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fā)展,各學科與生物學科聯(lián)系得日益緊密,學科間的界限逐漸變得模糊,呈現出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的現象。在教學中尋找各學科和生物學科的知識交叉點以及研究如何進行各學科和生物的交叉性教學,就成為新課程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生物教學;素質教育;學科滲透
長期以來,人們把自然科學分成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幾個領域。認為物理學是研究物質最簡單的運動,例如物體的位移、變形、振動、光與電磁現象等;化學是研究原子和分子之間的化合與分解,形成性質上完全不同的新物質這類運動;生物學則是研究發(fā)生在活體中的最高級的運動形式,例如代謝、發(fā)育、病變等。這種劃分強調了各門學科的特殊性。但是,在科學技術日益發(fā)展的條件下,這些學科的界限逐漸變得模糊,呈現出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的現象。下面談談生物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滲透現象。
一、生物學與物理學之間的相互滲透
眾所周知,人們雙腿并非因為支持自身而經常感到吃力。為什么呢?此時,我們必須借助于物理學知識來加以解釋。其實,人體腳部就是一個杠桿系統(tǒng),其支點就是腳尖,動力為腳后跟的肌肉收縮提供的作用力,體重為阻力。很明顯,阻力作用點位于支點與動力作用點之間,動力臂大于阻力臂。因此,用較小的力就足以支持體重而不覺得費力。由此可見,若腳板越長,則用力越小,跑起來也會越快。另外,物理學中的相對論、量子力學以及控制論等理論,為從宏觀與微觀兩種不同的角度探討生命體系奠定了基礎,X射線衍射、各種光譜和波譜技術等為深入分析生命活動中的各種生理過程提供了強有力的手段。
同樣,生物中的一些有趣現象經物理學知識解釋清楚后也被應用到實際生產、訓練中。例如,貓從高處下落時,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即無論它的四只腳在開始下落時處于什么位置,而落地時總是四腳朝下先著地面,從而保證了它的安全。這是一個很早就被人注意的生物學問題,然而,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研究者用物理學知識才弄清楚其中奧妙。試想,貓要在空中把四只腳從上或左、右轉向下,一定要轉身,而想在空中轉身必須給它一個外力才行,或者在下落時先給它一個初始轉動量也可。但這二者在貓下落時都不具備,而貓卻依然能在空中轉身,這是何故呢?經研究認為:貓在下落過程中的轉身動作是由它的脊椎按照先前再左接著向右,最后向下的順序運動,從而產生了移動動量而使自身轉動。貓的這個轉身秘密被揭示后,給宇航員帶來了好處,宇航員在失重時很難轉身,因此,如果在訓練時學習了貓的這種轉身動作后,失重時轉身就自如了。另外,蜜蜂在一夜間能造出幾千間六角形的蜂窩來,這種蜂窩省料又輕(依力的結構分析),這種結構被建筑材料師門采用后制成了輕質省料的蜂窩建筑材料已在建筑上應用。
以上可知,物理學、生物學之間雖然各有其特殊性,但又相互滲透、互相結合,而最終形成一門邊緣學科:生物物理學。
二、生物學與化學之間的相互滲透
生物學與化學之間更是密不可分、相互滲透??梢哉f,化學是基礎,生物學使化學理論得以升華(即從研究一般的化學變化升華到研究微生物、植物、動物及人體的化學組成及生命過程中的化學變化)。例如,我們不從化學中學習糖類、脂肪、蛋白質等營養(yǎng)物質的元素組成及各自的結構通式,我們就很難理解這三類營養(yǎng)物質在生物體內的來源和去路及三者之間的相互轉變問題。再如,有了對化學中極性分子、非極性分子的概念及性質的了解,我們學習細胞膜“三明治”式的結構及其選擇透過性時,就很好理解了……凡此種種,不勝枚舉??傊?,可用一句話形象概括為:生、化不分家。因此,便產生了另一門邊緣科學:生物化學。
三、生物學與數學之間的相互滲透
生物學與數學這兩學科之間同樣存在滲透現象。特別是數學知識在生物學中的應用。例如,組成mRNA的堿基有4種(A G C U),其中每三個相鄰堿基排列順序可決定一個氨基酸。書上直接寫出這四種堿基的組合是43=64種,很多學生不明白。這時,我們可以把數學中的排列組合知識加以應用:4種堿基中任取三個排列(允許重復)方式有:P+4C+4=64種。這樣,問題便可以迎刃而解。另外,自由組合知識在解遺傳題時應用更廣泛,在此不多舉例。
以上可知,生物學與數理化三種學科之間確實相互滲透。那么,是否可以說生物學與語文、英語等就沒有聯(lián)系?非也。近幾年的高考命題看,英語試卷中閱讀理解題至少有一至兩篇屬科技說明文?,F代文閱讀主要還是考查學生語言文學功底,但是,為了適應科技社會的迅猛發(fā)展,命題者已經有意識地注入了現代科學知識信息,尤其是文科的學生,如果不掌握一定的理、化、生知識,在閱讀現代科技說明文時,將會無所適從,將來也很難適應高科技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意識到,現在大力提倡在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是完全符合社會發(fā)展的教育結構的,它有利于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然而,由于社會上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以及選拔任用人才的弊端,高考指揮棒仍然有著不可抗拒的威力,把“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對立起來。其實,是不是推行“素質教育”就影響高考成績呢?我想,“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并不矛盾,素質提高了,應試競爭水平必然提高。因此,筆者認為,無論校長、教師或者學生都沒有理由輕視某些學科,特別是非高考科目。每個中學生只有全面發(fā)展,將來才有可能成為適應現代化建設的優(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姜秋華.中學生物課中的德育教育[J].教育管理,1997.
[2]李艷秀.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科交叉滲透的內容和途徑[D].山東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