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德芹
摘 要:二戰(zhàn)后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由美蘇對峙兩極格局演變?yōu)椤耙怀鄰姟本置?國際格局多極化發(fā)展趨勢不可逆轉;中國面臨激烈國際政治經濟競爭何去何從?
關鍵詞:戰(zhàn)后 世界政治經濟格局 演變
一、二戰(zhàn)期間及戰(zhàn)后初期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嚴重打擊了英、法、德、俄等帝國主義列強,各國實力大減。美國在一戰(zhàn)中向戰(zhàn)爭國出售各種工業(yè)品和武器,大發(fā)橫財,成為一戰(zhàn)后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一戰(zhàn)”中通過十月革命建立并發(fā)展起來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不斷探索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很大成就。亞洲日本力量不斷增強,侵略野心逐漸滋長。
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全面爆發(fā)。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歷時六年的“二戰(zhàn)”終于結束。這場戰(zhàn)爭使世界經歷前所未有的大災難,它留給全人類的是無比巨大的創(chuàng)傷和破壞。
美國在戰(zhàn)爭中損失不算太大: 1945年10月在美國紐約成立了聯合國。雖然成員國不斷增多,但在其成立初實際為美國所操縱,美國世界第一強國優(yōu)勢依然得以保持。蘇聯實力雖也遭到削弱,但仍得以保存,成為戰(zhàn)后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強國。
因此,在戰(zhàn)后的東西方世界實際只有美蘇兩個大國。隨著杜魯門主義的出臺,美蘇“冷戰(zhàn)”開始,兩極格局形成。
蘇聯在斯大林逝世后,赫魯曉夫、勃烈日涅夫先后上臺執(zhí)政進行改革,特別是在勃烈日涅夫緩和戰(zhàn)略和霸權主義的維護下,蘇聯一躍成為與美國匹敵的世界政治、經濟、軍事大國。
在亞洲,中國共產黨于1949年10月1日向全世界莊嚴宣告“新中國成立”。此后幾十年間,新中國不斷進行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國聯合國大會及安全理事會成員國等合法席位,中國實力逐漸增強,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二、八十年代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
八十年代,美國世界第一的地位未受到動搖。西歐成員國不斷增加,總體實力進一步強大。日本則在五十至七十年代經濟高速發(fā)展基礎上,以11.6%相當于美國2﹒7倍,聯邦德國2﹒3倍的年增長率繼續(xù)發(fā)展,1987年,其國民生產總值超過蘇聯,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強國。
在亞洲,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改革開放的實施、鄧小平“一國兩制”政策的提出,新中國政治、經濟實力大大增強,同許多國家恢復建立了外交關系,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并開始謀求與世界大國同步,旦仍然保持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方向。
蘇聯這一時期領導人更替頻繁,政治、經濟受到極大影響。在著名的“8?19”事件后,蘇共喪失國家政權,蘇聯社會主義性質發(fā)生變化,蘇聯正式宣告解體,美蘇對峙兩極格局徹底瓦解,世界進入新舊交替、向多極化過渡的“一超多強”局面。
三、九十年代至本世紀初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
在歐洲,參加歐共體國家越來越多,1993年11月,歐共體正式更名為歐洲聯盟(簡稱歐盟),其成員國至2007年已達二十七個,各國力量及歐盟總體實力大大增強,在國際政治、經濟舞臺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蘇聯解體后最大的是俄羅斯聯邦,實力雖有所下降,但仍在政治、經濟,特別是軍事上擁有較大優(yōu)勢。
在亞洲太平洋地區(qū),1967年,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成立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1989年,亞太地區(qū)國家成立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簡稱“亞太組織”),加強了亞太國家之間的經濟競爭與合作,實力不斷增強。日本進入九十年代,雖然經濟發(fā)展存在很多問題,不斷引發(fā)社會經濟、政治危機。盡管如此,日本也在逐漸加強與東盟、亞太經合組織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其世界經濟強國的地位仍舊得以保持。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這一時期堅定不移地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加強與亞太地區(qū)和國家的合作,1991年加入亞太經合組織,2001年建立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這些決策使中國在二十一世紀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在國際格局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隨著跨國公司的擴張,“麥當勞化”“迪斯尼化”“商業(yè)連鎖”等風行世界,影響世界文化多元發(fā)展,同時,也引發(fā)一些新的世界性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問題。
由此可見,世界并不是哪一國家占據絕對優(yōu)勢的統(tǒng)治局面,不同時期各國力量的變化會形成不同的世界格局。
綜合以上四個不同時期世界的政治、經濟變化,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戰(zhàn)后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演變
面臨激烈的國際政治經濟風云變化,中國雖已加入亞太經合組織、世貿組織、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但仍面臨嚴峻的政治、經濟形勢:日益明顯的經濟全球化趨勢、新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和平與發(fā)展主題等。這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中國只有迎接挑戰(zhàn),抓住機遇,繼續(xù)實行對外開放,借鑒他國之長,加強與發(fā)展中國家的南南合作和與發(fā)達國家的南北對話,加強與亞太國家和世界各國的競爭和合作,才能在未來世界立于不敗之地,更好地發(fā)揮“世界一極”的作用。
作者單位:貴州省貴定縣昌明中學