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峰
【摘要】高職院校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針對當前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中最突出的幾個問題,我們的教學必須進行改革。改革的重點應當圍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的特點和要求,突出教學中的實用性。本文就高職院校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改革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職院校 中國現當代文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050-01
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是高職院校初等教育專業(yè)的必修專業(yè)課程,當前,這門課程的教學出現了許多問題,比如課時量不足、教法陳舊死板、有些高職院校使用本科教材,版本過高過深等等,這些問題都嚴重阻礙了高職院校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發(fā)展。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絕不僅僅只有人文教育的功能,它還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但是,縱觀目前的高職院校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大部分的教師都沒有意識到其實用價值,導致現在的文學教育忽視了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一、當前高職院校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內外因素的擠壓下學科魅力在消弱
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逐漸呈現出“邊緣化”和“世俗化”,“疏離文本”的現象尤其嚴重。近年來,很多高職院校都傾向于以單純的“職業(yè)能力”來定位學生的價值,因此,這些學校對于像中國現當代文學這樣的理論性強、與就業(yè)關系不大的課程不夠重視,削減了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課時量,嚴重阻礙了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發(fā)展。
(二)課程教學中應用性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不突顯
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方法還是傳統(tǒng)的講授法,教師占據著課堂的主體地位,學生只能夠被動接受教師所灌輸的知識,即教師把握著整個課堂,學生在課堂上缺乏與教師的互動,參與性不夠,學生只是在被動的接受知識,而不是主動的去吸收。即便是現在很多院校引進了多媒體技術,教學采用了多媒體教學,但是仍然改變不了以知識灌輸為主的授課方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之下,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無法得到提高。
二、高職院校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改革
(一)構建專題化教學模塊,突出作品的深度閱讀與欣賞
不可否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功利性不強,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這門課程沒有應用性,事實上,對應用性人才來說,并不需要掌握過多的理論知識和文學史,而是要通過學習文學史,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品鑒能力和對問題的思辨能力。因此,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應該適當的簡化思潮論、流派論和作家論等等一些內容,應該側重展開對作品的深度理解和欣賞。高職院??梢越M織教師進行研討,構建專題化的教學板塊,淡化文學史,強調賞析作品。例如,可以構建“魯迅作品閱讀”、“沈從文作品閱讀”、“張愛玲作品閱讀”等等教學專題,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結合教學的具體要求,對這些文學作品進行整合,把教學重點放在對文學作品的賞析上,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學生對每個不同的專題進入深入學習,這樣就能夠得到系統(tǒng)的訓練,不僅學習到了相關的理論知識,還訓練了他們對作品的感知能力,提高了其分析能力和品鑒能力,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才是具備實用性的,而這種復合型人才正是社會所需要的。
(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努力踐行“學導互動”模式
傳統(tǒng)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課堂教學采取的是“三主式”教學方法,即以教師講授為主,課堂教學為主,知識傳授為主。這樣的教學絲毫提不起學生的興趣,其教學效果顯而易見,不盡人意。因此,我們需要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踐行“學導互動”模式,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著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
有機穿插影視片段,加強閱讀延伸,做足“助學”功。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有些教學內容比較枯燥,學生學起來可能會感到很乏味,所以,教師應該想方設法的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影視片段就能夠幫助教師解決這一問題,影視片段對于學生來說有很強的的吸引力,它通過帶給學生視覺和聽覺上的極大沖擊,能夠幫助學生培養(yǎng)其文學審美能力。影視片段所帶來的各種信息,不僅滿足了學生對學習的要求,還彌補了學生歷史經驗的不足,因為有些歷史事件是學生無法通過文字真切的感受到的,而影視作品通過對當時的情景再現,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一目了然。這樣就很容易得到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得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更為透徹深入。例如,在教學巴金的《隨想錄》時,教師需要向學生介紹這部文學的中心思想和作家的情感基調,但是如果我們“刀槍直入”式的講解,可能會讓學生一時難以理解和接受,所以我們需要為學生播放一段輔助性的視頻。這里教師可以選用電影《活著》中的幾個片段,比如說,富貴大煉鋼鐵的片段、富貴的女兒鳳霞生孩子時因沒有醫(yī)生難產而死的片段等等,學生通過觀看這些視頻,就能夠對“大躍進”時期有一個更詳盡的了解,能夠得到真實的體會,再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去分析作者巴金的創(chuàng)作意圖,去欣賞作品的背后內涵。精心組織課堂討論,加強小組合作
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需要教師要精心組織課堂,安排必要的討論環(huán)節(jié),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學習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話題討論,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以5~7人為一小組,以小組的形式參與討論。教師要充分結合授課內容,在需要進行討論的時候引進一個新鮮的話題,讓學生積極的進行討論,然后將討論結果公諸于眾,與眾人分享本小組的討論結果,也可以吸取其他小組的結論。例如,當教師講述新時期以來的作家作品時,就可以安排這樣一個導學環(huán)節(jié):每個小組選擇一個作家,對其進行解讀,教師給予一些思考題,各組員自己去探究,總結出自己的觀點。最后在課堂上以演講的形式表達出來。這樣的一個教學過程,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創(chuàng)意思維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除了以上方法外,我們還可嘗試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法、課后上網交流,釋疑解惑等等。
總之,不管采取哪一種方法,我們的目的都是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使他們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變?yōu)橹鲃訉W習,發(fā)揮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新性,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燕子.文學現場的文本研究:開放性的文學研究[J].宜賓學院學報.2010 (11)
[2]黃佳.試論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研究的新視角[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09)
[3]吳義勤.新世紀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現狀與問題[J].文藝研究.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