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可福
〔關鍵詞〕 新課改;數學教學;授課模式;數學思想
〔中圖分類號〕 G633.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10(A)—0019—01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倡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合作交流,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而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主渠道,因此,只有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才能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從而造就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那么,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如何搞好初中數學教學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新課改背景下在數學教學中要轉變傳統的授課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是:“灌輸——接受”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的特征是:重書本知識的傳授,輕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重學習結果,輕學習過程;重間接知識的學習,輕直接經驗的獲得;重教師的講授,輕學生的探索;重考試成績的高低,輕整體素質的提高。而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因此,新課改理念下的教學形式應多樣化。如:教學中可通過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研究性學習等方式,使師生互動,教師導學,充分調動每位同學的主動參與意識和積極性。而且教師要留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通過質疑、解疑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新課改背景下的數學教學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獲得結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獲得結論的同時智力得到開發(fā),潛能得到挖掘,能力得到培養(yǎng),素質得到提高。而學生的這一認識過程是教師無法代替的。
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就是要在教給學生數學結論的同時,注重揭示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概念教學要展示概念的形成過程,法則教學要展示算理,公式教學要展示公式的推導過程,應用題要展示解題思路等。只有加強了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學生才能掌握知識的本質和系統,領會蘊含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認識結構;學生數學知識的基礎才能牢固,數學素質的發(fā)展才能全面,主體精神的培養(yǎng)才能真正落實在課堂上。
新課改背景下在數學教學中要滲透數學思想與方法古人云:“授人一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一漁,則終生受用無窮?!睌祵W思想與方法是數學的精髓,是聯系數學知識的紐帶,是學生終身學習數學知識的橋梁,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滲透數學思想與方法。
例如:數學中的待定系數法、配方法、換元法、判別式法、反證法、數學歸納法等基本方法既是解決問題的基本手段,又是數學思想的直接體現。觀察、分析、猜想、綜合、歸納、類比、抽象、概括等數學思維方法是思考數學問題的一般方法。數形結合的思想、參數與方程的思想、分類討論的思想、化歸與轉化的思想等是高層次的數學思想。我們可以將這些策略性知識的傳授與數學具體知識的學習與運用結合起來,使之成為數學教學整體中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
新課改背景下在數學教學中要把生活現象引入課堂,使學生感受數學應用的廣泛性和重要性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新課改中有很多內容非常貼近生活。如:銀行利息問題、商品利潤、利潤率問題、污水處理問題、出租車計費問題等。如果教師在備課時,有意識地把數學知識與生活現象聯系起來,從同學們喜聞樂見的生活現象入手,介紹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就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應用的廣泛性和重要性。
如:在講“黃金分割”比時,可以提問學生:“舞臺上節(jié)目主持人的最佳位置在哪兒?”又如:在介紹“平均數”時可以提問學生:“在某項比賽中,計算選手得分時為什么要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這樣的提問能緊緊抓住學生急于想揭開生活之謎的渴望,帶著學生走進數學知識的海洋。長期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將會更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會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