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麗萍
【摘 要】從實際觀察和行動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自主提問的意識和能力具有循序漸進性,提問的方式具有鮮明的特點,學生往往圍繞新知與舊知、直接經(jīng)驗與間接經(jīng)驗、前后文的疑似矛盾提問。基于上述特點,教師的課堂角色、備課方式、教學模式都將隨之發(fā)生深刻的變革。
【關鍵詞】閱讀教學 自主提問 自主學習 教學改革
學生自主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基石和切入點,它能讓學生處于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tài),有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真正掌握學習主動權。近年來,培養(yǎng)學生自主提問的意識和能力已經(jīng)得到廣泛關注,這方面的理論研究成果也較為豐富。但真正關注學生自主提問,并依據(jù)學生提問來組織課堂教學的并不多見,多數(shù)情況是淺嘗輒止的“蜻蜓點水”,往往流于形式。根本原因在于教師對基于學生自主提問的課堂教學缺少親身體驗,難以真正領會學生自主提問的意義且缺少把控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在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中,嘗試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實踐與探索。
一、學生自主提問的方式具有鮮明的個體性
學生在課堂上的提問,如果不是教師有意識地誘導的話,呈現(xiàn)出來的真實狀態(tài)往往與教師課堂提問的視角并不完全相同。教師的課堂提問往往從文本的角度,把關注的焦點放在文本的知識點上,更多地從文本要掌握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出發(fā)考慮,把文本的知識重點“教”給學生。而學生自主提問,雖然問題的指向性也是在文本,但重點是自身認知水平與文本新知的矛盾。通過觀察,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的自主提問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1.圍繞新知與舊知的矛盾。
學生在學習文本時,引發(fā)問題的第一要素是文本中新的知識與自身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之間的矛盾,包括不理解的字詞句及新的知識。例如,教學蘇教版第六冊《掌聲》一文時,面對“全班同學的目光一齊投向了那個角落”一句,有學生提問:“這句話中為什么用‘一齊而不是‘一起呢?”這個問題,教師一般都不會關注,而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所遇到的都是“一起”,所以提出疑問。教師抓住這一問題,讓學生比較兩個詞的異同,水到渠成體會到了同學們在聽到老師請小英發(fā)言時的吃驚和擔憂,這與教師提問“全班同學的目光為什么要一齊投向那個角落”異曲同工。新知識和原有知識之間的矛盾,是引發(fā)學生提問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師要適時抓住學生的提問,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拓寬學生的視野,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2.圍繞間接經(jīng)驗與直接經(jīng)驗的矛盾。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文本中的間接經(jīng)驗和自身的生活經(jīng)歷之間的異同,也是引發(fā)學生提出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蘇教版第六冊《放飛蜻蜓》,文中“陶先生拉著孩子們坐在田埂上”,學生就會產(chǎn)生疑問。老師怎么可以讓學生坐在地上(田埂),不是不講衛(wèi)生嗎?這個問題看似與文本的知識重點沒有關系,但是當教師介紹了當時的生活條件和農(nóng)村生活的具體情景時,學生就不難感受到陶先生的平易近人與和藹可親,從另一個角度體會了人物品質(zhì),達成了文本的情感目標。
3.圍繞前后文的疑似矛盾。
