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
【摘要】《中外經濟史》課程是理論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史課程有利于經濟專業(yè)學生史學思維的培養(yǎng)和完整知識結構的構建。然而,目前國內高校經濟史教學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和挑戰(zhàn)。為此,應從《中外經濟史》課程在經濟學本科專業(yè)教學中的定位出發(f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習主動性、考核方式等方面加以改革,以適應本科生的需要,提高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中外經濟史》;高校;教學改革
《中外經濟史》是通過考察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相互作用的具體歷史發(fā)展過程,探索其經濟發(fā)展特點及有關規(guī)律的學科。對經濟學專業(yè)的本科生來說,通過對《中外經濟史》的學習以及經濟發(fā)展演變的具體過程的考察,能夠給學生以思考、理解問題的新視角和新方法,有利于經濟學專業(yè)學生史學思維的培養(yǎng)和完整知識結構的構建。在教育部的規(guī)定中將經濟史課程作為經濟學專業(yè)的基礎課程,是理論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目前國內高?!吨型饨洕贰氛n程的教學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和挑戰(zhàn),問題是如何改革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中外經濟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重要性逐年下降
當前我國多數(shù)高校的經濟類學科出于在短期內大域生產應用型人才的功利豐義辦學目標定位,紛紛裁撤理論型、基礎性課程,經濟史課程也未能幸免于難,即使有少數(shù)高校的經濟類學科勉強保留了中國經濟史,或者是世界經濟史等課程,但課時總量和教師人數(shù)也被大幅縮減,課程地位則從必修課變成了任意選修課。浙江財經學院原有《中國經濟史》和《外國經濟史》兩門專業(yè)必修課,教學計劃調整之后,將兩門課程壓縮成一門《中外經濟史》,而《外國經濟史》則變成任意選修課。近二十年來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給具有基礎學科性質的經濟史課程的教學工作造成的巨大沖擊。
同時,經濟史課程主要講授歷史上的經濟現(xiàn)象為主要內容,以理論講述為主,這是課程性質決定的實際情況。這勢必會使部分本科生認為,經濟史充其量就是貼有經濟學標簽的過去的歷史,而過去的歷史離現(xiàn)實生活很遙遠。經濟史就是歷史,學歷史對找工作掙錢沒有多大幫助,學起來沒興趣,所以學不學該課程、是否學好該課程無關緊要。例如:《外國經濟史》課程自改為任意選修課之后,就再也無法按計劃開設。可以說,目前中國高校的經濟史教學工作正面臨著深刻的危機和巨大的挑戰(zhàn)。
(二)內容枯燥,學生興趣不高
目前國內高校經濟學專業(yè)普遍采用文理兼招的形式,其中有不少學生是理科生,人文歷史知識相對比較缺乏,而《中外經濟史》課程主要是以講述人類經濟活動歷史過程,內容中恰恰包含著大量的歷史學知識,內容比較瑣碎、龐雜,涉及人物、事件繁多。如果學生缺乏必要的歷史背景知識,將很難理解經濟現(xiàn)象與歷史環(huán)境之間的復雜關系。不僅學生不易形成有體系的經濟史理解脈絡,而且極大地制約了授課老師整體教學效果的提高。
同時,《中外經濟史》課程中也包含有不少經濟理論,美國經濟史學家道格拉斯·C諾思指出:“經濟史研究的任務是按照時序解釋經濟結構及其實績”。如果學生對一些基本經濟概念和理論缺乏認識,同樣很難理解歷史上的一些經濟現(xiàn)象。而且,經濟史里面有的經濟理論和概念本身比較抽象,不容易理解,再加之一些教師自身的學科功底和理解力、表達力不是很強,在闡述相關內容時便會出現(xiàn)一定困難。學生也往往會認為這些東西既難學,離自己的實際生活又遠,學起來便興致不高。學生興趣不高,導致整個授課的效果不好,教師也往往提不起精神。
(三)教學手段單一
隨著我國社會的高度信息化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已經受到激烈沖擊。若在教學方法上仍沿用傳統(tǒng)的“講稿黑板加粉筆、教師嘴巴滿堂灌”的灌輸式教學方式,教師在臺上念講義,學生在底下記筆記,考試背筆記,會讓學生對這單一的模式十分不滿,將造成學生學習動力不足、興趣不高,使經濟史課程缺乏實效性和吸引力,也會使高校經濟史開展教學的時空日益縮小,陣地日益狹窄。
同時,《中外經濟史》課程作為經濟學與歷史學的交叉學科,本應是左右逢源,兼具經濟學與歷史學的學科特色才對。經濟史研究需要運用經濟理論做指導,用翔實的史料作基礎,這是比較好的教學方法。但是,目前國內的經濟史課程的教學在這方面顯得十分欠缺。由于國內學術界學科之間人為的樊籬,使得經濟史教學手段上也出現(xiàn)了比較明顯的偏向性。各學科的培養(yǎng)方案以及知識結構的差異,不同學科培養(yǎng)出的師資在知識結構、研究方法、教學思路等方面也有所差異。經濟學專業(yè)或歷史學專業(yè)出身的經濟史教師,在授課時往往會側重于自己的本專業(yè)知識。經濟學專業(yè)的經濟史教師更傾向于利用經濟理論、經濟方法研究問題和教授學生,而歷史學專業(yè)的經濟史教師更傾向于史學理論和史學方法的研究和教學。而忽略了經濟史本身就是經濟學和歷史學的交叉學科這一事實,這些都不能算是一位好的經濟史教師。好的經濟史教師,應該是經濟學和歷史學知識兼?zhèn)洹?/p>
