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紅
摘要: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因此在音樂欣賞的教學中必須緊緊抓住學生的“情”與“感”,創(chuàng)設富有音樂性和情感化的美好情境,使音樂審美教育始終具有獨特的情感色彩,真正做到情境交融,寓教于情。教師一定要運用各種方法,手段指導學生從音樂情感上進行體驗,提高學生的音樂藝術修養(yǎng),也使音樂欣賞課更具有生命力。
關鍵詞:情感藝術;情感體驗;情感共鳴
音樂中蘊含的道德、哲理及豐富的情感體驗,教師要通過每一段旋律傳遞到欣賞者心里,每聆聽一次就會受到一次感染,增加一次對作品人物、意境的回憶與聯(lián)想。音樂欣賞教育本質是情感教育,學生只有通過高度的情感體驗,才能真正發(fā)揮音樂欣賞教育的功能,也證實情感體驗在音樂欣賞課中的重要性。
一、 音樂是最富有情感的藝術
音樂是最富情感的藝術。黑格爾曾說:“音樂是精神,是靈魂,它直接為自身發(fā)出聲音,引起自身注意,從中感到滿足……音樂把內心深處情感世界所特有的激動化為自我傾聽的自由自在的,是心靈免于壓抑和痛苦……?!?引自《李斯特論柏遼茲與舒曼》第26頁)。音樂感知植根于人類的本性之中,只有通過對音樂的情感體驗,才能使人的這種感知能力得到健康的發(fā)展。音樂是通過其旋律起伏、和聲張弛、調試轉換、音色變化、動機發(fā)展、曲式結構直接表達人的感情的。以上闡述了音樂有著豐富的情感,人類的情感是最豐富的,二者不謀而合,因此可以通過情感的體驗使學生更廣,更深,更自然地接受音樂藝術的教育和培養(yǎng)。
二、情感體驗在欣賞課中的重要性
古代文學理論家劉勰說:“夫綴聞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人情?!币馑际钦f,創(chuàng)作者由于情感的激發(fā)而創(chuàng)作作品,而觀(聽)眾是通過作品體驗其中情感的。欣賞音樂,要通過音響感知較準確地去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內涵。從這一觀點出發(fā),欣賞音樂的過程就是情感體驗的過程,情感體驗在音樂欣賞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因此,準確、細致、深入的體驗作品的情感是欣賞好音樂作品的重要基礎。情感體驗需要體會音樂情感的深刻含義。在欣賞音樂中,有些是感性的直接情感體驗,這種體驗主要靠平時的經驗積累而成。而有些則要在音樂以外的因素,從歌詞,標題等提示中找到理解的依據(jù);從作品產生的社會環(huán)境、歷史背景以及作曲家的世界觀、創(chuàng)作意圖、藝術風格等方面深入體會,甚至沒有運用非音樂因素(指無標題或文字說明的音樂作品)的無標題音樂作品,也并不等于這些樂曲沒有表現(xiàn)特定的情感。情感體驗疏通了教師與音樂,學生與音樂,教師與學生之間多方面的渠道。情感體驗是引導式與自然流露相配合,與音樂緊密相聯(lián),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產生的情感呼應就有了音樂知識內容的積累,音樂興趣的提高,尋找到適合于自己,并于性格相吻合或有差異的音樂去聆聽、感悟。目前,音樂欣賞課課時少、內容多,情感體驗教學就更為重要了,音樂大門的開啟,要靠教師選擇好鑰匙,情感的調動和培養(yǎng)則是教學中最好的選擇。
三、怎樣讓學生在欣賞課中獲得情感體驗
1、以情感發(fā)展為主線,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方法獲得情感體驗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采用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深刻理解音樂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
的思想教育,激發(fā)學生的美好情感,提高他們對生活中真善美的識別能力。
欣賞課中,情感體驗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要根據(jù)音樂的需要和學生的理解程度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帶著一種高漲、激動的情學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到或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從而體驗創(chuàng)造的快樂?!彪S著對音樂作品層層深入的分析,加上教師巧妙的引導和聲情并茂的講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一直處在興奮的狀態(tài)下學習。在音樂教學中,教師的情感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的一言一行,包括臉部表情、語言表達、動作、反常等一系列的情緒表現(xiàn),都會影響著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在放錄音的過程中,教師的表情一定要符合作品需要,要和學生一樣專注的欣賞,表情、目光要和音樂作品相吻合,切忌與樂曲無關的隨意走動或隨便翻閱書本等破壞學生情緒的行為,教師只有不斷地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不斷提高,才能在教學中做到“傳情”“動情”才能以情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夠準確地把握基本情調,情緒,從而提高音樂欣賞水平。
2、 改變舊有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輕松體驗音樂情感
