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淑君
摘 要: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事物的發(fā)展都是有規(guī)律的,任何違背規(guī)律的行為都會受到懲罰。正如教育領域中英語課程的學習,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由于違背了辯證法中的“適度原則”,如今陷入了“被改革”的激烈浪潮中。毋庸置疑我們的初衷是好的,通過掌握一門國際通用語言進而融入到全球化世界浪潮中,而且前期我們取得了可喜可賀的進步,很好的順應了社會發(fā)展潮流,然而現在由于偏離了軌道,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驚醒了我們追求英語學習的腳步。隨著教育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英語問題登上舞臺,筆者將圍繞教育改革中英語何去何從進行簡單探討。
關鍵詞:教育改革;英語教學;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6-383-02
一、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傷害了母語教育
我們以基礎教育過程中如火如荼的的“雙語教學”為例進行闡述。雙語教學,在我們國家有兩種解釋,一方面指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的教學,另一方面指漢語和英語的教學,在這里主要指后者。我們所說的英語的學習會傷害母語的學習,主要是指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過度學習英語進而忽視母語學習帶來的危害。不得不承認,不健全的英語教育體系和制度的帶領,缺乏全面清晰認識的領導老師家長的催化,造成如今捉襟見肘的尷尬局面。
眾所周知,語言能力的提高對于兒童的發(fā)展是有益的。早在18世紀,西方教育家就提出:人類語言能力的學習最佳時期是在兒童期,具體來說6-12歲左右,當然這也存在爭議,但是大概時間就在兒童時期是不錯的。他們指出:兒童對于語言的學習很有天賦和靈性,應該鼓勵兒童在學習本民族語言的基礎上學習一到兩種外語,有助于開發(fā)兒童的智力和理解力,同時兩種語言的相互交流會促進本民族語言學習能力的提高。然而現實卻告訴我們,基礎教育階段的兒童“很忙”,瘋狂的參加各種英語補習班、英語強化班,張嘴閉嘴“A、B、C”,沒有空閑時間發(fā)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更嚴重的是,很多小學生不會寫漢語拼音、不再背誦經典的唐詩宋詞。最終昔日的本民族語言開始慢慢被遺忘,而這將是我們國家的一大悲哀。
(二)英語的作用被扭曲
談到這一點我們都想到了讓人無奈的高考,英語就是導致高考殘酷的重要“殺手”。每當和高三學生聊天的時候總會聽到太多的抱怨、無奈甚至痛苦,“英語虐我千百遍,我待英語如初戀”、“英語,想說愛你不容易”就是當代學子對英語教學的真實寫照。真的是英語本身欺負了全國上下千軍萬馬的高考生嗎?歸根結底,還是高考教育制度的問題,是應試教育的錯。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強調:作為21世紀人才的基本素養(yǎng),第一是母語能力,第二是外語能力,第三是信息能力。每個人都應該在學習本民族語言的同時學習一門外語,從而提升自我價值。國家政策鼓勵學習英語的出發(fā)點是好的,然而在具體實施方案的時候扭曲了英語學習的作用和價值。一方面,“啞巴英語”、“英語聾子”盛行,學校的英語教育過于重視英語的寫作和考試,聽、說方面被忽視,多地的英語考試中取消了聽力考試,更沒有英語口語考試,導致絕大部分學生聽不懂英語,無法流暢的與外國人交流。另一方面,應試教育制度下,無論是學校老師追求高升學率還是家長學生追求高分數,英語的學習往往只關注考試,聽力、口語、有關英語的各種興趣活動完全被置之度外。
(三)導致教育不公平
一直以來,教育不公平始終是個大問題,許許多多的政策措施實施后無果,依然存在教育過程不公平、教育結果不公平,如今英語教學再次火上澆油,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首先,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男女在智力方面存在差異是公認的,比如男生更擅長空間、邏輯、數學等,女生更擅長語言、藝術、聯(lián)想等。推而廣之,每個人在語言掌握方面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同學喜歡學習新鮮事物,對外語感興趣,因而學起來比較輕松,而有的同學既不喜歡也不擅長學習外語,造成在英語考試中拉后腿。這也就導致了英語教學結果不平等。
其次,不同地區(qū)的英語教學存在巨大差異。一方面,發(fā)達的東部地區(qū)擁有先進的教學設施、濃厚的教學環(huán)境、優(yōu)秀的教師隊伍,學生學習英語起點高,基礎豐富,成績卓越。另一方面,落后的中西部尤其是偏遠的山區(qū)、少數民族地區(qū),學校領導老師思想閉塞,缺乏教學設備、學習氛圍、教師隊伍,同學們對學習英語的價值認識片面,因而這些地區(qū)的英語教學水平低、學生成績落后。這集中體現了英語教學的起點不平等、過程不平等、結果不平等。
二、教育改革中英語教學的出路
(一)保護母語教育
雙語教學有個前提是,決不能傷害母語教育,不能以犧牲母語教育為代價。語言就是文明,任何時代、任何國家都應極其重視母語教育。英國有一句諺語比喻了母語的重要性:即便脫離英國,也不想脫離莎士比亞。倘若一個民族的語言被同化、被別的語言取代了,那么這個民族還存在嗎?日本著名文化教育學家岸根卓郎說:丟棄母語,就是通往亡國的捷徑。這就意味著雙語教育應該是有邊界的。
前面說過,基礎教育階段的兒童正處于語言能力提高的黃金時期,應該好好培養(yǎng)。在教學開展過程中,可將英語作為選修課,只需要平時進行多樣化的小測驗、活動,不進行大規(guī)模的英語應試考試,從而減輕孩子學習負擔。對于英語學習感興趣的孩子,可安排課外的英語培訓班,集中進行英語訓練,發(fā)揮其特長。而其他的英語學習感覺吃力的學生,可適當培養(yǎng)孩子的基本交流能力,不要將英語作為一種負擔強加給孩子,那樣只會適得其反。
