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冬
新課改理念要求以人本思想為核心,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體驗,而學習過程的遞進和學習體驗的多樣性決定了課堂教學過程中產生突破預設之外的新的構建,這正是高效課堂教學所要求的教學境界。下面我結合課堂教學感悟,談談語文高效課堂的方法與策略。
一、課堂教學必須以師生“平等”的方式進行
傳統(tǒng)觀念認為,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而已。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不注重對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而把教師僅僅看成知識的傳授者,使得教師處于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在新課程改革理念指導下,課堂教學應該是以“平等”的方式進行的。這就要求教師變“權威教學”為“共同探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助手、引路人,與學生共建平等、互教互學的師生關系。讓學生進入平等的對話氛圍,享有平等對話的權利,這是“交流式”教學的前提條件。
在交流過程中,對同一篇課文或同一個問題、學生常常有不同的理解,有時學生的理解是對立的,有時甚至是教師備課時沒有想到的。教師應放棄“權威”的表決權,避免終止對話的結束。及時抓住理解上的不同,讓真知在分析辯論中展現(xiàn)。比如我在教學《拿來主義》時,讓學生對“拿來主義”進行評析,本意是讓學生明白拿來主義的現(xiàn)實意義及局限性,從而指導生活和學習。沒想到一位學生卻說:“老師,我認為魯迅先生的某些觀點在今天有些不合時宜?!碑敃r大家都一愣,我并沒有當場否定他的發(fā)言,而是讓他繼續(xù)說。他說:“比如世界范圍內的文化交流,我認為我們的文化能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未必不是好事。不能叫送去主義?!蔽衣犕?,帶頭為他精彩而富有時代精神的發(fā)言鼓掌,并讓其他學生即興展開對話,同時因勢利導地指出對古代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繼承要一分為二,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原則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即揚棄。這種對話,不僅體現(xiàn)了對課文理解的多元化,而且使學生在平等的愉快氛圍中共同成長。
二、激發(fā)學生思維,把握心理
沒有數(shù)字資源,教師靠三寸不爛之舌導入新課,講得再精彩再生動,也不可能再現(xiàn)當時的情景,也無法使學生真正感受內容。尤其是那些年代久遠的課文,學生如果不了解背景,不從人物的一言一行分析體會,就很難理解課文內容。《林黛玉進賈府》中關于黛玉初到賈府飯后漱口的描寫僅寥寥幾字,學生很難留意到背后的意蘊。教學時我從錄像中剪下這個片斷,屏蔽背景音樂和聲音,以“無聲”的形式投到大屏幕上,讓學生注意觀察黛玉當時微妙的動作及表情,并試著以第一人稱給林黛玉當時的心理活動配一段旁白。學生興趣盎然,爭相發(fā)言,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實踐表明,學生通過認真仔細的觀察,是能夠體會到林黛玉這個人物的心理的。數(shù)字資源的使用讓這些很容易忽略而且令人頭疼的問題迎刃而解。
三、學會欣賞、包容、溝通與變通
只有教師擁有欣賞和包容的情懷,才能創(chuàng)造自由、和諧的心理環(huán)境,讓學生的情感和思維的翅膀無拘無束地翱翔。只有欣賞和包容,才能使教學機智在詼諧幽默中生成。在一堂公開課上,老師講得津津有味,同學們聽得入神,一名學生的書桌里忽然傳來鳥叫聲,鳥兒的聲音打斷正常的教學秩序,老師走到課桌前伸出雙手,說:“同學們這樣入神,連鳥兒什么時候飛進課桌也不知道?!睂W生笑開了懷,“同學們放午學時最想的是什么?”“回家吃飯?!薄昂?,小鳥餓了,該回家呢!”在一片善意的笑聲中,那位同學愉快地將鳥交給了老師。教學機智本應是幽默的,而幽默正是在這種輕松愉快的心境中表現(xiàn)出了智慧與才情。所謂溝通,在教學機智上表現(xiàn)為師生之間的心領神會,心心相印,是師生雙方向精神世界的貼近和融入。有了溝通,才有了對突發(fā)事件的巧妙轉化、嫁接、點染和提升,從平常中生成不平尋常的意義,就是變通。變通是教師機智中最富魅力的一頁,它常常是化平庸為亮麗,化腐朽為神奇的“生花妙筆”。它猶如一朵飄蕩的云,在燦爛陽光的點染下,剎那間化為一片詩情畫意的彩霞。欣賞與包容為教學機智提供了土壤,溝通為教學機智的生成提供了中介,變通更為教學機智的運用提升了價值。
四、利用電教媒體,引導學生進入“主體”角色
素質教育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意識,新課標鮮明地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很難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然而有效利用電教媒體,便可引導學生進入“主體”角色。電教媒體可聽可視,形象直觀,輔以音樂和動態(tài)畫面,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受到美的熏陶,充分感知文章內容。例如在教學《荷塘月色》時,我利用軟件和錄像展現(xiàn)寧靜幽美的荷塘,淡雅朦朧的月色,“亭亭的舞女的裙”般的荷葉,“裊娜地開著的”、“羞澀地打著朵兒的”荷花,以逼真的形象、美妙的意境感染學生。又如我在教學《長亭送別》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體會主人公“厚嘴唇”、“英子”的形象,根據(jù)課文內容播放相關視頻文件。學生看后對作品內容理解得非常到位、深刻。這種直觀、生動、形象的動態(tài)教學能化難為易,使學生多種感官同時受到刺激,學習興趣大增,似身臨其境。如此學生不但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還提高了學習興趣。
五、多鼓勵、多表揚、少批評
高中生正處在一個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階段,從心理上來說,他們渴望成為真正的成人,因此,面對批評容易產生叛逆心理。此時,他們更多的是希望聽到一些帶有鼓勵性和表揚性的語言。我在教學中正是抓住了學生的心理與生理特點,多方面鼓勵他們積極思考。比如:高一新生入學后的第一堂作文課,上課前我問:“你們感覺語文中最難學的是什么?”學生回答:“作文?!薄澳銈冃挪恍?,今天我們學了這堂課之后,人人都寫得出好作文,你們愿不愿試一試?”這樣就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希望。不僅如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回答問題時我都用“你真棒”、“你真行”、“你是我教過的學生中悟性最高的一個”等表揚性語言。即使回答錯誤,我也會告訴他“再思考一下,我相信你一定會思考正確的”等。而且,我一再激勵學生不要把面對問題當成困難,而應看做挑戰(zhàn),這樣學生就會充滿信心地克服它、戰(zhàn)勝它。
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是語文教學的永恒話題,更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追求語文課堂的高效,是一種理想的境界,它的實現(xiàn)需要一個過程,它取決于教師自身教學藝術的發(fā)揮,也取決于教師對教學中情、理、趣的挖掘。只要我們立足課堂,立足學生,不斷學習、實踐、反思,就一定能打造高效語文課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