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鋒
詩歌閱讀考點一直是我們高考備考的難點之一,學生往往喜愛詩歌,但卻對詩歌基本情感的把握十分頭疼,做起詩歌閱讀題來大多左右彷徨,很多時候出現(xiàn)錯誤。這種情況往往是與詩歌自身的特點有關,尤其是一些經(jīng)典詩歌,更是融合了時代印記、身世痕跡和個性胎記,展現(xiàn)出十足的自我特征,同時又與學生不得其法,無法快速把握詩歌基本情感有很大的關系。結(jié)合多年備考實踐,現(xiàn)將自己總結(jié)的六步法把握詩歌情感介紹給大家,希望能給大家以有益的啟示。
俗話說“眉目傳情”,詩文的標題很多時候告訴了我們詩歌的體裁、寫作對象、寫作范圍甚至直接點明詩歌的基本情感。比如高適的《別董大》一詩就很直接地告訴了我們詩歌的體裁——送別詩。那么詩歌可能具有的情感差不多就是惜別之情、勸慰之意,以及對友人或自己別后生活的擔憂之心,如果再將詩歌可能的情感范圍向前拓展,詩人可能還會聯(lián)系自己,表達對自己當年與友人共同生活的憑吊追憶。而高考對學生詩歌能力的考查差不多都是些語言相對通俗、用典相對較少的詩歌。如果我們在詩歌復習單元能夠適時地對詩歌進行類別劃分,那么我們對詩歌基本情感的把握環(huán)節(jié)就容易多了。而實際上詩歌的類別劃分又是比較容易的,比如可以分為詠史懷古詩、傷春傷別詩、羈旅行役詩、山水田園詩、托物言志詩、邊塞征戰(zhàn)詩、贈友送別詩、閨怨詩、談禪說理詩等多種類型。根據(jù)類型,再結(jié)合詩歌的具體內(nèi)容,我們大致都可以把握詩歌的基本情感。
還有些詩歌,比如杜甫的《登高》等,標題實際上告訴了我們所寫之事。如果我們能夠憑想象適當還原詩人當年的生活習俗,再結(jié)合一下詩歌的具體創(chuàng)造背景,那么我們差不多也可以把握詩歌的基本情感了。還有些詩歌,比如劉禹錫的《石頭城》已經(jīng)很明白地告訴了我們詩歌所寫對象,那么把握起詩歌基本情感恐怕要容易多了。
總之,我們可以通過看詩歌標題,把握詩歌的寫作對象、所寫之事、寫作范圍,甚至可以直接把握詩歌的基本情感。
我們在基本把握詩歌基本情感之后,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要看詩歌作者,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以意逆志知人論世”。這句話出自《孟子·萬章上》,原話為:“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薄绊炂湓?,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边@也就是說,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常常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然后“將心比心”去領會、推測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感,從而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和主旨;我們在欣賞、吟詠古人的詩歌作品時,應該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環(huán)境和時代,與作者成為心靈相通的好朋友。簡單理解這兩句話,就是我們要在充分了解詩歌作者的基礎上以己度人,把握詩歌的基本情感。
我們知道:詩人不同,詩風各異;境遇不同,詩情有別(詩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變的,寫于不同時期、地點的作品,也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感情基調(diào)和旨趣);時代不同,精神迥異。因此我們在操作層面需要做到:盡力弄清作品創(chuàng)作的具體時間;傾力全面了解作者所處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思想、宗教、風俗等背景知識;全力利用現(xiàn)存的各種史傳材料和后人的評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靈歷程和精神世界,即作者一生的遭際、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質(zhì)等。
