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安
[摘 要]在當今的信息社會里,閱讀不僅是一個人不可或缺的學習活動,而且也是一個人獲取信息的一條重要渠道。
[關鍵詞]中學語文 閱讀 文眼
在當今的信息社會里,閱讀不僅是一個人不可或缺的學習活動,而且也是一個人獲取信息的一條重要渠道。古人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現(xiàn)在,很多有識之士也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總結出諸如精讀、泛讀、細讀等讀書方法。然而,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教給學生捷徑呢?筆者認為巧立“文眼”,對提高學生,尤其是中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有一定的幫助。下面,本文擬對此進行具體的分析論述。
一、從文章的題目選“文眼”
題目一般是文章的“窗口”,它與文章的主題思想和主要內容是休戚相關的。因此,老師在指導學生讀題時,不但要求學生明白其意思,而且,要依題目的初步感知,設想一下作者可能寫哪些相關的人或事。筆者認為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去探求。
對題目進行假想。看到題目,可以對題目設想一下,文章可能會寫哪些內容?會怎樣去寫?如《小石潭記》,學習這篇文章時,我指導學生進行如下的假想:①《小石潭記》到底記了些什么?②小石潭的景物為什么值得作者去寫作?③看題目“小石潭”三字后設想一下石頭有多少種?什么樣子?那潭水清不清?深度怎樣?④“石潭”前面又加一個“小”字,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心境?文章是按一般游記體裁的格式去寫的嗎?⑤設想你就是和柳宗元同游的一員,游覽中你和柳宗元說了些什么?等等。為下一步學習小石潭中的石頭、潭水、游魚、樹木、藤蔓等,作了一個全面的推理,為學生快速理清文章的思路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法。
抓住題目中的重點字詞進行判斷。如《范進中舉》最為典型,對于范進來說,中舉前,生活貧困,無人憐惜;中舉后,喜極而瘋。對胡屠戶而言,中舉前可以任意辱罵范進,罵他是“現(xiàn)世寶”;中舉后,稱范進是“天上的星宿”。而眾鄉(xiāng)鄰呢?中舉前,家里斷糧無人過問;中舉后,有拿雞蛋來的,有拿白酒來的,也有背斗米來的。可見,全文緊緊圍繞“中舉”二字進行對比描述,刻畫了范進熱衷科舉的形象,鞭撻了胡屠戶、眾鄉(xiāng)鄰那種趨炎附勢、欺貧愛富、庸俗自私的丑惡嘴臉。
二、從文中的重點語句中尋找“文眼”
文章的中心句有時在段首,有時在段的中間或文章的中間,有時在段后或篇末卒章顯志。如《口技》一文,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我先是指導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默讀都可以,在熟悉課文后,讓學生去找這篇文章的中心句,學生很快就舉手搶答了:“京中有善口技者?!崩^而我乘勢啟發(fā)學生:中心句既然已經(jīng)找出,那么到底哪一個字又是中心句的重中之重呢?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道:“善”字。接下去,我啟發(fā)學生:課文如何去寫“善”呢?并圍繞這個問題進行大討論。經(jīng)過小組代表發(fā)言,暢談他們選擇“善”的種種理由。最后明確:全文可以劃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開篇就寫了道具、場景以及布置的簡單,還有觀眾的極大熱情,從側面烘托了“善”。第二部分主要寫了一家四口人由睡到醒,又由醒到睡和那失火救火的過程,分別從正面和側面描繪了表演過程中的如何“善”。第三部分再次寫了道具的簡單,來印證表演口技技藝的“善”,結尾呼應“善”。本文以“善”字而起,中間著力渲染刻畫如何的“善”,結尾呼應“善”,結構十分嚴謹和完整?!吧啤弊忠痪€貫之,不愧為文中的“眼睛”。
三、從文章的線索中尋找“文眼”
有的文章行文時有一條線索貫通而下,文章靠線索發(fā)展而展開,從而構建文章的骨架。線索有時又分感情線索、敘事線索等。茅盾的作品《白楊禮贊》,它是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詠物抒懷”的第二篇散文,作者以白楊樹的不平凡為線索組織文章。教學這篇文章時,我先通過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漫游西北高原,去盡情地領略白楊樹的風姿。然后,提問學生:文章中哪些語句直接點出白楊樹是不平凡的呢?學生們紛紛舉手發(fā)言,通過師生互動,共同找出了相關的語句,如:“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那就是白楊樹,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薄斑@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薄拔屹澝腊讞顦?,就因為……”這些語句都對白楊樹的“不平凡”盡情歌頌,句式結構相似,意義步步深入?!安黄椒病比齻€字反復出現(xiàn),強烈地抒發(fā)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本文是以白楊樹的“不平凡”為抒情線索來組織文章的。
四、從時間的推移來取“文眼”
有些文章如游覽性、記敘性或自傳式的文章大多以時間的推移來寫作。有的隱含在課文的內容里,有的明顯體現(xiàn)在時間性的詞語上,有的題目就暗示了整個時間段。例如,《最后一課》,就分為:“課前—上課——下課”三個時間,課前寫了小弗郎士幼稚、貪玩、不愛學習,上課時寫了小弗郎士的難過和懊悔,下課時寫了小弗郎士及眾人的悲憤?!蹲詈笠徽n》既是題目,也可以說是時間性的“文眼”。
五、從空間轉換來探求“文眼”
這方面在游記性的作品或記敘性作品中較為常見,空間變換有時在題目上就已經(jīng)明確點出,有時在寫作時分別注明空間轉換的地點。通過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個截然不同的環(huán)境對比,嘲諷了束縛兒童身心發(fā)展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教學制度,表現(xiàn)了兒童熱愛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天性。
六、以事件內部的邏輯關系推斷“文眼”
大凡入選中學階段的課文,無論是寫人或記事的文章,大都與事件息息相關,寫人離不開記事,寫事也離不開寫人去展開,縱觀事件內部邏輯關系,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情節(jié)性較強的,按序幕、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尾聲來展開。二是著眼于事件前后對比的,通過描寫美與丑、善與惡等對立因素,突出主題。三是事件的因果關系比較明顯的,常見的有總分式、并列式等結構。
總而言之,巧立“文眼”這種做法,關鍵是強調學生的自學,讓學生去生動活潑地獵取知識,真正體現(xiàn)老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也就是“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種方法運用得當,可以高效、全面、積極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