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麗英
摘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習興趣和動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政治課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
關鍵詞政治課教學 問題意識 問題情境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326-01
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知活動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問題時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tài)。加強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為歷代教育家所重視,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學生“每事問”,認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習興趣和動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有利于學生良好個性的發(fā)展,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
長期以來,在政治課教學中存在一種不良傾向:教師講得多,對問題討論少;教師提問多,學生問題少甚至沒有問題,這不能不說是一大缺陷。這說明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淡薄。造成政治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淡薄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學目標的制約?!爸袊饬拷逃晒Φ臉藴适?將有問題的學生教得沒問題,全部都懂了,所以中國的學生年齡越大,年紀越高,問題越少;而美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沒有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有問題,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國的學生年級越高,越富有創(chuàng)意,越會突發(fā)奇想?!庇纱丝梢?在不同的教學目標指導下,問題所處的位置迥然不同。在應試目標的制約下,教師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忽視學生的問題,重結果輕過程;重標準答案,輕智力開發(fā);學生將學習政治課作為升學的“敲門磚”,滿足于做題、考試、得高分,追求標準答案的目標使得學生的思維刻板化,不敢越雷池一步,積極主動探究意識淡薄,久而久之,問題意識被摒棄于教與學的過程之外。
第二,教師教學方法制約。當前中學政治課教學中使用較多的方法還是講授法,講授法固然有其優(yōu)點,但如果運用不當,很容易變成“滿堂講”、“滿堂灌”,從而導致學生消極被動地學習,追求知識的記憶效果,抑制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教師運用講授法教學時,比較習慣于講解現成的知識,輕視實證和歸納的學習方法,不太習慣通過自己的實踐和探索,總結出新的原因和方法,這些都不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
第三,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的觀念制約。一是在師生的心目中存在著傳統觀念制約,即認為課堂提問是教師的專利,回答問題時學生的本份,因而有些教師不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對學生來說,認為提問于己無關。二是對知識觀念的制約。科學家貝爾納曾說過:“構成我們學習的最大障礙不是未知的東西,而是已知的東西。”知識既可以成為發(fā)現的翅膀,又可以成為發(fā)現的羈絆,關鍵在于教師、學生,特別是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知識。知識觀有兩種:一種是靜態(tài)的知識觀,即將知識看成是一成不變的絕對真理,知識面前不容懷疑;一種是動態(tài)的知識觀,即將知識看成不斷變化發(fā)展的過程,以科學合理的懷疑精神看待現有知識。在靜態(tài)的知識觀影響下。課本成了權威的載體,教師成了權威的化身,從而產生知識迷信、書本迷信、權威迷信。在錯誤知識觀影響下的教師以權威自居,濫用權威;在錯誤知識觀籠罩下的學生對權威盲從,屈服于權威。這種錯誤的認識和觀念,使學生的問題意識受到遏制。
針對以上原因,要讓問題意識重返政治課課堂,使課堂教學出現問題繁博的局面,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增強政治課教學的價值性與趣味性,使學生愿學、樂學。政治課不僅具有政治的說教功能,還有經濟的促進功能、思想文化的陶冶功能,根本的還在于促進人的發(fā)展功能。教師要堅持并善于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在運用理論分析實際,從實例總結理論的過程中展示理論的價值與生命力;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發(fā)揮其對學生不可或缺的價值性來增強政治課的內在吸引力。所以,教師要采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努力增強教學過程的主動性、趣味性和價值性,以此來促進學生思考發(fā)現。
第二,為學生產生問題意識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良好的問題情境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善于利用語言、設備、環(huán)境、活動等各種手段,創(chuàng)設符合需要的問題情境,這樣既能為教學創(chuàng)設一種緊張、活躍、和諧、生動的理想氛圍,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指向當前的問題,啟迪激發(fā)學生新問題的產生。
第三,創(chuàng)設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圍。新的問題與教學任務相比,可能是相關的,也可能是不相關的,甚至是沖突的。從科學性的角度看,可能是合理的,也可能是不合理的,但只要是學生思考提出的問題,應該說就有特殊的價值。要摒棄傳統的師道尊嚴觀念,為學生問題意識的產生創(chuàng)設一個有心理安全和自由的氛圍,這是問題意識產生的適宜氣候與土壤。否則,沒有心理安全與自由的保障,學生就不會多想,也不敢多想,有了想法也不敢多嘴,長此以往,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會淡化、消退。
第四,教給學生提問題的技能。教師應該教給學生關于如何產生問題意識的思維方法,形成提問技能。為使學生提問具有目的性、科學性、針對性,教師要讓學生明了提問的種類,如低級認知提問(知識提問、理解問題、應用提問)和高級認知提問(分析提問、綜合提問、辨析提問)及其內涵和要求,引導學生多問一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這樣教學,就會使學生的問題由模糊變?yōu)榍逦?提問技能不斷提高。
第五,正確對待學生的提問或回答,多給與學生成功的體驗。教師對待學生的提問與回答的正確態(tài)度能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也就是說,教師要認真傾聽學生的發(fā)問,鼓勵學生與教師就某一問題進行探討;對學生提出的不明確的問題,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使之清晰,抓住關鍵處提問;對于學生提出簡單的、復雜的、重要的、次要的問題,教師都要及時作出積極的回應并向全體學生,注意每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教學過程既要采用教師-學生、學生-教師這種縱向的形式,也要采用學生-學生橫向提問的形式,鼓勵學生之間相互質問、討論、辯論;對于學生敢于大膽提問的行為要及時予以表揚,以達到正強化。經過這樣長此以往的訓練過程,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會逐漸增強。
參考文獻:
[1]柳斌等.素質教育百科全書.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2000.
[2]何立新.中學生問題意識的現狀和對策.思想政治課教學.2002(11).
[3]呂武藝.啟迪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教學的嘗試.思想政治課教學.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