音樂是以情動人、潛移默化的,如果我們在孩子沒有愿望的情況下強制他們去學音樂,那將會產生逆反心理,使學生憎惡那些督促他們學習音樂的人。許多學生在一入學時,對于音樂課特別有熱情,但是有序教學形式的陳舊老化,使他們漸漸得不喜歡音樂課,在能體會到音樂的苗苗之前,就拒絕和放棄了學習音樂。這種現(xiàn)象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普遍存在。為了學會一首歌曲,必須現(xiàn)場那令人頭疼的小蝌蚪,還得搞清這個音符唱幾拍,那個音符有多長……;明明非常好聽的樂曲,非讓我們搞清有幾個樂段,還必須按照老師的思路想象每段都描寫了什么……;最可怕的是樂器可,學生不得不在老師的威逼下,一遍又一遍地進行枯燥的技術性聯(lián)系。學習自己不喜歡的樂器。教學過程完全在教師的控制中,學生在音樂課堂中失去了自由,這種被動接受式、填鴨式的教學形式令許多學生失去對音樂的興趣?!耙匀藶楸尽钡囊魳方逃^念,必須改變教師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輕松地學習、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學會自主性學習。關鍵是在教學中如何突出“以學生為中心”。
第一,提倡“探究學習法”。“以學生為中心”,就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學生的學習同樣是一種發(fā)現(xiàn),學習者自己發(fā)現(xiàn)的才是最重要的和富于個人特色的知識。判斷學生的學習是接受還是發(fā)現(xiàn),關鍵在于學生是否用自己的頭腦親自對事物進行過分析與整理。實踐證明: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弄懂得東西,要比老師教的印象深刻得多。在音樂教學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點撥。
第二,提倡師生同學習。音樂學習是表現(xiàn)個性、開發(fā)思維,注重情感體驗的過程,由于音樂的形象是模糊的,非語義的,在欣賞音樂和表現(xiàn)音樂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情感表達,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沒有標準的答案。教師要與學生形成交流式教育,不僅使學生從老師那學到知識,老師也從學生那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老師和學生都獲得一些在他們身上都不曾擁有的東西,當老師和學生離開教室時,他們都得到了一些從未有過的體驗和收獲。二十一世紀的教學應是一種雙向活動的過程,一方面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也是從學生那里獲得信息和受到啟發(fā)。
第三, 改革教材,突破內容。我們現(xiàn)有的教材比較陳舊,跟不上時代的發(fā)展,這也是學生不喜歡上音樂課的原因之一。作為音樂教師,要大膽改革與創(chuàng)新,不要被教材所束縛,尋找學生喜歡的內容與形式。我國的民間音樂浩如煙海,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收集、去探索、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京劇的生成與演變等等。與學生一起感受民族音樂“心平氣定”、“輕微淡遠”的音樂審美觀,以及“通乎杳渺”、“物我兩忘”的音樂至美境界。
3、 與時代相結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獲得情感體驗
別林斯基曾說:“不管哪一種音樂都反映一種情感,只要有情感,機械表達得可怕的單調的印象就沒有了?!?引自《樂話》第258頁)。情感的表現(xiàn)可以體現(xiàn)在古典音樂之中,聽一些學生喜愛的流行音樂,可以放松他們緊張的神經,建立師生的溝通是學生的音樂情感得以自由的發(fā)揮,課前教師要進行篩選,如近兩年流行的漫畫劇《麥兜》里面用可很多古典音樂和童謠來改編,學生通過得現(xiàn)代化的歌詞加上古典的旋律來了一次古典的洗禮。音樂作為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反映,它所抒發(fā)的不是純生理性的喜怒哀樂,而是和時代、社會、自然有著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意識形態(tài)。一方面音樂語言有著人類的共通行,它是沒有國界的藝術語言;但另一方面音樂所抒發(fā)的情感又總是和思想傾向緊密交織在一起的。所以情感的體驗是音樂欣賞課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情感體驗是上好音樂欣賞課的關鍵,教師在教學中抓住并運用各種方法、手段和音樂自身進行體驗,就會產生好的效果,提高學生的音樂藝術修養(yǎng),也使音樂欣賞課更具有生命力。論述的這些只是音樂教育情感體驗的一部分,還需要深入研究和實踐下去,任務艱巨但有意義。讓我們共同為藝術教育事業(yè)出謀劃策,培養(yǎng)出適應新時代發(fā)展的全面的高素質的人才。奉獻出音樂教育工作者的才智。
參考文獻:
[1]邵祖亮等編.《中學音樂教學法》,上海音樂出版社,
1993年3月版。
[2]彭啟華著.《藝術論綱》,武漢出版社,1994年11月版。
[3]劉智強編.《音樂與人生,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年7月版。
[4]《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社,199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