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城
摘 要: 在新課改背景下,不同地區(qū)的教師對高中語文導學案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經驗,但任何學習模式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暴露出來的問題值得關注。本文從導學案“誘導”、“啟發(fā)”的本質特點入手,分析其與教案、習題及試卷的區(qū)別,討論如何結合高中語文的學科特點實現(xiàn)學習內容的系統(tǒng)化重組,以及如何對待實踐中的模式化、兼顧因材施教和分層教學等問題,希望為優(yōu)化高中語文導學案教學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 新課改 高中語文 導學案
實行導學案制是很多高中推進新課革的形式載體,體現(xiàn)了以學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也是為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成績進行的重要嘗試。但導學案模式在高中語文這一學科領域引起了很多爭論,拍手稱贊者有之,懷疑猶豫者有之,堅決反對者有之……筆者認為,這沸沸揚揚的爭論實質是由于一些高中語文教師對導學案缺乏深入了解和思考引起的,這種理解模糊、不明就里情況下的盲目行為,不利于我們在新課改背景下有效推進語文課堂變革。所以筆者認為在熱鬧的爭論中,必須進行如下思考。
一、導學案要重“誘導”“啟發(fā)”
導學案模式的重要理論依據(jù)是建構主義和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應該成為學習活動的中心,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接受學習內容的過程,而是學習者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所以語文導學案的主要功能應為誘導、啟發(fā)學生在原有知識體系下,建構新的知識體系,完成新知的學習,教師不應該也無法替代學生完成。導學案內容的確定涉及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最近發(fā)展區(qū)是相對于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而言的?,F(xiàn)有發(fā)展水平是指學生已有的能力和達到的水平,最近發(fā)展區(qū)是指在學生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之上,但在別人的輔助之下可以形成的能力和達到的水平,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跳一跳就可以夠得著”的東西。導學案要關注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充分體現(xiàn)“導”的功能,具有循序漸進的特點,教師的輔助作用體現(xiàn)在搭建學生需要的“腳手架”上。
例如,高一新生在學習《勸學》時,理解定語后置句式存在很大障礙,教師就可以設計如下導學案:
1.根據(jù)所學知識,同學們都知道一個句子的主干是主謂賓,那么就請同學們劃出下列句子的主謂賓。
(1)魯班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
(2)這些節(jié)日包含著豐富的風俗習慣。
2.定語是指在句子中用來修飾、限定、說明名詞或代詞的品質與特征的詞語,它常常放在主語或賓語中心語之前。請同學們用“( ?搖?搖)”標出上面兩句話的定語部分。
3.“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這句話的主謂賓分別是什么?根據(jù)1、2所學的知識判斷“利”和“強”在句子中做什么成分?它們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與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位置順序有什么不同?
本學案中1、2步就是在搭建幫助學生學習的“腳手架”:找出句子中的主謂賓對于高一的學生來說難度不大,不需要過多解釋;而找出定語對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所以要先給出解釋,讓學生先理解什么是定語。1、2兩步通過誘導為學生理解文言文中的定語后置句式做好鋪墊。第3步的內容就是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生一步步提高了能力,建構了知識體系。如果缺少了第1、2步的誘思過程,導學案就與習題無異了。
部分語文教師尚未開展實踐就反對導學案,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沒有認識到導學案在學生學習中的誘導、啟發(fā)作用,甚至只是膚淺地認為導學案就是做做練習。
二、嚴防內容教案化、習題化和試卷化
“教案”是教師在授課前準備的教學方案,內容包括教學目的、時間、方法、步驟、檢查及教材的組織等①。教案的作者是教師,其目的是規(guī)范教師的教學行為,輔助教師完成授課內容。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依據(jù)課前準備的教案,實施其預設的步驟,完成授課的任務。雖然學情是教師在準備教案時的關注點,但傳統(tǒng)教案的預設性更強,程序步驟明確具體,留給學生的生成空間較少,甚至有時教師為了講完課前的教案內容不惜打斷學生的發(fā)言,生拉硬扯地靠向自己的預設,所以教案有一定的封閉性。導學案是在教案的基礎上生成的,是對教案的拓展,它更具開放性,主張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自主解決問題。導學案的設計以學生的需求為中心,更關注如何引導學生學,使用的主體是學生,留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和課堂生成空間。
習題和試卷的主要目的是檢驗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程度,即課堂學習的效果,以檢測和評價為主。所以教師在編制練習和試卷(尤其是后者)題目的時候會在一定程度上(至少在表面上)切斷已學知識間的聯(lián)系,也就是加大思考的難度,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這些聯(lián)系,以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的程度。
