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閃閃
摘 要: 學習遷移理論揭示了人類學習的規(guī)律。作者認為在高中數學教學中要注重運用學習遷移理論促進學生正遷移,消除負遷移,還要善于設計學習遷移的問題和情境。
關鍵詞: 學習遷移理論 高中數學教學 教學應用
學習遷移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是學生學習新知識、形成新技能的必由之路。在實際教學中把握好遷移教學可以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和潛能。
一、在高中數學教學中促進學生正遷移,消除負遷移
知識的正遷移和負遷移是根據遷移的性質進行劃分的,正遷移是指新的數學知識在原有數學知識的基礎上理解和學習起來比較容易。如當學生已經對指數函數知識有了明確的認識和了解之后,在學習對數函數知識時就會比較輕松;當學生對橢圓知識有了認識之后,學習拋物線和雙曲線就不會那么困難;當學生對等差數列知識掌握之后,學習等比數列的知識就不會感覺太難,等等。在高中數學遷移教學中,目的是讓學生對遷移的學習方法不斷地進行歸納、對比、驗證和總結等,然后將其轉化為自己的學習方法,并能夠將這種學習方法應用于以后的數字知識學習過程中??梢姡瑪祵W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正遷移能力對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及實踐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有時會出現負遷移的問題,這是由于學生不能正確地認識和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在區(qū)分和辨別這些問題時出現了一定的差異。負遷移是指一種知識在另一種知識的影響下反而容易出現錯誤。如學生常常把結合律推廣使用,認為(a·b)·c=a·(b·c)。這主要是學生對新學概念沒有深刻理解和形成良好認知結構所造成負遷移的結果。又如,在空間幾何中,同一平面內平行的傳遞性同樣是成立的,然而初中所學的平面幾何的定理中大部分在高中所學空間幾何中都是成立的,這就致使不少學生認為平面幾何中的定理同樣適用于空間幾何。再如在平面幾何中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然而在空間幾何中卻不成立,從而使學生產生了知識的負遷移。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正遷移能力,消除學生的負遷移,盡量不直接教給學生正確的做法,保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實現優(yōu)化學生數學學習效果的目的。
二、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善于設計學習遷移的問題和情境
1.強化對遷移理論的認識。
遷移一般是建立在過去學習知識的基礎之上,這是由于遷移與學習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因此遷移產生的基本條件是認知結構的形成。奧蘇泊爾認為新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及知識的遷移有賴于認知結構的可利用性與新舊知識之間存在的可辨別性。當認知結構結構中缺乏與新知識相聯系的概念,那么認知結構的可利用性就比較低,反之,認知結構中出現了能夠與所學新知識相聯系的概念,對新知識的學習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說明認知結構的可利用性是比較高的。比如學生掌握了對函數“單調性”的基本概念后,在學習一次函數、二次函數及指數函數的單調性知識時就會容易些,就像數學中存在的“一般”通常適用于“特殊”,反之則存在不確定性。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概念時,沒有相應的知識結構作為輔助,教師應想方設法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相應的聯系,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意識,加快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速度,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使學生順利地實現知識的遷移。
2.充分挖掘數學教材,促進學生學習遷移。
高中數學教師應對課本教材進行認真的研究和分析,對實現學習遷移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當教師對教材的主要內容有充分的了解之后,便能夠建立起完善的知識網絡結構,更好地實現知識的橫向遷移和縱向遷移。教師還應重視各個章節(jié)的數學知識,如必修1、4、5及選修2-2四本書中學習的內容主要有指數函數、數列、導數、對數函數、三角函數和冪函數。這些內容的共同點是與函數有十分密切的關系,討論的問題大都是函數的單調性、周期性和奇偶性等。教師還需要合理地安排數學教材教授的順序,這樣可以讓學生學習的內容難度由簡單到困難,從未知的知識到已知,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如高中數學(理科)的內容安排順序可以按必修1→必修4→必修5→必修2→必修3→選修2-1→選修2-2→選修2-3進行教學,這樣可以把相同的知識塊放在一起學習,還有可以按照直線→圓→橢圓→雙曲線→拋物線的順序學習解析幾何的相關的內容,有意識地運用遷移理論,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3.精心設計教學步驟,指導學生知識遷移。
學生的認知結構的形成與教材知識結構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一般是在其基礎上轉化而來的,又由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認知結構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因此,學生的認知結構并不是與教材的知識結構完全對等。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按照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的思維向學生講授數學知識,同時還需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結構,對數學教材中的內容進行適當重組,并精心設計整體教學過程,使學生能夠順利地實現知識的遷移。如,在學習等比數列求和時,可以提出分期付款的問題:某人買房須貸款20萬元,銀行按月利率(復利)0.5%計算,要求10年還清,則每月要還多少錢?教師通過這樣的問題便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教材在編排時一般是依據定義、定理、公式和法則的順序,然而這樣安排的教材內容并不符合學生發(fā)現數學知識的過程,不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師應對學生的知識結構進行認真的分析和研究,按照學生由熟悉到陌生、由特殊知識到一般知識的順序,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知識的能力,實現提高數學學習水平的目的。
總之,學習遷移廣泛存在于人們的生活和學習中,學生的每一點進步都離不開“學習遷離”。學習遷移的應用可以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對于解決實際問題有一定的幫助;它是一個人學習、生活和未來社會活動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宋環(huán)苓,賈國營.高中數學教學中遷移思想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2(18).
[2]吳碧容.數學教學中能力的遷移[J].考試周刊,2013(8).
[3]陳玉平.談數學教學中學習的遷移[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