比如李白和杜甫,同作為唐代的大詩人,但李白的詩歌飄逸灑脫,杜甫的詩歌沉郁頓挫。這是由于李白一生絕大部分處于盛唐時期,具有盛唐人的大氣度、大眼光和大胸懷;而杜甫比李白小11歲,目睹了唐代由盛到衰的過程,經(jīng)歷了唐衰后的艱難世事,因此與詩仙李白相比,杜甫的詩歌更多融合了自己對國家的憂慮及對老百姓的困難生活的同情。再比如同是李清照創(chuàng)作的《如夢令》和《一剪梅》,前者表達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種天真、率真與浪漫的情趣和心境,后者則寫與她的丈夫趙明誠分別后滋生的綿綿思念。恰是因為兩首詞創(chuàng)作于作者的不同階段,所以情感不同。像她的《武陵春》此詞寫于作者晚年避難金華期間。其時,丈夫既已病故,作者孑然一身,在連天烽火中飄泊流寓,歷盡世路崎嶇和人生坎坷,因而詞情極為悲苦,因此也就更典型地反映了時代在她身上的印記。
因此,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要盡可能多地了解詩人,了解歷史、文化,在此基礎上多掌握一些大家的詩歌風格。如孟浩然詩風的語淡味重、恬靜渾健;王維詩風的恬淡生動;王昌齡詩風的幽寂靜穆;高適、岑參詩風的雄渾奇拔;韋應物詩風的清新典雅;韓愈詩風的氣勢磅礴、奇特新穎;賈島詩風的蕭瑟悲愁;李賀詩風的憂郁激憤;元稹詩風的艷麗淺近;白居易詩風的平白清新;劉禹錫詩風的清峻明朗;李商隱詩風的清麗俊逸;杜牧詩風的含蓄綽約……
詩歌的文眼,即“詩眼”,指的是詩歌中的點睛傳神之筆。它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一種是詩詞句中最精煉傳神的某個字,以一字為工。一種是全篇最精彩和關鍵性的詩詞句子,是一篇詩詞的主旨所在。由于有了這個字詞或句子,而使形象鮮活,神情飛動,意味深長,引人深思,富于藝術魅力,我們又稱之為一篇詩詞的眼目。比如孟浩然的《臨洞庭上張丞相》一詩。這是一首干謁詩,這首詩委婉地表達想入朝為官的愿望,希望張丞相引薦。因此詩眼應該是頸聯(lián)“欲濟”二句。再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一詩。詩中第三句的“綠”字為詩眼。形容詞“綠”活用為動詞“吹綠”。它既描繪了江南美麗的春色,寄托了詩人浩蕩的情思,又極富有表現(xiàn)力。
當然,詩眼是詩人將特定的生活情景,將自己對這些事物最真切、最真摯的思想和情感濃縮凝練而成的,它本身很抽象,也并不是每首詩都有詩眼。所以要準確找出詩眼并非易事,我們按照常規(guī)需要掌握方法技巧,還需要具備相當?shù)奈膶W功底。這里所說的尋找詩眼,只是要我們憑借自己的語感和素養(yǎng)快速地把握,進而為自己的詩歌閱讀所用,應該說這是比較粗淺和浮躁的一種做法。尤其需要言明的是,詩眼的錘煉,既要在字句上下功夫,更要立足于全篇,不斷在自己的詩歌素養(yǎng)上下功夫。
“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所謂意象,就是融合了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是賦有某種特殊含義和文學意味的具體形象。如果說詩歌情感是詩歌的靈魂,那么詩歌的意象就是她的血肉。很多時候,我們通過分析詩歌意象可以快速把握詩歌的基本情感。
不過,我們知道,意象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簡言之就是它具有多義性。比如“水”這個傳統(tǒng)意象,李白(《望廬山瀑布》)從中看到的是壯闊,王維(《山居秋暝》)從中看到的是清澈,而李煜(《虞美人》)從中則看到的是亡國之愁。所以我們要想通過對意象的分析來把握詩歌的基本情感,就首先必須把握詩歌意象的情感指向。在具體操作上,我們可以從賞析意象的限定語、陳述語和發(fā)掘意象的文化內(nèi)涵入手。
比如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一句?!昂s凄切”中的“寒”字作為限定語就很值得玩味。它具有主客觀兩種表現(xiàn)功能:從客觀上講,它表明了秋的季節(jié)特點;更主要的從主觀上講,就頗有難度了——究竟是以哪種感觀展示意象的?展示這種意象有什么作用?分析可知,從客觀層面講,“寒”體現(xiàn)了秋的季節(jié)特點;從主觀層面講,“寒”較多的含義為寒冷、凄涼。如果我們能夠結(jié)合后面的陳述語,就應該明白,“寒”是從蟬聲的聽覺角度寫作者的主觀感受——內(nèi)心凄涼。再深究一步,自然是因為要和心上人分離的原因,也就強化了這首詞的主題——離愁別緒!