導學案與習題和試卷的目的正好相反。導學案中也會安排習題,但這些習題具有一定的輔助功能(如上文中的例子),是為提高學生的能力服務的,它遵循建構主義的理論要求,做的是搭建“腳手架”的工作,幫助學生建立原有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建構新的知識體系。
三、重組學習內容,使其系統(tǒng)化
學習效果是否顯著,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是看學生能否順暢甚至自動化運用學過的知識,所以學習要同遺忘做斗爭。線索依存遺忘理論認為,我們無法回想起學過的知識,并不是記憶中失去了這些信息,而是我們在提取這些信息時遇到了障礙。也就是說,學生回想不出某些知識信息,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沒有記住,有可能是由于不能發(fā)現(xiàn)從記憶中提取出該信息的方式,也就是沒有找到正確的提取線索。
編制導學案要找到便于學生掌握知識內容的提取線索,對知識進行重組就非常必要。組織是學習和記憶新信息的重要手段,通過組織使紛繁雜亂的信息之間建立起必要的聯(lián)系,并把某個關鍵信息作為提取的線索,讓學生在系統(tǒng)化的學習中掌握新的知識。
比如在指導學生背誦《寡人之于國也》最后一段的導學案中,就可以引導學生整理出以下內容:
物質 精神
王道之始:農——不違農時……
漁——數(shù)罟不入…… 百姓養(yǎng)生喪死無憾endprint
林——斧斤以時……
王道之成:衣——樹之以?!?國君推行教育、體恤百姓
食——七十食肉……
這種方式的重組,使記憶的內容成了一個模塊,學生只要抓住了關鍵詞,就可以很快實現(xiàn)熟讀成誦,關鍵詞也就成了學生以后提取相關信息的線索。
四、關注語文學科的特點,不搞統(tǒng)一模式
導學案確實是一種高效實用的教學模式。但某些教師反對在語文教學中推廣導學案,認為其更適合數(shù)學等理科類學科。目前看來,導學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與語文教學的匹配度確實不是很高,況且語文學科的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需要大量閱讀積累和實踐,不同于理科學科的分析訓練。如果語文導學案一味注重訓練,就會忽視語文教學的本質,導致語文學習理科化。在語文學科的學習過程中,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綜合素養(yǎng)尤為重要,而簡單粗暴、機械死板的導學案模式,會使本來以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為目的的鮮活的閱讀課變成枯燥機械式的訓練課,甚至使應試教育進一步強化,這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
但筆者認為出現(xiàn)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導學案本身,而是由于我們沒有使之更好地與語文學科的特點結合起來。對語文的導學案的實踐模式一定要做深入研究,避免碎片化、快餐化閱讀,避免以條條框框的形式肢解教材,更要避免陷入對完整的篇章做條分縷析式的閱讀訓練。語文學科中不同篇章風格迥異,每篇文章背后都有鮮活的作者,更有見仁見智的理解角度,所以不能以一套導學案的模式應用于所有課型。我們可以建立一定的模式,但要記?。耗J街皇锹窐?,而不是目標。
五、兼顧因材施教和分層教學,避免成績兩極化
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是成熟的,但每個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有所不同,所以統(tǒng)一的導學案內容共性化強,個性化弱,在因材施教問題上無能為力。
同時,教師在實施導學案教學時常常會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而集體的學習成果容易掩蓋個體學習的不足,成果展示可能變成高水平學生才能的展示平臺,優(yōu)秀的學生會把自己的成果直接推薦給能力較弱的學生,剝奪這些學生思考鉆研的機會,很容易造成大家都會了的假象,所以不能因合作學習而放棄分層教學。
要兼顧因材施教和分層教學,教師一定要在導學案的內容上,尤其是在問題設計上下工夫,要自由靈活有藝術性,既要讓優(yōu)秀的學生吃得飽,又要讓能力較弱的學生有機會慢慢吃,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目的。
導學案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學無定法,任何學習模式都不是唯一的,我們要在新的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勤于實踐,冷靜思考,真正發(fā)揮其最大功效。
注釋:
①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655.
參考文獻:
[1][美]約翰·D·布蘭思福特.人是如何學習的[M].上海:華東師大大學出版社,2013.
[2]周慧軍.初中語文學案編寫與實踐應用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3]劉婉嫻.高中語文“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實踐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13.
[4]張良.論“導學案”的現(xiàn)實問題及可能對策[J].中國教育學刊,2014(01):57-59.
[5]陳杰.新課程背景下中學語文學案教學的思考[J].現(xiàn)代語文,2013(07):93-94.
[6]魏云鵬,于學敬,袁召沖. 對學案的若干檢討——兼與《“學案”,需要一點冷思考》作者商榷.教育科學研究[J].2013(07):37-40.
[7]滕欣儉.語文學案貴在一個“導”字——《項羽本紀》學案創(chuàng)新設計引發(fā)的思考.語文教學通訊[J].2013(06):43-44.
[8]許亞冰.中學語文學案導學的實踐研究[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12(09):59-63.
[9]莊麗.巧用導學案提高預習效率[J].語文教學通訊,2012(09):85-8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