師變通的時間。通過關注學生反饋,即時作進一步的教學設計。
案例1:據(jù)圖提問:“圖中M處是什么地形?”第一位同學答“向斜”,第二位同學答“背斜”,均為誤判。
教學設計時我預估的答案是“山谷”或者“山地”。這兩個學生的答案都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反饋,并且兩人的錯誤是共同的。我因此發(fā)現(xiàn),學生分不清“地質構造”與“地形”兩個概念的差異。
于是我即時追加了一個問題:“地質構造與地形兩個概念有何不同,判斷的依據(jù)相同嗎?”學生馬上注意到,向斜、背斜是地質構造概念;山谷、山嶺是地形概念,從而作出正確判斷。
如果我沒有對問題做出反應,及時調整,而是按照原有教案教下去,就不能澄清學生概念上的誤解了。
三、注重問題設計,應重視關鍵處點撥
案例2:在學習“地轉偏向力”知識點時,課堂提問發(fā)現(xiàn),有一位學生的答案恰巧與正確答案完全相反。通過即時設問與對答,我發(fā)現(xiàn)他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這一判斷規(guī)律很熟悉,出錯的原因不在于不懂規(guī)律,而在于不懂判斷“左、右”方位,導致左右定向相反,剛好完全錯判。
針對“左、右”定向這一關鍵,在教學中我追加了一個設問:“判定左右時,應如何站位?”從而使學生注意到左右的判別與觀察者的站位有關,從而自行得出結論:“應與運動物體前進的方向保持一致站立,來判斷左右方位”。
僅僅追加了一個小小的設問,就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注重問題設計,應追求難點突破
案例3:關于“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教學,本人分三個層次分別設計了三個問題:(1)晝夜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需要具備哪些條件?(2)晝夜為何會不斷更替?(3)沒有地球的自轉就不能產(chǎn)生晝夜的更替嗎?三個問題逐層深入,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分別具有接近性(可能解決性)和挑戰(zhàn)性,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思維積極性,逐步引導其自行發(fā)現(xiàn)晝夜更替現(xiàn)象的本質。尤其是第三問,當學生發(fā)現(xiàn)地球不自轉也能產(chǎn)生晝夜的更替時,學生意識到權威的課本也有漏洞,從而動搖其對知識、對權威的盲從心理,極大地鼓勵了學生敢于質疑、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總之,有效教學應注重研究學情,強調新理念,走教研與教學相結合的道路。問題設計雖然只是實現(xiàn)有效教學的一個具體而微小的方面,但巧妙的設問往往有助于突破難點,引導學生積極地投入學習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故而在教學設計過程中不可忽視對問題的設計。
(作者單位 海南省??谑腥A僑中學)endprint
摘 要:追求教學的有效性,即強調學生學有所得、得而有效率。如何做到呢?教學實踐中,拋出一個好的問題,是實現(xiàn)有效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一個很好的手段。
關鍵詞:“學生主體”;問題設計;有效教學策略
一、注重問題設計,應關注學生情況
“學生主體”這個詞必須再次強調。學習的主體終究是學生,所有的教學設計以及教學行為活動,目的都是要激發(fā)和調動學生去學有所得。所以必須去了解學生,圍繞學生學習需要、學習狀態(tài)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開展教學活動。
了解學情包括了解學生當下的知識結構、情緒情感、學習動機、互動需要等各方面。了解學情不僅應當在課前了解,同時還應當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以便隨學情發(fā)展有針對性地提出有效設問。
二、注重問題設計,應預留反饋空間
教學設計時重點明確學生情況、教學目標、知識內容、基本教學策略之后,教學設計中應當預留空白,特別是教師提問之后的空白。因為提問之后學生會做出什么樣的回答是未知數(shù)。學生反饋之后教師應該怎么做、采取何種教學策略,也只能是隨機應變。教師只能根據(jù)上課時學生對問題的反饋靈活調整教學活動,推進有效教學。
所以課堂教學設計的具體操作環(huán)節(jié)不必太過于詳細具體,而是應該預設空白,留給學生反應的空間,留給教師變通的時間。通過關注學生反饋,即時作進一步的教學設計。
案例1:據(jù)圖提問:“圖中M處是什么地形?”第一位同學答“向斜”,第二位同學答“背斜”,均為誤判。
教學設計時我預估的答案是“山谷”或者“山地”。這兩個學生的答案都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反饋,并且兩人的錯誤是共同的。我因此發(fā)現(xiàn),學生分不清“地質構造”與“地形”兩個概念的差異。
于是我即時追加了一個問題:“地質構造與地形兩個概念有何不同,判斷的依據(jù)相同嗎?”學生馬上注意到,向斜、背斜是地質構造概念;山谷、山嶺是地形概念,從而作出正確判斷。
如果我沒有對問題做出反應,及時調整,而是按照原有教案教下去,就不能澄清學生概念上的誤解了。
三、注重問題設計,應重視關鍵處點撥
案例2:在學習“地轉偏向力”知識點時,課堂提問發(fā)現(xiàn),有一位學生的答案恰巧與正確答案完全相反。通過即時設問與對答,我發(fā)現(xiàn)他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這一判斷規(guī)律很熟悉,出錯的原因不在于不懂規(guī)律,而在于不懂判斷“左、右”方位,導致左右定向相反,剛好完全錯判。
針對“左、右”定向這一關鍵,在教學中我追加了一個設問:“判定左右時,應如何站位?”從而使學生注意到左右的判別與觀察者的站位有關,從而自行得出結論:“應與運動物體前進的方向保持一致站立,來判斷左右方位”。
僅僅追加了一個小小的設問,就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注重問題設計,應追求難點突破
案例3:關于“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教學,本人分三個層次分別設計了三個問題:(1)晝夜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需要具備哪些條件?(2)晝夜為何會不斷更替?(3)沒有地球的自轉就不能產(chǎn)生晝夜的更替嗎?三個問題逐層深入,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分別具有接近性(可能解決性)和挑戰(zhàn)性,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思維積極性,逐步引導其自行發(fā)現(xiàn)晝夜更替現(xiàn)象的本質。尤其是第三問,當學生發(fā)現(xiàn)地球不自轉也能產(chǎn)生晝夜的更替時,學生意識到權威的課本也有漏洞,從而動搖其對知識、對權威的盲從心理,極大地鼓勵了學生敢于質疑、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總之,有效教學應注重研究學情,強調新理念,走教研與教學相結合的道路。問題設計雖然只是實現(xiàn)有效教學的一個具體而微小的方面,但巧妙的設問往往有助于突破難點,引導學生積極地投入學習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故而在教學設計過程中不可忽視對問題的設計。
(作者單位 海南省??谑腥A僑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