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悅娥
摘要:語文課堂以朗讀為主,這是語文教學積淀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寶貴經(jīng)驗。通過朗讀,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還可以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大有幫助,另外,飽含感情的朗讀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這是默讀的形式遠不能及的??傊?,有朗朗讀書聲的語文課堂才更有生命力。
關(guān)鍵詞:朗讀;語文教學;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5-0107-02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漢字是音、形、義的統(tǒng)一體,這決定著漢語教學必須以朗讀為主,這是語文教學積淀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寶貴經(jīng)驗。但是,目前仍有一部分教師采用教材分析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以小組合作交流為主的課堂表現(xiàn)形式,形成了語文課堂失去讀書聲的怪現(xiàn)象,這不能不說是很大的失誤。人們在冷靜思考、總結(jié)失誤的教訓之后,頻頻發(fā)出回歸傳統(tǒng)的呼聲。有人卻對此表示擔心,認為強調(diào)朗讀是不是"死記硬背",會讓學生成為"三味書屋"里的書呆子呢?我認為,這種擔心是完全多余的。應該明明白,民族的語文教學,只有扎根于民族教育的沃土中,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理由如下:
1 唯有通過朗讀,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語言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時候不是靠掌握語言規(guī)則,而是靠語感能力。因為語感能力的提高,意味著語言直覺思維能力的形成,它在理解語言,感知文字的魅力上比理性思維來得更直接。反復誦讀名家作品就是模仿典范語言,接受其影響。誦讀,把文章讀得瑯瑯上口,對文章里的詞匯、詞語搭配、句子的格式、語言氣勢與格調(diào)已經(jīng)十分熟悉,這樣,良好的語感就基本形成了。通過誦讀培養(yǎng)語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這是學習語文的傳統(tǒng)經(jīng)驗和根本所在。
2 唯有通過朗讀,才能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
要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必須依靠對課文的正確誦讀。中小學語文教學在推廣普通話中負有特殊的歷史使命。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并不是輕易練成的,它是在千百遍普通話規(guī)范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形成的。"熟讀是把一切成例化成習慣。"如果能促進學生用普通話千百遍地正確朗讀課文,形成了習慣,那些不規(guī)則方言及語言渣滓也就慢慢清除了。
3 朗讀,可以加深對文意的理解
根據(jù)文章的不同體裁和教學流程來選擇朗讀方式,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意。"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例如,在課文分析之前,通過散讀,讓學生熟悉內(nèi)容,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課文分析之后,再借齊讀讓學生加深對課文氣勢的把握。
4 誦讀,對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大有幫助
反復吟詠經(jīng)典作品,"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有目的地選擇構(gòu)思、結(jié)構(gòu)、修辭上有特色的章節(jié)、段落,再反復去吟誦品味,久而久之,對文章構(gòu)思的感性直覺就不斷增強,"胸中有丘壑",下筆就有了章法。據(jù)說,毛澤東青少年時讀書采取的是"高聲朗誦"和"密詠恬吟"相結(jié)合的方法,每次讀了一篇文章后,并不作罷,仍是反復誦讀品味,用心領(lǐng)會它的意義、氣勢、節(jié)奏和神韻。事實證明,這種方法值得借鑒。
5 飽含感情的朗讀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朗讀,其實是一門藝術(shù),它能給人以美的享受,甚至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我很重視發(fā)揮學生朗讀的作用?;蚪處煼蹲x,或?qū)W生朗讀,或播放朗讀視頻,或組織學生朗讀比賽??勺x全文,可讀片段,可分角色朗讀,戲劇選場也可指導學生表演,從而增加學生對文意的把握。郎讀時要求他們運用普通話、聲音洪亮、表情豐富。語速適當、感情真摯。
6 朗讀之益遠大于默讀
我們常以"瑯瑯上口"、"佶屈聱牙"來評價文章的好壞,這顯然是針對朗讀時的語感來講的。有些文章的語句默讀時感覺不到的問題,當集中精力朗讀時,便能發(fā)覺并迎刃而解。例如我在教《艱難的國運和雄健的國民》一文時,同學們無論默讀幾遍都回答不出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直到齊讀之后,答案才一目了然。文章中國民的雄健之勢就張顯在朗讀中 。這樣,"艱難的國運和雄健的國民"之間的關(guān)系也會在朗讀中凸顯。 可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范圍真的很廣,在"講"、"讀"、"教"的各個階段都可以運用,并且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須引起語文教師的高度重視。
作品的接受程度總是以讀者的審美經(jīng)驗為前提的。這表明,我們在朗讀前或朗讀時,總會猜測該文中還未朗讀的事件或信息,這種期待貫穿我們閱讀的始終。"期待視野"這個名詞本來源于文藝學理論,但在語文教學的閱讀中同樣適用。
我們之所以要去朗讀,就是對要朗讀的材料產(chǎn)生了興趣。我們期待從朗讀中獲取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或者了解我們的未知,或者證實我們的已知,或者預測我們的推斷。對不同文體的作品,我們會有不同的朗讀期待。在閱讀中,我們往往期待體驗小說故事的高潮和結(jié)局,期待獲知新聞中的新鮮信息,期待讀到笑話的發(fā)笑點,期待聽到辯論中正反兩方的明確觀點等等。這表明,我們在閱讀一篇文章前,就已經(jīng)對相應文本的知識有了相應的認識,而對該作品的朗讀有了"期待視野"。
對一篇文章的標題或第一段的朗讀是讀者接觸該文的開始,也是讀者開始形成相應"期待"產(chǎn)生閱讀興趣的關(guān)鍵。因此,引人矚目的標題和別開生面的開篇,對讀者朗讀興趣和期待視野的形成至關(guān)重要。卓爾不凡的作者,他們文章的題目和開篇往往別開生面?!栋材瓤心崮取烽_篇的第一句話"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得不幸。"一下子就抓住了讀者的敏感神經(jīng)。讀者通過標題及開頭的閱讀,往往就能把握整個作品的大概。很多作品的標題或開篇往往讓讀者對標題和開篇描述的內(nèi)容存在不止一種期待。在這種情況下,讀者只能期望在下文的閱讀中能夠打破先前的這種預測性,建構(gòu)起對作品內(nèi)容的"期待視野"。
在理解和感受作品的過程中,朗誦者依據(jù)作品的內(nèi)容展開豐富的想象,通過自己的再創(chuàng)造,使作品的形象在自己心中、眼前活動起來,就好象親眼見到,親身經(jīng)歷一樣。這個過程是"身臨其境"、"設身處地"。這種想象所燃燒起來的藝術(shù)魅力,又喚起聽者的想象,不僅使聽者聽得見,而且仿佛好"身臨其境"、"設身處地"。
這樣的朗誦自然會有感染力。學生的"期待視野"就這樣慢慢被證實,部分也可能會被打破或全盤否定。這是很正常的閱讀現(xiàn)象。因為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存在認識上的差異,作品本身的理解有的被學生發(fā)現(xiàn),有的仍是疑問,正是在這種肯定和否定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水平和理解能力才得以不斷提高,在反復閱讀中提高理解能力和寫作水平就容易多了。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在無形中充當了語文教學的眼睛,它讓語言在讀者心靈中升華,讓作品的精髓在生活中熠熠閃光。"萬變不離其宗",民族的語文教學只有在不斷傳承民族教法的基礎上,扎根于民族教育的沃土,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