與此同時,英語教學只在特定場合實施,比如英語課堂、英語活動,平日里要用漢語教學,增強孩子們的文化歸屬意識。也就是說,雙語教學不能盲目地追崇英語學習潮流,不顧教學發(fā)展規(guī)律和孩子成長特征,應當基于科學研究,在吸收和借鑒外國已經相當成熟的雙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擁有健全的教育體系、合適的評價機制,既不傷害母語教育,又能提高外語能力。
(二)重新認識英語的作用
“一千個人的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英語學習的作用而言,每個人都懷揣不同的態(tài)度,因而也就有了千差萬別的結局。有的人說:將來既沒有可能與外國人交流,也沒有資本出國留學,學習英語沒有用。有的人說:將來不想從事英語方面的工作,既不當老師也不進外企,學習英語沒必要。有的人說:學習英語完全是為了高考,被迫的,只要會考試就可以了,聽、說方面沒精力去學。也有的人說:喜歡學習英語,方便有機會和外國人交流,如果有可能出國留學深造也不錯。
其實這些人的看法都有失偏頗,學習英語的精髓主要在于交流、融入全球化、提升自身價值。將英語作為一門學科變相的“強迫”學生學習,并不意味著只為了考試時的分數,而是能夠在一些場合熟練的和外國人打交道,掌握一門技能,同時也順應了全球化的潮流,可以更好的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更利于提升自我涵養(yǎng)。“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用正確的態(tài)度學習外語,將其作為一種興趣愛好,你會發(fā)現這是一件很輕松愉悅的事情。
(三)推行英語教學公平政策
就基礎教育而言,主要是保障教學前的公平,包括教學設備、教學環(huán)境、教學師資等。針對內陸地區(qū)、農村地區(qū)、少數民族地區(qū),國家應重點撥款助學,用于購買多媒體教學機械、教學用品;學校自上而下營造一種濃郁的英語學習氛圍,鼓勵開展英語角、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辯論賽、英語交流會等活動,提供展示機會、提高交流能力,號召同學們踴躍參與;既要實行教師輪崗制,鼓勵城市教師、東部優(yōu)秀教師到農村、中西部任教,提高該地區(qū)英語教學水平,也要聘請一定的外教或留洋教師,教授純正的英語,不說“土英語”、“啞巴英語”。東部地區(qū)應在現有完善的教學設備、濃厚的學習氛圍、杰出的教師隊伍的共同努力下,繼續(xù)取得好成績。
就高等教育而言,不外乎改革英語高考制度,進而改變學生的“命運”。要想英語退出高考界舞臺似乎遙遙無期,那就需要改變英語學習模式和英語評價形式。剛剛閉幕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中針對英語高考改革有人提出實行“英語社會化考試”,筆者支持這種改革方式。社會化考試就是一年多考,由學生自助選擇考試時間和次數,綜合平時英語成績作為高考時的評價依據。英語教學內容包括聽說讀寫,既要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尤其要提高學生的表達交流能力,平日里可進行多樣化的英語測驗方式,比如演講、寫作、小組討論等,另外每學期可進行一次正式的英語期末考試,高考時可任選三年來最高的一次成績,并將平日測驗成績作為參考,從而增加成功的機會。據了解,一年多考的方式在我國多個地區(qū)已經實施并取得進展,比如浙江2009年,每個學生在高考前最多可以選擇參加兩次英語聽力考試,自選一個成績計入高考總分;天津2010年起,每年3月的最后一個周六,考生參加由A、B兩套試卷組成的聽力考試,取其中較高的分數作為最終成績。而北京將于2016年起英語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兩次考試,參加多次考試取最高分計入高考總分。在教育界內,這也被稱為未來英語改革“最可能的方向”。
三、結語
辨證唯物主義又告訴我們:既要一分為二的看問題,又要分清主次。英語學習的改革也需如此,首先應肯定學習英語作為連接世界的橋梁的積極作用,其次要注意英語學習的數量和質量,正確處理英語學習與教育的關系。教育作為富國強民的重要途徑,作為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催化劑,作為培養(yǎng)人才和創(chuàng)造科技的搖籃,必須擺在重要的位置。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養(yǎng),促進莘莘學子的全面發(fā)展,“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那么,凡是有利于學生進步的措施就要大力支持,凡是有助于教育繁榮的手段就要積極實施。正如李克強總理在剛剛閉幕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所說“改革貴在行動,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讓我們期待教育改革的暴風雨更猛烈些吧!
參考文獻:
[1]彭聃齡.普通心理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楊明全.教育的發(fā)現——鐘啟泉教育思想訪談錄.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3]夸美紐斯.大教學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4]龔育之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政府工作報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