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賢
摘 要:語言能力如何形成,要靠語言實踐。要在語言實踐過程中感悟和吸收語言,又要在語文實踐過程中嘗試運用語言,否則,形成語言能力就只能是空談,“交際”也就成為一句空話。
關鍵詞:閱讀;語言文字;訓練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蹦敲凑Z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應該是發(fā)展學生的“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只有這種語言能力發(fā)展了,“交際”才能成為可能。
一、咬文嚼字
就是對語言文字進行“增”“刪”“替換”或“變序”,來體會課文語言的準確、精煉或有什么深刻內涵等。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為了更好地體會作者獨處異鄉(xiāng)、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感情,體會作者用詞的凝練,就可將“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改為“我在異鄉(xiāng)為異客”,將“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改為“每逢佳節(jié)更思親”,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想法。
二、理解詞語
理解詞語的方式很多,如:查字典法、近義詞法、反義詞法、看圖法……
表演法。“詹天佑”一課有“贊嘆不已”一詞,一位教師是這樣處理的:請幾名學生扮演來到京張鐵路游覽的外賓,想象一下,外賓會怎么說。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一個接一個地講了不少贊揚詹天佑、贊揚中國人民的話。這時,教師馬上接著說:就這樣,你也稱贊,他也稱贊,說個不停就叫做“贊嘆不已”。
三、造句
造句是將消極語言轉換為積極語言的重要手段,應給予足夠重視。
造句訓練要盡量擴展學生思維,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真正明白詞語在各種環(huán)境的用法。以“王二小”一課“悲慘”一詞為例。第一步,讓學生了解此詞在文中用法;第二步,仿文中用法,老師說開頭,讓學生往下接:“獵狗的腿斷了,夜里……”第三步,學生自己造一個句子。
四、仿說(寫)
可以仿句式,也可以仿段式,還可以仿一些特殊手法。如學習完“荷葉圓圓”,我引導學生想象:多可愛的荷葉呀,為小水珠、小青蛙、小蜻蜓、小魚兒帶來了快樂。想一想,荷葉還會給誰帶來快樂?由填空練習指導學生仿說仿寫:
荷葉圓圓的,綠綠的。荷葉是____的_____,____。
五、句式變換
如:“狐貍和烏鴉”一課,第一自然段有兩句話“烏鴉在大樹上做了個窩。大樹底下有個洞,洞里住著狐貍”。在學生了解第一句的形式是“誰在那里干什么”,第二句的形式是“那里有什么,那里住著誰”的基礎上,讓學生把這兩個句子用不同的說法表達出來。如:“大樹上有個窩,窩里住著烏鴉?!薄盀貘f把窩做在大樹上,狐貍住在大樹底下的洞里。烏鴉和狐貍分別住在大樹上的窩里和大樹下的洞里?!?/p>
六、概括講述具體描述
于永正老師教課時就多次既讓學生讀文后練習概括講述課文內容,又讓學生細心讀書,用心劃細節(jié)及語言后具體而生動地講。這樣不僅整體感知了課文,又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訓練了思維。
當然,語言文字訓練的內容不止這幾種,我們還要充分依賴語言中的人文精神和審美情趣,設計生動活潑、富有情趣的訓練方法。如果長期扎實地訓練下去,收獲的將不僅僅是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了。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化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