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銘
摘要:近年高考歷史試題,越來越重視情境創(chuàng)設,設置問題。本文通過對史料的分類和史料教學的作用,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寓教于樂,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零距離的感知歷史,充分挖掘課本教材史料,培養(yǎng)歷史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做到“論從史出”。
關鍵詞:史料教學;學習思維;作用
一.史料的概念和分類
什么是史料?史料就是構成歷史的材料,是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遺留下的痕跡。歷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棟,有各種典籍、圖表、筆記、碑文、民謠等等。史料是歷史教學的必要前提和基礎。歷史教學要做到言之有據(jù),就必須從史料出發(fā)。按照資料的表現(xiàn)形式,將歷史史料分為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和口傳史料與口述史料(同3):
1.文獻史料:最早的文獻資料并不是史書,應是甲骨文。文字史料就是用文字記載的歷史資料。它可分為以下兩種:(1)原始史料。它包括文件、日記、報告、筆記、回憶錄等。如:“(范仲淹)國家專以詞賦取進士,……求有才有識者,十無一二。況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當教以經(jīng)濟之業(yè),取以經(jīng)濟之才,庶可救其不逮。”出自[南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四十三。(2)文藝史料。此種史料是指用詩歌、小說、戲劇、民謠等文藝體裁反映歷史的材料。如:“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膏脂是此河?!?“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等詩歌。
2.實物史料:實物史料指各類遺物、遺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繪畫等,這類史料是歷史的見證和歷史知識的可靠來源,它既能比較真實地反映歷史,又具有形象直觀性。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發(fā)掘的。
3.口傳史料與口述史料
(1)口傳史料(遠古時期神話傳說):在沒有文字記載前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2)口述史料是人們通對往事的口頭回憶而寫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資料。
二.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這樣規(guī)定“知識與能力”目標中“歷史技能”培養(yǎng):閱讀歷史材料的技能,包括閱讀文字或圖表材料,獲取有效信息等;“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主要有以下目標:能整理零散的歷史材料并按一定的邏輯關系組成一個完整的歷史過程;新教材中多了一些和主體課文相關的“歷史縱橫”、“資料回放”、“學思之窗”等欄目,這些就是史料;對它們的恰當運用將直接關系到以上目標的實現(xiàn)。那么,史料教學有什么作用?
1.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激發(fā)學習興趣
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要采用接受性學習方式,教師以講述型為主,知識記憶大多是死記硬背,這樣不但學生學習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而且對歷史課漸漸失去了興趣,創(chuàng)新意識也漸漸淡化。 因此,轉變教學方式,運用史料教學,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是當前歷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
史料教學,注重應用史料來進行學習,包括史料的收集、鑒別和運用,把史料作為探究歷史的證據(jù),藉此來認識歷史的本來面貌,尋找歷史的規(guī)律。這樣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史料教學仍然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點撥,將探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有機結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笔妨系倪x擇可以找些生動有趣的情境資料,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如在《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起源》一課,講到蘇格拉底的思想主張時,可以引入一段有趣的故事:有一次,蘇格拉底正在和學生們討論學術問題,互相爭論的時候,他的妻子氣沖沖地跑進來,把蘇格拉底大罵了一頓之后,又出外提來一桶水,猛地潑到蘇格拉底身上。在場的學生們都以為蘇格拉底會怒斥妻子一頓,哪知蘇格拉底摸了摸渾身濕透的衣服,風趣地說:“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會下大雨的?!?/p>
2.有利于密切結合教材,提高歷史思維能力