學生提問的另一個比較明顯的視角是文本前后的疑似矛盾。蘇教版第十冊《彭德懷與他的大黑騾子》一文中,“彭德懷深情地望著拴在不遠處的大黑騾子,平靜地對警衛(wèi)員們說:‘部隊現(xiàn)在連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殺牲口解決吃的,或許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學生讀到這兒,就有人提出了疑問:“彭德懷對大黑騾子是有感情的,為什么要殺它的時候這么平靜呢?”教師適時組織小組討論,幾分鐘后,陸續(xù)有學生舉手爭相回答。有的說,請看第一小節(jié)說到“草地上斷糧了”,解決糧食問題已經(jīng)“迫在眉睫”,彭德懷是軍團長,他責無旁貸,也顧不上其他了,先解決問題再說。有的說,第二小節(jié)說“看著戰(zhàn)士們一個一個倒下,他就把目光盯在了大黑騾子身上”,說明彭德懷要殺騾子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他有一定的心理準備,說話才會那么“平靜”。還有的說,彭德懷愛騾子更愛戰(zhàn)士,他怎么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餓死呢?不要說是他的坐騎,就算要付出自己的生命,他也會做的。這個教學片段,學生抓住了彭德懷對大黑騾子的“深情”和下令殺騾子時的“平靜”之間的疑似矛盾,自主提問,自主討論,從不同角度解讀了這個問題,全面、深刻,形成了課堂學習的思維高峰。
鑒于上述特征,課堂上學生的提問,有時不能完全把文本的知識重點呈現(xiàn)出來,教師的作用就是要在關鍵處提問,以問題點撥和引導,巧妙地把文本的知識重點整合或者補充進學生的提問之中。
二、基于學生自主提問的教學反思
學生自主提問深刻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了,學習的主動性更強了,學習的成效也就更明顯。與此同時,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勢必發(fā)生相應的改變。教學實踐中,筆者體會到三個方面的顯著變化。
1.教師課堂角色的轉(zhuǎn)變。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師依據(jù)精心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很容易把握節(jié)奏進度。但學生自主提問的課堂,教師要跟著學生走,依據(jù)學生的問題和學習需要展開教學,還要做好恰當?shù)狞c撥、歸納和升華,課堂教學節(jié)奏不能完全依據(jù)教師的一廂情愿,而要考慮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跟著學情走。課堂上,教師同樣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思維反應要敏捷,教學方式要靈活,教學的功底要扎實,知識底蘊要豐厚,和學生之間是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2.備課方式的改變。
學生自主提問的課堂,更多的是要考慮學生個體認知水平(學生)與社會歷史知識水平(教材)之間的距離。教師備課時,會兼顧學生和教材兩個因素,并努力把握兩者之間的距離,充分考慮學生可能存在的學習困難和問題。這樣的教案呈現(xiàn)出來的只能是預案,具有兩方面的特征:一方面不能對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進行面面俱到的預設,只能描述一個大體的輪廓,圍繞三維目標,要給各種不確定性留下足夠的空間,并把這些不可預測的事件作為課堂進一步展開的契機;另一方面不可能把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處總結(jié)或者每一句過渡語寫下來,要更多地考慮學生可能出現(xiàn)哪些問題,以及教師如何針對學生的提問進行點撥、校正、不斷完善等。由于始終充滿懸念,因此教師要鉆研的不僅僅是文本本身,更要把文本可能涉及的知識盡可能多地瀏覽、準備。惟其如此,才能在課堂中與學生融合。教學相長,教師成了一個終身學習者而不斷地豐富自己,獲得了進步的不竭動力。
3.閱讀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
學生自主提問的課堂,剛開始教學進度難以把握。由于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要引導學生自主提問,還有課堂上時常出現(xiàn)的教學生成,教學目標常常不能及時完成,也會影響教學的進度。這需要教師把握全冊教材的教學重難點和教學進度,機智地適時調(diào)整。教師要轉(zhuǎn)變觀念,把對知識的關注,轉(zhuǎn)變到對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關注,不能急功近利。學生自主提問的課堂,學生提問的積極性高,問題多,課堂秩序難以把控:教師一方面要準確把握學生每一個問題的教學價值,機智地點撥、引導,還要針對學生的問題適時調(diào)整教學的節(jié)奏和進度;另一方面要充分發(fā)揮小組學習的作用,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發(fā)言的機會,讓小組伙伴在自主解答一些基本問題的同時,提煉出價值更高的問題集體交流,從而提高課堂集體學習的效率。
(作者單位:南京市鼓樓區(qū)第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