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娟
摘要:在一些教師眼里,創(chuàng)新就是找文本的毛病, 就是與文本基本精神唱"反調", 越奇特新潮, 越能體現(xiàn)個性和創(chuàng)造。殊不知, 這些虛偽的創(chuàng)新,既削弱了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的作用, 又流失了語文教學本應具有的人文精神。本文中筆者認為,在當前教改繼續(xù)深入發(fā)展的形勢下, 我們應該有一種理性的思考, 讓語文教學遠離虛偽。
關鍵詞:小學語文;虛偽;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5-0159-01
例一: 一位教師執(zhí)教《狐貍和烏鴉》, 課文第二節(jié)是這樣的:"有一天, 烏鴉飛出去給她的孩子們找吃的。她找到一片肉, 叼了回來, 站在窩旁邊的樹枝上, 心里很高興。"學生自主學習后有的說:"烏鴉已經(jīng)飛到窩旁邊的樹枝上, 為啥不到窩里去喂小烏鴉, 偏要等狐貍來騙她? "有的說:"這時窩里的小烏鴉肯定會呱呱大叫, 急著要媽媽喂食, 烏鴉媽媽怎么會有心思去跟狐貍聊天? "教師便順水推舟說:" 大家說得有點道理, 課文是人寫的, 如果不妥當, 當然也可以修改。你們覺得怎樣改才合理? "于是, 學生們更來勁, 多數(shù)意見認為, 可以改成"烏鴉飛累了, 停歇在半路的一棵樹上, 心里很高興。一只狐貍跑過來?"
學生能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固然可貴, 問題是, 其觀點是否確有道理? 課文是否真有"不妥"之處需要"修改"? 這就需要教師作出迅速而準確的判斷。仔細閱讀課文就可以發(fā)現(xiàn),烏鴉媽媽并不是等著狐貍來跟她聊天, 但可以看出她很得意,有點自我欣賞的意味, 滿以為這一片肉就是她孩子的一頓美餐了。狐貍就是利用了她的得意心理和好表現(xiàn)的虛榮心, 才把她已經(jīng)到嘴邊的肉騙去的。
課文突出對烏鴉媽媽功敗垂成的可惜和可嘆, 虛榮心要不得的主題才得到更加深刻的表現(xiàn)。這樣因勢利導, 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 同樣是個性化的閱讀, 是自己發(fā)現(xiàn), 與作者藝術匠心發(fā)生共鳴的過程, 同樣體現(xiàn)著創(chuàng)新教育的理念。創(chuàng)造性閱讀不是要在課文中找出什么"瑕疵"。超越文本, 挑戰(zhàn)權威,首先要尊重文本, 深入文本, 了解文本, 吃透文本。
例二: 一位教師在他公開發(fā)表的文章中, 為了說明"生成有度"的道理, 陳述了自己教學《小馬過河》的片斷。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朗讀理解老馬教育小馬的話語時, 生成了下面的對話:
生: 老師, 我認為老馬的話不對。
師:( 一愣) 為什么?
生: 因為老馬說:"你去試一試, 就明白了。"假如什么事情都去試試, 要是有危險那怎么辦? 其他學生受到了啟發(fā), 也紛紛表達自己的見解。
生: 我認為老馬說的話一半對, 一半錯。
生:"孩子, 光聽別人說, 自己不動腦筋, 是不行的。"這句話對。"你去試試, 不就明白了嗎? "我認為這話不對, 要是什么都去試試, 可能會有危險的。
生:( 其他學生附和) 對呀!我們要保護自己的生命。
師:( 適時進行啟發(fā)) 那假如你是老馬, 應該怎樣對小馬說呢?
生: 孩子, 光聽別人說, 自己不動腦筋是不行的。你要動腦筋想一想老牛和松鼠的差別, 知道能不能過河了。
生: 老師, 我覺得, 小馬只要聽了老牛的話, 就知道自己能不能過河了。
生: 因為, 小馬與老牛比一比高矮, 不就知道河水有多深了嗎?
師: 真是個會動腦筋會思考問題的孩子。
眾所周知,《小馬過河》是通過老馬與小馬的對話, 說明了實踐第一的道理。老馬的話說得很清楚, 凡事要動腦筋想一想, 然后再去試試, 說明了"想"與"做"的關系, 以"試"和"做"檢驗所"想"和所"聽"對不對??蓪W生卻生成出兩個與文本主旨毫不相干的話題:(1) 去試一試, 有危險怎么辦? 我們要保護自己的生命。難道為保護生命就不能作任何的嘗試和探索嗎? 按照這個邏輯, 還能有科學實驗和社會變革嗎? 所有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都離不開"試一試"的過程, 都有一定的艱難險阻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而人類就是在這"試一試"的過程中前進的。這與珍惜生命、關愛生命并不矛盾, 也不排斥。學生節(jié)外生枝的" 生成", 以" 保護生命"為由而否定親自"試一試",顯然是違背了文本精髓的片面理解。(2) 把"想"和"做"割裂開來, 以"想一想"和"比一比"否定" 試一試", 同樣與實踐第一的精神背道而馳。我們不能責怪學生無中生有地"創(chuàng)新", 也不必跟學生講實踐論, 但是, 作為教學對話的首席, 課堂教學的主導者, 教師豈能不分是非黑白, 一律冠以" 會動腦筋"的高帽子? 如果認為只要學生提出與文本相反的觀點, 就是"創(chuàng)新", 就是" 精彩的生成", 這樣只能使學生如墮五里云中, 失去追尋真理的方向。其實, 教師只要點一點, 試問:"只是想一想, 比一比行嗎? ""不試, 行嗎?"試一試, 就一定有危險嗎? "學生自然能從閱讀與對話中走進文本的靈魂, 萌生獲取成功的喜悅。
以上課例反映了少數(shù)教師錯誤的價值取向, 在他們看來,創(chuàng)新就是找文本的毛病, 就是與文本基本精神唱"反調", 越奇特新潮, 越能體現(xiàn)個性和創(chuàng)造。殊不知, 這些虛偽的創(chuàng)新,既削弱了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的作用, 又流失了語文教學本應具有的人文精神。在當前教改繼續(xù)深入發(fā)展的形勢下, 我們更應該有一種理性的思考, 讓語文教學遠離虛偽, 走向本真,努力追求既有創(chuàng)新思想又實實在在的教學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