至于意象的文化內(nèi)涵,比如,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就是借助月亮,詩人傳達出相思之情,寄托相思就成了“月”的文化內(nèi)涵。又如鄭思肖的《寒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就是借菊言志,詩人借菊花傳達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我們的一些文人甚至因創(chuàng)造出新的意象而留名。比如宋代林逋,隱居杭州孤山,不娶無子,而植梅放鶴,稱“梅妻鶴子”,被傳為千古佳話。他的《山園小梅》詩中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梅花的傳神寫照,膾炙人口,被譽為千古絕唱。可以說我們的諸多意象經(jīng)過歷代文人的不斷推陳出新,具有了越來越濃厚的文化氣息。如果我們能夠熟練掌握詩歌意象分析的方法,那么我們在賞析詩歌時,就可以快速地把握詩歌的基本情感。
高考對詩歌的考查要求“難度適中”,因此差不多不會出現(xiàn)偏難怪的詩歌;若萬一詩歌存在難度,那么出題者就會通過降低試題難度或增加注釋的方式使詩歌題的整體難度降下來。所以我們必須非常注意詩后注釋。
這類注釋大致包含以下幾種情形:1.注釋詩歌中出現(xiàn)的疑難字音、字形;2.對詩歌寫作背景及作者的介紹;3.注釋詩歌中出現(xiàn)的某類文化習俗或現(xiàn)象。不管是哪種類型的注釋,應該說對我們理解詩歌都是很有用處的。對這一點大家一定要十分注意。在有些時候,注釋甚至為我們提供了詩后試題的答案。比如2008年湖北高考詩歌題(侯蒙《臨江仙》)(1)這首詞體現(xiàn)了侯蒙什么樣的人生態(tài)度?請結(jié)合詞作予以簡析。(4分)對于這道題,考生因為詩歌有難度,所以答題情況不甚理想。但如果我們能夠充分注意到詩歌后面附錄的注釋,那么這道看似復雜的題目便可迎刃而解。注釋是這樣的:【寫作背景】據(jù)宋人洪邁《夷堅志》記載:侯蒙其貌不揚,年長無成,屢屢被人譏笑。有輕薄少年畫其形貌于風箏上,侯蒙見之大笑,作《臨江仙》詞題其上。后一舉登第,官至宰相。我們結(jié)合題目再來審視這一注釋,便會得出這樣的答案:樂觀開朗、幽默風趣、志向遠大。而這恰是本題的標準答案!
詩歌后面的題目,有的可以讓我們意識到本首詩哪些地方很重要,有的甚至可能會告訴我們答案。比如煉字題,能讓我們在讀詩時充分注意某些字詞。而類似探究類試題,讓我們就其中的一點談自己的理解,實際上就已經(jīng)告訴了我們答案,只是我們需要將答案豐富罷了。比如2011年湖北高考語文詩歌題選的是兩首宋詩,進行比較閱讀,有一道題:(3)以上兩首詩,劉詩優(yōu)美,蘇詩壯美,請結(jié)合詩句賞析。(4分)我們需要發(fā)掘劉詩中的“優(yōu)美”,蘇詩中的“壯美”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