“未來的文盲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痹诮虒W上,培養(yǎng)學生對材料的興趣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要在此基礎上教會學生學會動腦動口動手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0年代的國際關系》一節(jié)中有一幅“一戰(zhàn)后德國、英法和美國之間的經(jīng)濟關系”的漫畫。針對漫畫,結合所學過的知識,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①圖中顯示英、法、德和美國之間的經(jīng)濟關系分別是怎樣?②說明了怎樣的歷史事件?圖中所指的核心問題最后的結果是怎樣的?首先指導學生閱讀理解材料,找準材料(漫畫)的關鍵詞,如時間關鍵詞:戰(zhàn)爭時、戰(zhàn)后;空間關鍵詞: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歷史名詞:貸款、償還、賠款,以及圖中箭頭所示方向。接著審題,有幾問,問什么,每一小題又有幾個小問。其次,結合所學知識,將史料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對史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簡單而言,就是“知識回位”。通過對一戰(zhàn)結果、一戰(zhàn)對四國產(chǎn)生影響的分析、思考,歸納出漫畫所反映的歷史事件就是美國利用戰(zhàn)爭大發(fā)橫財,是最大的債權國。最后,構思作答,進行史論結合的口頭或文字評述。通過提出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根據(jù)近年高考材料題出現(xiàn)的新趨勢,能力要求的力度加大,不但要求表述成文,而且限定字數(shù),對歷史闡釋和文字表達能力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了。
3.一分為二地看待史料,還原歷史,揭示歷史本質
史料可以反應歷史事實,但歷史學家在整理史料、敘述歷史的過程中,滲透了個人的情趣、意向,包含了他的歷史觀。另外一些文學史料、口述史料也不一定真實,需要去偽存真,加以考證和鑒別,借以還原歷史事實,發(fā)現(xiàn)與揭示歷史本質、歷史規(guī)律的方法。史料教學強調學習的過程,它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獲取史料(包括自己的搜集),分析鑒別史料,運用史料作為證據(jù)來重構歷史,解釋與分析歷史,尋找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認識,也就是像一位歷史研究者一樣來認識歷史、考察歷史。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也體現(xiàn)了這一思想,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來分析、解決問題。
4.有利于形成正確價值觀和提升道德修養(yǎng)
新課程標準要求,歷史教學除了知識識記、能力培養(yǎng),還應注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育,尤其是正確價值觀的形成與發(fā)展。史料教學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獲取相關史料,鑒別、分析史料,進而分析、解答歷史問題。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經(jīng)歷一個具有切身感受的情感體驗,并提出了自己對歷史問題的看法。同時,明白了事理,了解了歷史,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提升了道德修養(yǎng)。如講述《抗日戰(zhàn)爭》,可以引用課外抗日英雄的故事來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東北抗日聯(lián)軍創(chuàng)建人和領導人楊靖宇犧牲后,當殘忍的日軍割頭剖腹,發(fā)現(xiàn)他的胃里盡是枯草、樹皮和棉絮,竟無一粒糧食,無不為之震驚;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時碰上了打算進村“掃蕩”的鬼子。鬼子讓他帶路,二小卻把鬼子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鬼子發(fā)現(xiàn)上當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5.論從史出,有利于增強學生探究能力
歷史教學的目的是要使學生成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讓學生只是簡單地記住一種答案或一種權威性的解釋。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地讓學生直接閱讀一些史料,接觸一些歷史文獻,并可根據(jù)學情,介紹各種學術觀點,從史實中引出理論,用史實說明理論。 如:選取宋以前的丞相與皇帝議事的影像片段與宋以后的丞相皇帝議事的影像片段各一。問題:請同學們分析兩個場景的不同之處。反映了怎樣的趨勢?答案:丞相由坐著議事到站著議事,跪受君恩。這樣,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得出相權削弱,皇權加強的結論。
綜上所述,史料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加深對課本內容的理解,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創(chuàng)新精神,并通過學生自己分析史料,培養(yǎng)其史料辨析能力。
[參考文獻]
[1]岳麓版歷史必修二教師教學用書.
[2]《為什么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英國能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 作者:趙海軍,出自《中學歷史教學》2003年2期.
(作者單位:靖江市教師發(fā)展中心,江蘇 靖江 21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