二、《中外經濟史》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一)教學內容的改變
教授內容的選擇上要注重史實與經濟理論相結合,注重歷史與現(xiàn)實經濟問題相聯(lián)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中外經濟史》課程的教學真正起到資政、育人、借鑒史實的目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從基本史實出發(fā),抽象出經濟理論所需要的種種歷史條件,然后在此前提下分析我國經濟發(fā)展的歷史,既把當前經濟理論當作經濟史研究或教學的一種方法,來指導經濟史,而在現(xiàn)實教授中又從經濟史本身出發(fā),去證實歷史上經濟發(fā)展演變的過程,即雙方互相印證,達到澄清史實、揭示和抽象規(guī)律、理清經濟發(fā)展的因果關系的目的。
在課程內容的安排方面,傳統(tǒng)經濟史教材始終難以走出編年體的老路,內容與中學歷史教材多有雷同,常常使學生感到重復和厭倦,不僅影響了教學效果,更嚴重的是使學生忽略了歷史與理論、歷史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以專題的形式來講授經濟史中的相關內容是一種比較好的改革方向,它更加符合經濟學專業(yè)本科生的特點,容易吸引學生,也能夠更好地將經濟理論與經濟史相結合,并能適當?shù)貙⒛壳敖洕费芯康臒狳c問題介紹給學生。目前國內部分高校已經作了這方面的嘗試,南開大學趙津教授主編的《中國近代經濟史》,將1840-1949的百年經濟發(fā)展史劃分為12個專題,內容涉及到近代經濟的主要領域,如工業(yè)、農業(yè)、金融、外貿等,增加了資源與人口、市場化、城市化、產業(yè)結構、政府職能、國民收入分配等與經濟理論和改革開放密切相關的問題。為了能給讀者一個時間的概念,專門設計了一章,將近代的109年作了縱向描述和階段劃分。這樣做既能區(qū)別于中學時所學習的經濟史知識,提升大學學習的專業(yè)性,也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和對問題的深入思考。
(二)教學方法的改進
原來經濟史的教學一般是“講稿黑板加粉筆、教師嘴巴滿堂灌”的單向一無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今后應該積極探索,摒棄填鴨式教學方法。經濟史畢竟是通過大量的經濟數(shù)據(jù)和歷史事實作為基礎,對學生來說如何提高他們的學習欲望,關鍵是怎樣使枯燥的數(shù)字和史實鮮活起來。所以欲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充分利用網(wǎng)絡平臺,建立和推廣基于網(wǎng)絡課堂的開多元化課堂方式。多媒體教學是教育改革、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教學的發(fā)展方向。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可輔助教師的“教”或促進學生自主地“學”,以突破課堂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視覺、聽覺效果方面具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用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通過課件演示圖文、動畫以及錄像資料等,知識內容豐富多彩,產生圖文并茂、動靜結合的效果,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的活動,喚起學生的情感世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學牛的記憶,增強學生進行聯(lián)想的線索。這樣,既可以彌補課時短的缺陷,又可以最大量的傳遞信息,節(jié)減過去單向一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之下教師念講稿、寫板書和學生做筆記的時間,提高教師與學生之間教與學的雙重績效和互動機率。
《中外經濟史》這門課程講授的內容時間跨度很大,現(xiàn)象紛繁復雜,與學生有一定距離感。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適當安排學生觀看一些相關的錄像,以調節(jié)單一的授課方式,使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體會到經濟史的魅力。目前以經濟史為題材的電視節(jié)目大量涌現(xiàn),可以根據(jù)授課內容適當選擇相關的影像資料,例如:當我們談到世界大國興衰時,可以讓學生觀看《大國崛起》,以引導他們去思考1500年前后西方世界為何興盛起來,而明清以后的中國為何停滯不前,甚至衰落下去,并可以結合現(xiàn)實分析今后我國經濟發(fā)展的趨勢等。講到票號、當鋪、錢莊等中國傳統(tǒng)金融機構的興衰時,可以通過播放電視劇《喬家大院》和《晉商》中的片段;講到西方重商主義興起時,可以讓學生觀看《貿易戰(zhàn)爭》;講到世界強國貨幣霸權爭奪時,可以讓學生觀看《貨幣戰(zhàn)爭》等,這些影像資料可以令學生耳目一新,印象深刻,興致盎然,可以再現(xiàn)活的歷史,使學生仿佛置身于那個年代,教學效果遠比單純的老師講述要好得多。
