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麗莉
摘 要: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物理新教材,內(nèi)容上做了重新編排,由淺入深、由現(xiàn)象到規(guī)律,對學生知識難度的要求降低了,但與此同時卻增加了大量的科學探究實驗,以及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一些實際問題。因而,探究實驗在新課程改革的物理教學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這就需要打破傳統(tǒng)的物理課程教學模式,尋求一種“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因此,如何在物理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進行了一些有意的嘗試。
關鍵詞:物理課堂 合作精神 培養(yǎng)學生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2(c)-0099-01
1 合理劃分實驗小組,實現(xiàn)人力資源整合
為了在小組劃分時有效的實現(xiàn)人力資源的整合,我參考了以下四項原則。(1)差異原則。合作小組的成員之間應該存在差異,差異本身就是資源,我們應該合理的利用這一資源,突出“同組異質(zhì)”。所謂差異,包括智能差異,成績差異,性格差異。例如針對不同性格的學生進行合理搭配,一個實驗小組里有侃侃而談的“外交官”,有不善言語,但認真細致的“觀察員”,也有敢想敢做的“冒險家”。(2)尊重自愿,整體協(xié)調(diào)。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在組合學習小組時要充分尊重學生意愿,努力使得自愿組合的同學組合在一起,但就整體而言,要有班級的通盤考慮,有時也需要老師出面協(xié)調(diào)。(3)合理安排座位,提高合作效率。在推動“合作學習”時,如果所有的學科都在搞合作學習,各自為政,就會因座位問題擾亂正常的教學秩序。因此,可以組成文科與理科互相補充的合作組。(4)先觀察后組建,先磨合后穩(wěn)定。在師生初步了解,同學彼此自愿的前提下,可以先進行合作學習小組的“試運營”,在這個過程中,能磨合的就磨合,實在難以磨合的再加以調(diào)整。
2 明確合作學習任務,全員參與探究實驗
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每一次探究實驗,鍛煉學生與人合作,促進學生的合作學習。要使學生有效地合作學習,首先必須讓學生明確合作學習任務。合作學習小組應當根據(jù)具體任務進行適當分工。如在探究“影響電磁鐵磁性大小的因素”這一問題時,我讓學生以組為單位自行探究,并將競比的意識貫穿其中。各個小組很快的行動起來,大家先集思廣益提出種種猜想,然后設計實驗方案。小組長根據(jù)實驗方案進行了有效地分工。你設計表格、記錄數(shù)據(jù),你們兩人進行實驗操作,你負責總結結論和實驗評估,你……整個實驗過程顯得井井有條。通過小組的共同努力,他們敲定了自認為最精妙的方案,滿懷信心地去向其他組挑戰(zhàn)。學生在這種“人人參與學習過程,人人得到鍛煉機會”的探究活動中,除了學到了物理知識,更重要的學會了如何與人合作,增強了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3 創(chuàng)設合作學習機會,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
在物理教學中,把一些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把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將為學生學好物理創(chuàng)設良好的實驗情境,提供充足的感性體驗。在《電壓》一節(jié)的教學中,我增加了水果電池的學生分組探究實驗。影響水果產(chǎn)生電流大小的因素很多,有水果自身的原因(如水果的種類、水果的大小和成熟程度),還有外界的原因(如插入水果的兩個電極的大小、兩電極間距和插入的深度等因素)。學生提出的猜想可能不全面,但這沒有關系。關鍵在于讓學生學會如何控制好變量和在小組實驗中如何進行有效的合作。電壓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通過探究實驗增加了對電壓的感性體驗和親切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但是,如果安排每個學生獨立完成大量的實驗,獲取每一個數(shù)據(jù),課堂教學的時間明顯不足,這時采取小組合作的方法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例如教學《阿基米德定律》一節(jié)時,學生對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存在許多模糊認識。僅憑教材中一個實驗,學生理解起來非常困難。為此,將此實驗由演示變?yōu)閷W生分組探究。由于猜想浮力大小與六個因素有關(液體密度、排開液體體積、物體密度、物體的體積、物體浸入液體中的深度、物體的形狀),要逐個進行研究需要很長時間,一節(jié)課的時間根本無法完成上述任務,此時就以小組為單位,分別有重點地落實以上其中的某兩項任務,最后由各小組歸納結論:浸入液體里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只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其它因素無關。即F浮=ρ液gV排。通過小組合作,既保證了教學任務的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又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合作的意義。
4 注重小組經(jīng)驗交流,全班共享信息資源
在學習安全用電時,電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但用不好電,就有可能被電吃掉的危險,如何才能揪住電老虎呢?提出安全用電的課題,探究活動隨之展開。小組長組織同學采用各種方式、各種途徑收集資料,如有的同學利用書籍和網(wǎng)絡查閱關于安全用電的知識;有的同學負責收集關于觸電的案例;有的同學采用問卷的形式對父母、鄰居、朋友、電工師傅進行調(diào)查。在課堂上交流研究信息時,教師把講課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由合作小組中心發(fā)言人匯報本組同學的學習成果,如收集的各種事例,得到的結論及發(fā)現(xiàn)的問題。課下再對不能解決的問題歸類,形成一篇有價值的小論文或結題報告等。針對每位同學在合作學習中的表現(xiàn),合作小組中心發(fā)言人作記錄并打分,負責寫合作學習札記。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三會”:一是學會傾聽,不隨便打斷別人的發(fā)言,要努力掌握別人發(fā)言的要點,對別人的發(fā)言做出評價;二是學會質(zhì)疑,不能理解時,應請求對方作進一步的解釋;三是學會組織、主持小組學習,能根據(jù)他人的觀點,做總結性發(fā)言。這樣學生在交流中才能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不斷產(chǎn)生新的想法,同時也在相互交流和思維“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學會理解他人,共享大家的思維方法和思想成果。
在當今的社會里,單個人的能力和素質(zhì)固然不容忽視,但一滴水永遠不能稱其為河流,一棵樹也構不成整片綠色的森林,一個人的能力再大,充其量也不過是“1”,而我們更需要的是“1+1>2”的效果。在“合作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是時代賦予每一位教師的新任務。因此,教師應從各方面加強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學習與人合作,學會與人合作,這也是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讓他們學會通過合作各取所需,各得所需,對于每個人的成長,無疑是鋪設出了一條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