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融
摘 要:怎樣有效地進行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成為困擾廣大信息技術教師教學的一大難題,那么如何進行信息技術課堂的有效教學,讓學生真正產(chǎn)生興趣,并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呢?筆者認為應該采取三點措施:充分做好課前準備、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程序并及時進行教學反思。
關鍵詞:有效教學 課前準備 學習評價 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c)-0135-01
人類已經(jīng)進入了以知識經(jīng)濟為基礎的信息社會,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有力地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利用計算機及其網(wǎng)絡,學會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展示信息,是信息時代中學生必須具有的素養(yǎng)之一。為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和提高課堂效率,下面淺談我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上進行有效教學的幾點做法。
1 充分做好課前準備是課堂有效教學的前提
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技能較強的學科,教師是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與引導者,要能充分預估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我在講《導購電腦設備》這一節(jié)課前,從教學環(huán)境和資源方面做好教學準備:一間擁有多媒體平臺的計算機網(wǎng)絡教室、凌波多媒體教學網(wǎng)軟件、電腦組裝視頻、電腦組裝益智游戲、計算機硬件各部件實物、PPT教學課件和一張評價表。為了提高課堂效率,需在課前檢查和維護好每臺學生機軟硬件系統(tǒng),以便學生課堂正常使用。并將課堂用到的教學資源材料發(fā)送到每臺學生機指定的文件夾中。
2 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程序是有效教學的關鍵
2.1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信息技術的有效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的有效學習。一個好的導入設計,能使一堂課先聲奪人,引人入勝。如果我們在備課時就十分重視導入的設計,在走進課堂之前能認真的推敲一下導入語,那么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在授《FLASH基本操作》這一課時,利用廣播控制系統(tǒng)向全體學生播放一個智力游戲的flash動畫,引導學生和老師一起來完成游戲,緊接著導入新課內(nèi)容:“這個游戲動畫是由一個神奇的軟件—flash軟件制作出來的,除此之外,它還可以制作出動畫片、MTV歌曲、電影、圖片藝術效果、繪畫等,大家想不想也來學習制作一個有趣的動畫呢?”就這樣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輔助,再結合接近學生生活的實例,用這些生動、形象的具體事例,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
2.2 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靈活運用教學方法,使課堂氣氛活躍融洽,讓學生輕松獲得知識。
2.2.1 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 任務驅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運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并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他們的主體意識和能力。
例如,講“Word中運用圖形對象組合制作藝術字標題”時,我通過課件展示板報中出現(xiàn)的各種各樣用自選圖形和藝術字組合制作的標題,與學生一起探討和分析采用哪些技術來完成的?提出的問題中,自選圖形和藝術字制作是以前已經(jīng)學習過的,學生自己就會給出解決方案;疊放次序和組合是隱含在任務中的新知識點,這也正是這個任務所要解決的問題,教師提醒學生閱讀課文中的具體操作,小組討論交流并開始動手完成任務—— 組合藝術字與圖形,要求采用不同的自選圖形和藝術字,以及對它們進行修飾,制作出有藝術特效的標題,讓學生感受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技能的成就感。
2.2.2 注重學生合作意識培養(yǎng),組內(nèi)協(xié)作、組間競爭,共同提高
七年級學生求知欲強,思維活躍,富有個性,具備了一定的信息素養(yǎng),針對這種情況在進行教學時,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優(yōu)勢,大膽組織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并重視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教學任務要以學生為主體、討論交流貫穿知識點,并考慮不同層次的學生,對學生合理搭配進行分組,有助于小組優(yōu)勢的發(fā)揮。例如,在講用Word制作電子板報時,通過異質分組,將熟練操作Word軟件的同學與基礎較弱的同學組成一個合作學習小組,每組推選一名操作較強的同學作為本組的小老師,鼓勵小老師充分發(fā)揮作用,組織小組認真完成擬定的制作主題及相關任務,并對小組成員進行合理分工,這樣學生帶著各自的任務,做起來更積極,整個課堂也始終籠罩著一種協(xié)作和競爭的氣氛。最后,教師利用多媒體廣播系統(tǒng)的功能展示每個小組創(chuàng)作的作品,使學生看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嘗到成功的喜悅和創(chuàng)造的快樂。
2.3 認真做好評價工作,樹立學生學習信心
學生完成任務之后,教師應對任務進行檢查、評價。評價應當突出以鼓勵為主的原則,讓每個學生通過評價都能看到自己的長處,增強學習信心,讓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學生完成電子板報作品后,教師利用教學廣播的功能展示各小組在任務環(huán)節(jié)中完成的作品,請每個小組選出一名代表進行匯報交流、小組其他成員傾聽補充。再讓小組根據(jù)老師提供的課堂學生學習評價表進行自評互評,評出優(yōu)秀小組、小老師和學生。教師做好學習評價表中的成績記錄,以便期末學科綜合素質的評定。通過開展學生成果的交流和討論,讓學生進行自評互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合作探索的精神。
3 及時進行教學反思是促進有效教學的重要策略
教學反思就是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的一種行為。對內(nèi)容安排、教學設計、情境創(chuàng)設、活動設置、方法運用和即興調(diào)控等方面記下心得體會、經(jīng)驗教訓,完成理性思考,既有利于解決現(xiàn)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有利于及時改進今后的教學。只有不斷反思、不斷探索和積累教學經(jīng)驗,才能使以后的教學更趨完善,這是促進“有效教學”的重要策略。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我們應該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學生所熟悉并感興趣的現(xiàn)實情境,靈活地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優(yōu)化學生課堂學習評價,切實提高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時進行課后反思,才能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肖成全.有效教學[M].遼寧: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 艾奉平.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中國電化教育,2001(9):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