(三)重視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
當前,經濟史教學方式大多以教師講授、學生聽為主的形式,以致就會出現(xiàn)教師在上面講授,學生在下面睡覺或做自己相關的事的局面。師生之間的真正關系可能就出現(xiàn)在考試前的復習課上,學生千方百計套考試的信息,同時把與考試有關的東西背下來,以應付考試,之后雙方關系便算結束,至于通過教學掌握多少,有無用處等一概不予關心。如此現(xiàn)狀直接約束了經濟史教學中師與生之間的互動,經濟史教學內容的傳播。為此,我們認為必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師生之間形成良性互動的局面,才能真正上好經濟史這門課。
根據(jù)課程進展情況選擇適當專題,推行課堂討論,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在教師講授的同時,可以在首次授課時布置給學生不同的選題,要求學生按照不同專業(yè)選擇各自所感興趣的話題或者以學生來源所在地的“鄉(xiāng)土經濟史”,以小組或者個人形式進行準備,然后在教學過程中按照授課內容適當插入相關問題安排學生討論,老師和其他沒有參與的學生進行提問和點評,最后把學生講述的思路引申到教學內容中。在教師的適當參與下,將學生分為能力相當?shù)臄?shù)組,各組明確學習任務,這將有助于學生集中精力,實現(xiàn)知識的整合吸收。
另外,可以安排學生參觀一些經濟史的典型事跡,以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經濟史講授中常常要涉及到大量的事實案例,而這些事實大多都有相對的遺跡,例如:講到大運河開通對中國經濟影響時,可以參觀一下當?shù)剡\河環(huán)境與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現(xiàn)狀;講到工業(yè)發(fā)展概況時,必然會大量涉及近代工業(yè)化的事例,近代興辦的大量工業(yè)企業(yè)在各地都有部分得到保存;講到近代西方對中國經濟侵略時,可以實地查看一下當?shù)赝鈬饨缁蜓笫浇ㄖ?,追尋一下它們的歷史。如果在授課時能夠帶領學生親身體驗這些歷史遺跡的話,那效果肯定比課堂教學要好。通過這些參觀不但可以將經濟史中相關事件講授清楚,而且可以與鄉(xiāng)土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在實際調查過程中體會到只有把經濟發(fā)展起來,國家才能強大,才能避免近代中國被動挨打的局面。
(四)改革課程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的改革以有利于學生運用知識能力、實際工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推動教師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學生學習方法的改變?yōu)橹笇枷?,通過考試考核的改革使教學工作的重點真正落實到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自身素質的提高。教師可以根據(jù)經濟史課程的性質與特點,積極探索適合本課程的考核方式,提倡采用閉卷考試、開卷考試、撰寫論文、調研報告等形式與日常表現(xiàn)結合起來的考核方式,力爭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進行全面檢測考核,講究實際效果。
不同的考核方式側重點不同,考試尤其是閉卷考試能夠較好地考查學生對于基礎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而論文的考查方式則更傾向于測試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檢查學生到課率則能夠對學生的日常學習起到較好的督促和檢查的作用等。因而應采用多種方式結合的辦法來考核學生的最終成績。鑒于本科教育階段的特點和經濟史課程的考察重點在于學生的研究和思維方法的學習,我們認為應以閉卷考試為期末考試主要形式、論文為期中考試主要形式,并輔助以筆記檢查、課堂表現(xiàn)考核等形式。這樣做既可以兼顧到學生的平時表現(xiàn),又可以使其主動查閱相關資料,并逐漸了解如何運用歷史的方法來看待和研究問題。
參考文獻
[1]蔡志新.當前高校中國經濟史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時代經貿,2012,(4).
[2]侯燕.關于經濟史教學中的若干思考[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11,(1).
[3]程利英.論高校經濟史的教與學[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5).
課題資助:浙江財經大學校級教改課題(JK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